王丕君 張子林
【摘要】“基礎”課法律方面的內容由三部分組成:法學基礎理論、實體法、程序法。與此相應,應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法理學部分宜采用影像教學法、特例教學法、對比教學法;實體法部分可采用法條分析、經典案例剖析和疑難案件探究法;程序法的教學模式是模擬法庭、差異分析。
【關鍵詞】“基礎”課 教學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 特例教學法
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體系將原“98方案”中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整合成一門新的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把思想素質教育和法律素質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體現了該課的鮮明特色和優勢,但是由于課時較少和教師法律專業知識的欠缺,造成了教學質量的下降,為此,對法律部分的教學模式進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法律教育的內容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中分布在四章當中。需要說明的是,該教材的一個極大優點就是把法制教育的內容與道德教育的內容有機的融合為一個整體,不應當加以拆分,但是不可否認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本身具有不同的教學規律和教學模式,所以為了研究的方便,我們暫時把法制教育的有關內容拿出來加以分析。我們以為,如果不是太嚴格的話,該部分內容從大的方面可以分為三部分。
法學基礎理論。包括(1)社會生活與法律的關系即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作用。(2)法律素養教育。(3)社會主義法律精神和法制觀念教育。
實體法律規范。包括(1)第五章第三節的《治安管理處罰法》、《集會游行示威法》、《環境保護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五部維護公共生活秩序的法律法規。(2)第六章第一節重點和詳細講解的是《勞動法》和《公務員法》、第三節的《婚姻法》,涉及的是職業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方面的法律規范。(3)第八章第一節《憲法》、第二節《民法通則》、《合同法》、《著作權法》等民商法和《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等行政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稅收征收管理法》等經濟法,以及刑事法律《刑法》。
程序法。這三部分的選擇和編排,可以看出一個總的原則是實用,是大學生在大學期間特別是將來在社會生活三大領域中經常用到的一些法律規范。
所謂教學模式,主要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手段。當然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教學模式是指針對具體內容所采取的特殊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有的比如多媒體教學法、答疑法、提問法、辯論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論什么內容都是經常運用的,這里就不再作專門的闡述。本文主要依據以上對法律部分的三種劃分具體探討每一個組成部分最適合的教學模式。
一、法理學部分的教學模式——影像教學法、特例教學法、對比教學法
1.影像教學法的運用。法理部分的內容比較抽象,對于抽象的內容首先考慮應用形象的手段加以表現。比如教育學生要學會法律思維方式,遇到問題時首先考慮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就像秋菊那樣,相信法律總會給自己一個說法,而不是通過個人報復的“私力救濟”方式解決問題。所以,看電影《秋菊打官司》效果就很好。再比如,日常生活中情、理、法有時會發生沖突,有時一些人們習以為常的做法可能會與法律規定不容,如何處理?當然是依法治國、依法辦事。而電影《被告山杠爺》就是這方面一個很好的教材。看電影只能用實踐課時間或者課余時間進行,既豐富了學生的業余生活又達到了教學目的。
2.特例教學法的使用。特例教學法不同于以往的案例教學法,所謂案例教學法,是指把案例引入課堂環節,以實例的形式向學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節和事實,引導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進行思考和討論,以提高學生運用理論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什么是特例教學法?就是利用社會生活中偶爾發生的、超出了人們對某種行為的正常預期、用現有道德和法律規則進行解釋和處理會導致兩難選擇或者會得出荒謬結論,從而對現有規則提出挑戰的實例,引導學生發現已有理論、規則的漏洞并對已有理論和規則加以發展的教學方法。特例教學法與案例教學法的根本差異在于,案例教學法是證明式的,其指向是課本已有的結論。特例教學法則是顛覆式的,它表達了一種對現有規則、現存制度設計、價值體系的懷疑,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所在。特例教學法最適宜進行法理教育。因為,法律與道德雖然作為社會控制的兩種主要手段,相互補充、相互配合,但是有時也相互沖突,發生矛盾。有時是道德擠壓法律的生存空間,有時是法律擠壓道德的生存空間。對特例的分析,不但能夠有助于對道德與法律的關系進行深入分析和把握,而且有助于促進道德和法律的發展。特例之特就在于法律與道德的沖突——家屬不簽字,醫院不能做手術。做不做手術是病人及其家屬的權利,這是法律的規定;眼睜睜的看著病人痛苦掙扎并最終死亡,不符合救死扶傷、實行人道德主義的職業道德精神。救,違反了法律,救而不活醫生甚至面臨牢獄之災。不救,可能受到良心和社會輿論的譴責。救?還是不救?這是個問題!老人摔倒在地,不扶,不管,老人可能受傷甚至死亡。扶了,可能被指為傷害者。扶?還是不扶?還是個問題。問題的本質在于道德和法律的兩難沖突,解決的途徑只有對現有道德體系和法律制度進行重新設計。正是在這樣的追問和選擇中,學生才會深入思考法律和道德博弈中的一些深層次的理論問題。
