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清
讀了這一標題,你會有什么感受?不著急,還是看看鄭振鐸爺爺是怎么描寫燕子的——
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這就是活潑機靈的小燕子。
[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怎樣描寫小燕子的形態的?為什么先寫羽毛,接著寫翅膀,再寫尾巴?——可以想象一下,小燕子從遠處飛來,掠過人們面前,再向遠處飛去,映入人們眼簾的首先是它那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接著是那對俊俏輕快的翅膀,最后留給人們的才是那剪刀似的尾巴。這樣寫的效果,是使本來靜態的燕子產生了動態的效果。]
二三月間,微風輕輕地吹拂著,毛毛細雨從天上灑落下來。千萬條柔柳展開了鵝黃色的嫩葉。青的草,綠的芽,各色鮮艷的花,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形成了爛漫無比的春天。小燕子從南方趕來,為春光增添了許多生趣。
[“二三月間”點明時間,然后寫春天的景物各有特征。風——微,雨——細,柳——柔,草——青,芽——綠,花
——艷。請注意,這些景物之間有著密切聯系——春風輕拂,細雨飄灑,春風化雨育萬物,這才使得燕子“趕集似的聚攏來”,既表現了花草樹木多而密集,在春風春雨輕撫滋潤下茁壯成長的態勢,又表現了它們珍惜春光、應時而動。這一切形成了爛漫無比的春天。]
在微風中,在陽光下,燕子斜著身子在天空中掠過,“唧”的一聲,已由這邊的稻田上,飛到那邊的柳樹下了;還有幾只橫掠過湖面,剪尾或翼尖偶爾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圓暈便一圈一圈地蕩漾開去。
[ 劃線部分表現了什么?表現了小燕子飛行的輕快、靈巧。作者用“掠過”“橫掠”描寫燕子的飛行,兩者有何不同?——“掠過”表現燕子飛行速度十分快捷,一掠而過;“橫掠”表現燕子飛行迅捷之外,還將燕子緊貼湖面疾飛的情態展示出來,否則怎么能“沾”上水面,漾起“小圓暈”呢?]
幾對小燕子飛倦了,落在電線上休息。在藍天的映襯下,電線桿之間連著的幾痕細線,多么像五線譜啊。停著的燕子成了音符,譜出一支春天的歌。
[末段寫小燕子停歇時的情景。要想清楚兩個問題:一是能不能將“痕”換成“根”?——此時寫遠望所見,用“痕”表現出了淡遠朦朧,若隱若現,而用“根”則過于實在,不貼合遠望所見的實際,也少一點韻味了。燕子落在“如痕”的電線上更顯其輕盈靈巧。用“痕”豈不是更準確傳神嗎?二是怎樣理解兩個比喻?——先解“五線譜”:藍天——電桿——細線,想象一下,多么像音樂用的五線譜啊。再理解“音符”和“春天的歌”:小燕子停歇于有如淡痕的細線上,宛如一個個小點點,豈不成了“五線譜”上的“音符”?有了“五線譜”,有了“音符”,自然而來的便是“春天的歌”了——我們的耳邊仿佛響起了贊美春天的歌,小燕子更加“為春光增添了許多生趣”了。
(《燕子》,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四年級下冊課文,作者是鄭振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