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麗娟
一、歷史教育要重視人文主義的教育,必須注重以人為本的思想,必須以“人”為中心展開教育和教學
從歷史和文學的互補性來看,只有高度重視歷史人物教學的過程及其意義,才能使學生在中考答題中充滿人性的流露、充滿理性的思考、充滿靈性的張揚、充滿人文的終極關懷。實際上許多歷史人物蘊涵著豐富的精神價值,因此歷史人物教學中也就會蘊含有豐富的思想教育內容。中國歷史上的杰出歷史人物本身所具備的光彩和精神財富是值得后人學習和稱道的,所以利用歷史人物對人文主義的教育、精神內涵的挖掘、思想感情的滲透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課件突出的是同教材、同學生、同教師的相關性和緊密結合,除了軟件使用水平之外,還要充分考慮教師講課的個人特點以及所教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在設計課件的時候必須要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中心”的思想為主導進行教學。
三、注重基礎知識教學
具體要求是打實基礎,突出重點;獨立思考,善于質疑;及時總結,觸類旁通;循序漸進,效率第一。
學習歷史要掌握三種知識:章節知識結構、專題知識結構和整體知識結構,其中,章節知識是基礎。具體學習的方法:理解知識,一是掌握歷史事件的內部結構和外部聯系,區分歷史事物的表層現象和內涵本質。如魏源的“師夷制夷”思想,字面表意是學習西方和抵御侵略,隱含的目的是“強國”;二是不同概念之間的隱性聯系,洋務派繼承了抵抗派“師夷長技”的思想,并擴大了學習西方的內容,但兩派都不懂得兩次鴉片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更不懂得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出路在于改變這一制度,這要挖掘的隱性聯系。課本小字是對大字的延伸和補充,它更具體、翔實,可視情況掌握:知識性記述,濃縮成要點;情節性描述,轉化為理性認識;觀點結論性分析,與大字同等掌握。總之,教師在具體教學中能夠做到把握好基礎,然后在基本知識夯實的情況下加強重點知識的訓練。
四、重視教學和科研的統一
歷史教學是師生在特定環境中,共同認識歷史的過程,是一項創造性的實踐活動。而新課程給師生提供了較大的自由創造的空間,使歷史教學中的不確定因素增多,并且變得比較復雜。在新教程背景下,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研究者顯得尤為重要。作為畢業年級教師更需要不斷增強教學研究意識,既要重視研究教學活動中的各種具體問題,也要研究帶有普遍意義的理論問題,才能正確地把握新課程標準,設計出最佳教學方案。
作者單位:內蒙古包頭市第二十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