3.對比教學法。主要是在兩個不同的法律體系或者兩個國家的法律制度之間進行對比,以加深對教學內容獨特性的理解。比如在講授法律的本質,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及其運行、社會主義法制觀念等內容時,如果不結合資本主義法律體系進行對比分析,則體現不出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飛速發展,體現不出社會主義法制的優越性。很多學生對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法律體系推崇備至,卻不知道有許多關系人類命運的國際公約,美國卻拒絕加入,拒絕履行國際義務;對他們的民主、平等、公平正義等觀念津津樂道,卻不知道他們在發展過程中對少數族裔進行過最殘酷的迫害,即使時至今日,他們的種族歧視還時有表現。對西方的人權觀念大加贊賞,卻不知道權利義務都是具體的、歷史的。經過這樣的對比,學生對該部分的教學內容領會更深刻。
二、實體法部分的教學模式——法條分析、經典案例剖析和疑難案件探究
1.法條分析。法律條文的學習是法律學習最簡潔、最實用的學習方法。問題在于法律條文太多,要想全部講授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要選擇,選擇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實用、常用,如果教師本身從事過司法實踐工作,選擇起來可能比較容易。否則教師就要有不恥下問的精神,向司法工作者多學習、多請教。其次是進行法條分析,分析它的立法宗旨、來源,調整的社會關系、在實踐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等。比如,勞動合同法規定了員工的保密義務,但同時也規定了單位在職工辭職后的經濟補助義務等。大學生畢業以后就可以直接拿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
2.經典案例剖析和疑難案例探究。案例教學法是法律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案例選擇的首要條件就是經典,能包容一個部門法中盡可能多的法律關系,甚至可能只用一個案例就能代替整部法的講解。比如《繼承法》的講解,教師可以在一個實際案例的基礎上重新設計一個經典案例,將法定繼承、遺囑繼承和遺贈的基本問題包括在內。將來學生只要記住這個案例,也就會處理生活中的多數繼承問題了。經典案例只用來進行普通知識點的教學,對于疑難問題和愛好法律的學生,教師不妨選擇、設計一些疑難案例,來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究的興趣。
三、程序法的教學模式——模擬法庭、差異分析
1.模擬法庭。模擬法庭是學習程序法最好的方法。它的重點是課前組織,難點在于教師必須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對于庭審的各個環節了如指掌。而且教師最好在里面擔任角色如辯護人、公訴人。模擬法庭的第一步工作是選擇案件,既可以是實際案例,也可以是教師設計的案例,最佳選擇是教師自己經辦過的案例。教師要在案例中蘊藏盡量多的法律關系、法律問題,安排盡量多的參加人。第二步是精心挑選參加的學生,并根據每個人的意愿和特點安排適當的角色。第三步,帶領學生到法院旁聽,獲得直觀印象。第四步,設計問題并讓參加學生寫出書面經過和發言稿。教師要對每一份法律文書進行認真指導、審查,盡量做到嚴謹準確。第五步就是小范圍排練和實際進行。因為這樣的活動不可能經常舉行,實際上整個訴訟法部分只舉行一次就夠了,有了這一次演練,學生就能明白打官司是怎么回事,在以后的社會生活中就不會對訴訟感到陌生和害怕。
2.差異分析法。程序法部分包括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三大訴訟程序法和仲裁、調解兩個非訴訟程序法。教師決不可能對每一部分都詳細講解或者都進行法庭模擬,實際上也沒有必要。因為,比如三大訴訟法,相同的部分要遠遠多于差異,教師在選擇一部訴訟法進行模擬審判以后,只要指出各訴訟法之間的差異之處就可以了,事半功倍。
總之,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基礎”課教學的難點,教師僅有教學熱情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素養是不夠的,還必須真正吃透教材的邏輯結構、基本精神,深刻把握課程的教學目的,掌握一些獨特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才能不辜負“大學生的思想導師”、“良師益友”的美譽。
參考文獻:
[1]高璐.“05方案”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研究綜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0.
[2]韓振亮.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和思想政治理論課建社會中需要解決的兩個問題.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