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柳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它強調通過學生自主探索來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活動呢?
一、創設問題情境,誘發探究的欲望
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往往來自于一個對于學習者來講充滿疑問和問題的情境。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新知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不平衡、不協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之中。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設計與舊知既有聯系的,又是新奇的,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很想去進行思考與探究,但又感受到已有知識的局限,使其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狀態,從而激起強烈的探究欲望。
如教學“圓的認識”,我精心創設如下教學情境:我手捏兩根系著紅白粉筆頭,且長短不同的粗線,甩成兩個大小不同的同心圓,問學生哪個圓的周長長?為什么外圓長呢?圓的周長和半徑、直徑的長短有什么關系呢?這樣引導學生去探索,讓學生相互合作測量學具的圓周長和直徑,并計算倍數。由于操作活動在動態中進行,通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感官參與學習,操作、觀察、思維、語言有機結合,能從多渠道促進知識內化,極大地提高了教學質量與效率。
二、開放學習環境,提供探究的機會
教學過程中的開放性就是要開放學習環境,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學習環境的開放主要是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和學習氛圍的開放,我們應該改變長期以來一直封閉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到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尋找更有挑戰性的知識,將數學融入生活中去,讓學生真正體味生活處處有數學。有一位教師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先是讓學生喚醒了“圖形等積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確立了研究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策略。然后教師讓學生動手嘗試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一個長方形,通過比較幾種不同的剪拼方法,使學生知識“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高把它分成兩個部分是實現圖形有效轉化的關鍵。”此時,學生心生疑問: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可以轉化成長方形呢?教師立足學生需求,給學生提供了許多大小不一的平行四邊形,讓學生嘗試轉化成長方形,在操作中感悟到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可以轉化成長方形。在此基礎上,教師又設計了小組活動,先是把三個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用數方格的方法獲取相應的數據,即長方形的長、寬、面積和平行四邊形的底、高、面積。最終得到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三、經歷探索過程,體驗探究的方法
目前,學生所面對的未來,是科技、人才競爭時代,不會學習的人就要被現代信息社會所淘汰,從學生的未來著想,我們今天的“教”要為明天的“不教”而努力。因此,在教會學生學習的同時,必須讓學生“學會”,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使之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應當重視學法的研究,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學會操作、學會思考、學會實驗、學會質疑問難、學會提問等等,同時,還要加強學生掌握獲取新知、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和心智技能的認知策略指導。
例如教學“數學廣角”時,為讓學生感受到排列與組合的區別,在學生掌握了“握手問題”,我先讓學生猜一猜:“每兩個握手一次,三個人一共要握幾次手?”接著讓學生以表演的形式親自試一試,得出正確結論,然后引導思考:“三個數字能擺出六個不同的兩位數,可是三個人每兩個人握一次手,卻只有三次,這是為什么呢?”讓學生對其規律進行本質的探究,讓學生初步感受排列與組合的區別。這樣,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親自經歷和體驗了科學地研究問題的過程:猜想——驗證——反思——結論,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之思要有“據”、思之要有“理”、思之要有“序”,這不僅是讓學生在思考中學會思考,更是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使整個學習過程“數學化”。
作者單位:江蘇省通州市姜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