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穆華
新的課程標準的實行需要我們用新的理念對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進行改革。數學課堂如何體現新理念呢?我們從課堂教學的時間、地點、人物三個方面進行了反思。
一、時間:是否一定要按固定的程序進行
現象一:數學課我們經常沿襲的時間結構是復習(5分鐘)、新授(20分鐘)、鞏固(10分鐘)、作業(7分鐘)、小結(3分鐘)。舉行教研活動時,在上課前有經驗的老教師常千叮嚀萬囑咐年輕教師要“卡”好節奏,千萬別拖堂。
分析與反思:
我們認為教學任務是否完成不在于課上講了多少,而要看學生學得如何。只要有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和學生發展,固定的課堂教學時間結構可以打破,無需每個環節都要安排。只要課堂上學生學得活潑、主動,重點思路掌握了,不會的問題解決了,即使設計的教學內容或書上的練習沒完成,或由于學生對某個內容探究的欲望很強,教師打破教材課時的限制,根據學生的需要靈活地處理教學結構而拖堂了,都不能以時間把握不準而一律認為不是一節好課。
二、地點:學生學習數學的空間難道僅在教室
現象二:一堂《圖形的鑲嵌》“課題學習”的教學課:教師在黑板上先出示房間的面積和各種地磚的規格,然后讓學生計算各種地磚所需的塊數,再講解求需要塊數時應掌握的注意點,然后進行相關的習題練習,整節課學生沒離開課堂半步。
分析與反思:
我們要樹立一種“大數學”教學觀,這就要求我們教學的空間要開放,不僅要在課堂教學時努力體現“從問題情境出發,建立模型、應用與推廣”基本流程,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動逐步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使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現實的世界的聯系,更重要的是應安排多種可供選擇的教學活動,如課前的調查和實驗,課后的數學探究和實踐活動,寫數學日記等。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發現數學、探究數學、體驗數學及掌握數學。
三、人物:究竟誰應是課堂的主角
現象三:課上學生討論交流得最熱烈時,教師提高嗓門喊道:請大家安靜,聽我來講。學生極不情愿地正襟危坐,恭聽教師教誨。
課間辦公室里教師在互相訴苦:現在學生越來越不聽講了,你講得口干舌燥,他們在下面卻是嘰嘰喳喳,充耳不聞。
分析與反思:
教學應當促進學生主體的主動建構,離開了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教師講得再好,也會經常出現“教師講完了,學生仍不會”的現象。我們要改變教師包攬課堂的做法,在組織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時,都應當有意識地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角,多給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的機會,多讓學生“做”數學。教師要從信息源與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就應巧妙地把自己轉向幕后,把學生推向臺前,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角。
作者單位: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武寧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