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可
明代有一種社會風氣十分突出,那就是許多宦紳、文人都以養家庭戲班為樂。與此同時,專營劇團的演出也十分興盛,兩者共同促進了明代戲曲劇本創作的繁榮。在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的《明代雜劇全目》上,收錄的明雜劇就有900種,作者312人。

明代劇壇還出現了3位杰出人物——曲律大師沈璟,劇作大師湯顯祖,多才多藝的劇作家、詩人、畫家、書法家徐渭。明代又是版畫藝術的鼎盛期,大量劇目在以木刻版印刷出版時大都附有版畫插圖。
明代版畫有不同的藝術流派,如安徽徽州派,江蘇金陵派,浙江新安派,福建建安派等,紛呈多樣的插圖,為各種戲曲劇目增添了色彩。
徽州派的實力最強,創作團隊有幾百個,繪刻了大量劇本插圖。其中如黃應光等刻本《元曲選》插圖、黃應瑞刻本《大雅堂雜劇》和《四聲猿》插圖都是徽州派版畫的代表作。徽州派的風格刻工細柔典雅,線條從容委婉;人物神情刻繪豐富,動態多變;構圖飽滿,房舍室內外物件布置、庭院雜樹異花等應有盡有,不但能順應劇情發展的要求,有時甚至補充和豐富了劇情的內涵。
金陵派的實力亦甚雄厚,作品很多,如富春堂刊本《李十郎紫簫記》、《分金記》、《虎符記》、《鸚鵡記》、《玉釵記》、《白蛇傳》等。其中,繼志齋刊本《旗亭記》、《錦箋記》、《量江記》、《雙魚記》等戲曲劇本插圖,世德堂刊本《拜月亭記》插圖,環翠堂刊本《義烈記》、《彩舟記》等都是金陵派的代表性作品。《李十郎紫簫記》中的《霍小壬紅亭送夫》一圖刀法遵勁,線條粗放,富有節奏韻味。金陵派版畫風格多樣,或刀法輕盈,華滋清新;或線條流暢,渾厚拙樸。
新安派、建安派亦刻繪了不少為時人喜愛的戲曲劇本插圖。如武林項南州刻本《張深之正北西廂記》、《燕子箋》插圖,建安劉素明等刻本《丹桂記》、《朱墨套印本西廂記》插圖,渝昌陳氏刻本《靈寶刀》、《櫻桃夢》插圖等等。

明代宦紳文人蓄養家庭戲班成風的現象,在明代戲曲劇本版畫插圖中也有實證。明崇禎本《金瓶梅詞話》第63回《玉環記·玉簫寄真》版畫插圖,描繪的就是明代居宅大廳里戲班子在作堂會演出,賓客環廳對坐飲酒,邊飲邊欣賞戲曲演出的情景。按當時禮儀規矩,家中女眷不能在大廳觀戲,只能在側室隔簾看戲,這在畫面上也表現得很清楚。
徐渭除作有《四聲猿》、《歌代嘯》、《南詞敘錄》、《田水月評西廂記》、《徐天池評解董西廂記》、《田水月紅梨記》等十多部戲曲雜劇和戲曲論著外,也曾為自己的劇本繪過插圖,但未見留世。
此外,明代人物畫大師陳老蓮(洪綬)曾以細勁清圓的線條、簡潔傳神的造型作有《鴛鴦冢》、《張深之正北西廂記》等膾炙人口的戲曲劇本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