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新
[摘要]從會計信息失真,影響了正常社會的經濟秩序,破壞了投資環境,破壞了正常的生產經營程序等,揭示了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性。從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分析了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指出明晰界定產權,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改革會計管理體制,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加強企業監督機制等是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
[關鍵詞]會計信息 失真 危害 治理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分析
1.會計信息失真,影響了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會計信息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依據,由于會計信息失真,使得有關核算資料不真實,掩蓋了某些矛盾,國家宏觀調控失去了可靠的基礎,政策制定失誤,干擾市場經濟的發展,資源配置低劣化,國有資源嚴重流失,造成大范圍的國家利益受損,嚴重影響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
2.會計信息失真,破壞了資源環境。由于企業對外界提供的信息失真,給投資者、債權人帶來重大損失,也導致他們對企業失去信任而拒絕企業再次合作,市場籌資功能受到嚴重挑戰,最終危害整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從而使企業失去市場機會,造成經濟資源浪費,破壞了社會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有序流動,這與深化改革的客觀要求是不相適應的。
3.會計信息失真,破壞了正常的生產經營順序。企業的生產經營離不開及時準確的各種會計信息。如果會計資料不實,企業必定難以制定科學正確的生產經營決策。
二、會計失真的原因分析
1.會計失真的原因
(1)會計法規體系建設不完善。由于“會計造假犯法”的法治環境尚未完全建立,對企業的負責人及相關人員造假的處分太輕,在現實生活中,因弄虛作假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微乎其微。社會上的不良的風氣也在影響著會計信息質量。隨著新經濟業務的不斷涌現,會計準則和會計法規也難免有漏洞和不足之處,從而造成會計信息失真。
(2)企業負責人法制觀念淡薄。有了“政績”就有可能被提拔,企業的生產業績與企業負責人的收入掛鉤,企業經濟效益的好壞與企業負責人的業績、收入有著密切的聯系,而經濟效益必然通過數據表現出來。在這種意識的驅使下,本應對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的企業負責人,為追求個人或小集體不正當的政治經濟利益,指使和縱容會計人員弄虛作假,甚至強令會計人員弄虛作假,會計人員如不按其意圖辦事,往往被調離會計崗位或遭到其不公正待遇,會計人員處于自我保護,屈服于單位領導,難以依法維護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在企業負責人對會計信息有隨意處置權的情況下,會計信息因而失真。
2.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1)會計人員的素質問題。會計人員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業務素質較差的會計人員由于認識水平的局限性使會計數據脫離實際情況,使會計信息出現不實;業務素質的高低又直接影響其職業判斷能力,進而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還有些會計人員由于職業道德和思想素質低,法制觀念淡薄等,喪失了一名會計工作中應有的責任感和職業道德。
(2)會計管理體制的弊端。會計人員的身份具有雙重性,同時擔當經濟活動的主體和客體,這實際上是將會計人員置于左右為難的兩難境地。雖然會計法中明文規定“國有企業、事業單位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的任免應當經過主管單位同意,不得任意調動或撤換”,當企業利益與國家利益發生沖突時,作為企業醫院的會計人員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維護本單位利益,提供虛假會計信息。
(3)會計基礎工作的弱化。會計基礎工作是會計工作的基本環節,也是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礎。有些企業無視《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規定,會計機構設置不健全,人員配備不合理,崗位職責不明晰,交接手續不規范,缺乏有效的內控制度和會計監督機制。財務制度不健全,會計核算不規范,會計資料不完整,會計業務處理手段落后,會計電算化的普及程度不高,不能滿足現代企業的要求。
三、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
1.明晰界定產權,健全現代企業制度。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對企業產權進行明確。很多企業的財務管理混亂,是因為許多管理者未能認識到所有者財務和經營者財務上的差異,是所有者和經營者經營責任不明,且缺乏有效地約束機制,致使所有者的所有權得不到保護,同時又使經營者的經營權不能完全施展。只有產權明確,才能財務清晰,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才能真正解決。
2.改革會計管理體制,實行會計委派制。改變會計人員隸屬關系,變企業單位所有為社會所有,將會計人員全面推向市場,實行社會化管理。會計委派制就是通過穩定會計責任人的地位,保證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不受干擾的正確貫徹執行國家政策、法規和制度,提供客觀、真實的會計信息,維護正常規范的會計工作秩序,只有這樣,才能徹底走出企業財務人員“雙重身份”的尷尬境地,為最終實現會計目標打下最堅實的基礎。
3.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完善會計人員從業資格制度,在堅持目前專業資格“考評”結合制度的基礎上,應該相應提高資格考試的入門條件。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建立一套統一的、具有剛性的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會計人員要有較高的職業道德素質,以“不做假賬”為道德準繩《會計法》為行為準則,做到自律、自重,依法理財,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要加大對違反職業道德規范的處理力度,以此約束和管制會計人員的職業行為。加強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制度,提倡會計人員終身教育的觀念。
4.明確界定企業負責人會計責任。企業負責人的指導思想不端正,是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明確企業負責人為會計信息第一責任人,要按照新《會計法》中“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的要求,強化企業負責人的會計責任和所承擔的法律責任,督促其加強會計管理;有關機構要定期的他們的業績、行為進行考評,對于經營者的劣跡要隨時公布,從而迫使他們放棄短期行為轉而追求長期利益,有利于防范經營者提供虛假會計信息。
5.改進企業業績評價機制。改變對經營者的激勵機制,不應再將企業經營者的業績與其政治待遇掛鉤。企業以及評價體系應當注重過程的合法性和科學性,考核方案設計和業績評價指標的選擇中應加強對會計信息產生全過程的考核,避免對于結果狀態的偏愛,以正確引導會計工作運行,保證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緩解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內在動機和外在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