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進
牛,一直是人類的朋友。不過,在遠古時期,牛是一種野生動物,也就是野牛。你一定想知道,瘋狂、野性十足的牛是怎樣變為溫馴、憨厚老實的“老黃牛”的吧?
我們先來看看甲骨文和金文中的“牢”字。

你發現了什么?對,兩種字形都像一頭牛被圈養。不,嚴格地說,那是一頭牛被關押在地窖之中。在對殷商遺址的挖掘中,人們發現了許多大小不一的地穴。這些地穴淺的有三四米,深的有八九米。考古學家說,這些地穴可能是當時用來馴化野牛的。可以想象,如果把捕獲的野牛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一代接一代地圈養在地窖中,再野再倔的牛脾氣也會慢慢消失。牛那忍辱負重的性格興許就是這樣慢慢形成的吧。
一起來看看古文字中的“牛”字。

瞧,這不是一顆牛頭的簡化圖形嗎?對!聰明的先民們以牛頭的形象代表全牛。你看:彎角、橫耳、圓眼、寬鼻孔,就算是三歲的孩子見了都會認出這是牛。后來,人們為了書寫的方便,把牛頭的輪廓實化。

到了甲骨文時期,牛頭線條化了。從“隸書”起,“牛”便只剩下一只角,寬闊的嘴巴也變成長尖的“尾巴”了。下面就是“牛”字的演變過程。

你注意到“牛”的讀音了嗎?有人說,這大概來自牛的叫聲。不過,也有人認為,這體現了牛的拗脾氣。你覺得呢?
課間尋蹤
(一)你知道嗎?牛是古代社會中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幫手,也是祭祀時的重要供品。到了現代社會,牛由“耕畜”漸漸退役,成為“畜牧業”的主力。牛肉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肉食,牛皮是很好的皮具原料。此外,牛身上的牛黃、牛角都可用于制藥。可以說,牛把全身都獻給了人類。牛,真是人類的忠實朋友啊!在漢字詞匯中,一些與牛相關的詞語常含有褒義,如老黃牛、孺子牛等。
你還知道哪些關于牛的成語、俗語、名言或故事呢?和同學交流一下吧。
(二)像“牛”字一樣“瘦身”的漢字很多,你能讓下列“瘦身”前后的漢字對應起來嗎?

牛刀小試
1.“牛”作為獨體字,該怎樣寫呢?
看,在獨體字中,每個字都有一個主筆畫,它的位置在整個字的中心線上。寫好主筆畫才能更好地把握全字的結構。
找找“牛”的主筆畫是什么?對,是“豎”。書寫時,“豎”應直而挺。
試試看!

2.“牛”字作為偏旁,怎樣才能寫得美觀大方呢?
很簡單,還記得“牛”的主筆畫吧?在偏旁中,“牛”有些小變化,記住下面的訣竅就行了:短橫和斜提左低右高,豎畫必須寫直,斜提交豎畫中部,左長右短。

小朋友,你一定明白了吧。那還等什么呢?快動筆吧。看誰寫得最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