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紅玉
多年來,我一直從事中學數學課教學,面對新時期的教育,特別是近幾年我國教育通過改革,與世界教育逐步接軌,我感到肩上的擔子很重很重。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我對教學改革作了點滴嘗試,效果很好。對專家的教育理論我精心研究,細致推敲,努力讓這些精髓融入我的教學中,并適應學生的實際。下面是我的具體做法:
一、切實抓好基礎知識的教學
人是知識的載體,知識是能力的基礎。在進行基礎教育知識的教學中,必須注意知識整體的內部聯系,讓學生注意把握知識的精髓,領悟其中的規律和實質,形成一個緊密聯系的、系統的認識體系,以促進各部分知識間的相互轉化。同時,又注意知識形成過程的重現,而不僅僅是結論的教學。基礎知識的形式過程無處不隱含著人們數學活動中解決問題的途徑、手段和思考策略,無處不以數學思想、方法為指南,而這正是我們特別希望教給學生的東西,另外,還要注意優化教材內容結構和課堂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
二、重視培養學生數學應用的能力
培養數學應用能力,我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注意面對和解決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將這些問題引入課堂。這樣做有助于學生形成將現實問題數學化的習慣。
第二,重視問題解決的數學化,特別是數學建模能力的培養。數學教學中將會遇許多數學模型,一次函數是勻速直線運動的模型等。教師傳授這些內容時應注意再現模型的形成過程,讓學生體會建模的一般思想方法,引導學生解決一些現實生活中遇到的較復雜的問題。
第三,加強數學與其他學科聯系。除與傳統學科物理、化學的聯系外,還可以適當介紹數學在經濟學、管理學、工業等方面的應用。
第四,重視計算機在教學中的使用。現代技術日新月異,培養學生的能力,不僅僅教給學生傳統的知識和技能,還應教會學生掌握電腦等現代的工具和設施,培養適應現代化要求的人才。
三、重塑教材觀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根本,是老師教學的依據,只有把教材及教法研究好,才能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我對教材的看法是:猶如作文一樣,這是一個綱要,豐富多彩的內容,還需要當老師的去描繪。我的做法是:一不把知識點進行孤立;二不把教材結構看得一成不變;三不把教材看成一些數學知識的堆砌;四不把教材看成是束縛學生與老師的繩索。面對這些我做過大膽的嘗試。在講一個知識時我向前找它的出處,向后找它的延伸,有時為了把一個新知識講深、講透,使學生意識到這一知識的重要性。我會把這一知識上塑到幾百年、幾千年的時代,會滲透到高中、大學高科技領域,會把教材的結構打亂。當然學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培養能力,教會學生學數學,關鍵是教會學生學會一種數學思想,并用這種數學的思想去伴隨自己一生的生活和工作。至于第四我是這樣想和做的,在敢于挑戰自我的同時,要敢于挑戰教材,在師生之間要重新塑造出新的教材觀。
自實行新課程以來,我變傳統的知識傳授方法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變學生的被動為師生的互動。以啟發代替灌輸,以誘導代替強制。總之,在教學中我把人的發展放在關注的中心。點燃創造性的發揮是目的;開啟學生個體差異的靈思是基礎;激活主動積極活動的心靈泉水是關鍵;溝通信息交流、反饋的思維渠道是手段。盡管本人的嘗試很粗淺,但只要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人人都努力,數學教改工作一定能成功、能輝煌。
作者單位:河南省濮陽市華龍區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