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存秀
《語文課程標準》對寫作與寫作教學是這樣要求的:“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新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目前,許多小學生因為作文水平低,作文成績提高不快而苦惱。我認為,在作文教學中,應注意加強對學生的正確引導,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一、養成用心說話、說真話、訴真情的習慣
作文貴在真,真心、真話、真情,作文的含金量就在一個真字。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卡夫卡說:“什么叫寫作?寫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開,直到不能再敞開為止。寫作也就是絕對的坦白,沒有絲毫的隱瞞,也就是把整個身心都貫注在里面。”例如,筆者布置了作文《溫暖》,先是讓作文興趣小組的同學完成,準備從這些寫作能手中發現幾篇佳作,然而事與愿違,我發現同學編造的痕跡明顯。最終,最打動人的作文出自參加興趣小組的學生。這位同學飽含深情地敘述了母親與父親離婚后突患重病,舅舅姨媽傾全力救助母親的經過,此文寫得令人動容。可見,文章貴在真情,要寫好文章,一定要養成說真話、訴真情的習慣。只有敢說真話,肯吐心聲,才能讓讀者感到真誠可信,才能使你寫出的那些產生說服力和感染力。
二、養成觀察感知、體驗積累的習慣
作文是要靠積累的,沒有積累是寫不好文章的。常常有一些同學害怕寫作文,說是無話可說,無事可寫,其原因大都是對生活缺乏觀察,或是不習慣于思考。殊不知,大至世界和社會,小至學校和家庭,叩擊我們心弦,引起我們關注和興奮的事時有發生。同時,我們每一個活生生的“人”,其中就有很多可作為寫作的材料。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寫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長流不息。“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獲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養成多閱讀、多思考、多練習、多修改的習慣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是獲取寫作范例的唯一途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牢于讀書,逸于作文”,這都是前人在讀寫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讀書是吸收、積累的過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語言的表達方法都在不知不覺中儲存起來,一旦需要,這些儲存就會蜂擁而至,跳出來供你應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隨手拈來,不費思索而順理成章,進而推陳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達得生動、完善。多讀的確是一條通向學好寫作的成功之路。
“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寫我心”,有了良好的寫作習慣,作文自然能夠學得扎扎實實,循序漸進,寫作水平也就能得到不斷提高。
作者單位:青海省門源縣城關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