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宏
培養學生初步運用英語交際的能力是中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使用九年義務教育英語新教材的過程中,許多中學教師遇到一些問題,如語言知識與語言運用能力到底是一種什么關系,知識向能力的轉化,關鍵因素是什么,如何克服聽說與讀寫脫節的問題,等等。本文試圖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討,能從理論上和實踐方面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途徑。
一、語言知識向語言運用能力轉化的關鍵因素——教師
如果從事物發生發展的內部規律看,從語言知識向語言運用能力轉化有一個中間媒介,即語言形成自動化習慣的聽說讀寫技能訓練。但是,促使任何事物的變化都由它的外部因素在起作用。在這里,教師自身素質的高低是決定知識向能力能否成功轉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強調教師素質的重要性并不與當前倡導的“以學生為中心”相悖。“以學生為中心”論其實質就是要教師去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思想、學識水平、動機、興趣,以便能因材施教。目前,教師的整體素質偏低是制約我國基礎教育向前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外語教師尤甚。這主要體現在:1.職業道德不夠高;2.外語基礎知識和技能訓練不夠熟練;3.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論素養。
英語教師如果具備了良好的語言基礎知識和扎實的聽說讀寫能力,并且教育理論知識豐富,教學方法靈活多樣,那么促使學生的語言知識向運用能力轉化,將不是什么難事了。教師一口流利得體的英語,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在這種氛圍中學生聽到的都是英語,按克拉申的觀點,只有大量可理解輸入才能導致大量的輸出。學生只有英語聽多了,他才能開口說。教師通過運用“多信息、高密度、快節奏”原則(由章兼中教授提出),能極大程度地加快學生的語言知識向能力轉化的進程。
學生操練外語的頻率要高,速度要快。教師的提問干脆利落,不拖泥帶水,學生的回答節奏加快。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富有緊湊感,從而克服從前那種上課懶懶散散,智力活動松弛的現象。由此可見,外語教師的素質高低,是決定外語教學成敗的一個關鍵因素,同時也是能否有效促成語言知識向語言運用能力轉化的一個重要條件。老教材如果說一支粉筆一本書還能勉強對付過去的話,那么新教材則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語言基本功過關,還要具備聽說讀寫演畫多種技能和較強的組織能力。對那些自身素質需要進一步提高的教師,可以采取進修或自學或在職提高的方式進行。通過認真備課、鉆研教材、寫出全英文教案,在教學實踐中不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素質,還能提高自己的組織教學能力。
二、如何克服聽說讀寫脫節的問題
有人形象化地把聽說讀寫脫節的現象稱之為“文盲英語”,聽說能力似乎尚可,然一旦動手就錯誤百出,患了一種“半身不遂”病。就是這種所謂“還可以”的聽說能力也是一派虛假的繁榮。究其原因,其一是基礎知識未過關;其二是聽說讀寫技能訓練各環節側重不一,很多因時間分配不夠而忽略了讀寫這一環節,時間一久,也就自然形成了幾種技能的相互脫節。
聽說讀寫幾種技能本是互為依存,相互促進的,由于相互之間的脫節,從而導致了作用于彼此之間的能量浪費。那種以整體結構發生作用的能量往往大于個體相加的和的能量。要想使學生的四種技能發揮最大的整體效應,使學生的知識向運用能力轉化,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做到語言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有機統一。聽說讀寫幾種能力既是教學的目的,同時又是教學的手段。語言基礎知識的傳授必須通過四種技能得以實現。
2.深刻理解和領會外語教學原則。這些外語教學的基本原則是管小道理的大道理。只有明悟這些大道理,才有可能使外語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高屋建瓴,站在宏觀的角度來俯視教學中的問題。
3.增加閱讀和寫的量。教師可適當的增加抄寫、聽寫和一定量的語法練習,以解決文字讀寫能力差的問題。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第35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