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銀社
作文成功的關鍵是什么?是擁有豐富的詞匯,是掌握謀篇布局的技巧?都不是。人們常常有這樣一種看法:學習作文,就是掌握一些作文的技巧。這未免偏頗,筆者認為作文就是是觀察生活、認識生活和反映生活的過程。葉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話》中說過“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寫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種點綴,一種裝飾,而就是生活的本身。”
對生活的感受是作文的基礎。為什么同樣是寫一個題目,有的人可以寫得很充實,有的人卻感嘆生活單調,缺少色彩,認為沒啥可寫?筆者認為區別就在于對生活感受能力的高低。《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因此,我們的作文教學必須要以開放的思想引導學生熱愛生活,留心生活,與生活親密接觸,捕捉寫作材料,為學生的作文練習開創一個豐富多彩的天地,使作文變得新鮮、有趣,學生想寫、樂寫,并逐步成為精彩生活的一部分。
一、熱愛生活——作文的前提
社會是個大課堂,是個取之不竭的寫作題材庫。孩子們生活在這個社會里,每一個人都是這個社會的個體,理應讓他們融入社會——你經歷了什么,體會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人人都自覺不自覺地接觸、感受、領悟、認識社會。學生的作文直接地反映著他們對社會的這種感悟與認識。作文要能充分表達孩子對生活的理解,表白自己內心的獨特感受,求得孩子們純真的思想和感情,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這樣的作文教學理念終將使孩子們的作文變得富有童趣而真實,充滿生氣而富有活力,因此要讓學生對生活有熱情。有這樣一個傳說,一位藝術家用大理石雕刻仙女的像。這位藝術家一鑿一鑿地精心雕刻,將全部的感情傾注于這位仙女的身上。當鑿完最后一鑿時,雕像竟然活了。這個傳說告訴我們:一個作品要獲得成功,就要求作者對于所表現的對象,充滿熱情。文章是生活的反映,要寫好文章,就必須熱愛生活,擁抱生活。如何去投身生活、擁抱生活呢?
1.積極參加各種有益活動
活動是多方面的,植樹、打掃衛生、給鄰居做好事、加入興趣小組、參與文體競賽等。可是有不少學生不注意這一點,總是把自己關在教室或家里,除了做功課,還是做功課,使自己失去了生活的廣闊天地。其結果,作文的源頭活水給堵住了。打開學生優秀作文選,那些生動的新鮮的獨特的故事,大多是同學們在現實生活中參加了各種各樣的活動得來的。最近讀到一組熱愛藝術的學生談音樂的文章,這幾篇文章,情文并茂,十分成功。為什么能寫出這樣的好文章呢?原因就是:他們熱愛生活,積極參加有益的藝術活動,所以他們對藝術有著特別強的感受力,也就為寫出好文章打下了基礎。
2.走出校門、有目的有計劃地去參觀訪問
“巧婦難做無米之炊”,只有走出校門,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參觀訪問,廣聽博聞,增長見識,在頭腦里留下許多難以望懷的小故事。有了這些,作文就有了素材。一位作家這樣說過:“人的生活就像條河,沒有經歷就像干涸的河床沒有水的流動。”同學們應該通過各種途徑,利用各種機會,滿懷熱情地到生活的廣闊天地里去經風雨、見世面,去采掘生活的礦藏。
二、留心生活——作文的基礎
寫作素材的主要來源就是生活,關鍵是要用你的慧眼對生活進行零距離觀察,從生活中留心素材,積累素材。每天上學,只要留心一下,就會發現:道路本來坑坑洼洼,現在已變成平坦的水泥路;路邊的小草在春風的吹拂下已經漸漸變綠,充滿生機;馬路上的交警不論嚴寒酷暑,為我們指揮交通……還可以回憶往昔:想想漫長而有趣的寒暑假;天真可愛的四季童年;以及平時生活中的瑣事。大千世界,有寫不盡的人、事、景、物。可是學生沒有留心觀察,只留下一個模糊的表象,所以習作無從下筆。
所以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關注生活,從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留心生活中的小題材,讓留心成為一種習慣。教師應該啟發學生在留心生活的同時,用自己的心去體會,用自己的情去感受,用自己的愛去認識生活。只要學生用“心”去觀察生活了,也就會有寫作的“泉源”,那寫作的“溪水”還能不歡快地流淌嗎?
三、思考生活——作文的升華
學生留心了生活、也觀察了生活,但卻寫不出很精彩的文章,究其原因是學生沒有去思考生活,沒有去感悟生活。有些學生通過留心觀察,認識、了解了一些事物,但是沒有思考、沒有真情實感,思想貧乏、空洞。而《語文新課標》要求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解,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寫作素材”。我們可以在講解完課文后,讓學生就教材的某個或幾個問題再作一番“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思考。學生憑借自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再根據自己及周圍的生活情境,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角度進一步感受和思考社會、人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合理的想象,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富有創新的佳作來。比如可以讓學生改編課本劇、排演課本劇、改寫故事結局、續寫新的故事、創造新的寓言童話等。
比如一個學生的日記:“今天我放學回家,在路上看到許多人圍在一起,我擠進去一看,原來是一個嬰兒被遺棄在地上。這個嬰兒被花布包包著,很可憐,而周圍的人都說這小孩父母狠心。”這只能算是留心或觀察了生活,但沒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后來我讓他對觀察到的進行思考,加入自己的感想。后來他接著寫道:“這是一個多么無辜而可憐的小家伙,她是那么的天真無邪,可是命運卻將她丟棄在路旁,她的父母為什么這么狠心呢?回想起來,我要比她幸運多了,我的爸媽是那么疼愛我,關心我,我真該好好學習,將來……”這樣一來既有感知又有感悟,思維得到了鍛煉,認識也有了提高。
總之,文章是社會生活在作者頭腦中的反映。如果你缺乏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就積累不起寫作所應有的生活素材,也熔鑄不出寫作必備的充實的感情,你的寫作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作文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生活。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我們應該遵循“讓作文走近生活、讓生活走進作文”的作文教學理念。
作者單位:甘肅省鎮原縣馬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