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民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注重教師的講解和分析。這樣煩瑣無味的課堂教學使學生成為被指示和被動接受的角色。如何使語文課堂起死回生?筆者認為應從課堂教學改革入手,更新教育觀念,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一、打破課堂沉默狀態,使書聲響起來
沒有讀書功夫,要想真正學好語文幾乎是不可能的。有句格言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不僅有益于學生學習文化科學知識,更有益于對學生心靈的感染和塑造。這種作用是任何其他教學手段所不能替代的。筆者認為語文教師應做好兩方面的工作:
1.鼓勵學生朗讀。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語文教學要“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學生一旦有了豐富的語感,就會將它化為一種語文能力,從而提高語文素質。為此,筆者認為應給學生創造朗讀機會。
可以安排學生在每天早晨上課之前,放開聲音朗讀,讀的內容可以是語文課文、作文、報紙雜志,甚至各種閱讀資料。通過朗讀,使學生憑借對聲音的經驗直覺而對語言作出敏銳的反映,通過瞬間性的感知與領悟,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2.采取“退耕還林”式做法,把語文課還給學生,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讀書讀報。我們認為教師可以選取典型的閱讀材料拿到課堂上,把可讀性內容介紹給學生,讓學生讀一讀,然后談談感受、看法,談談從中汲取的寫作經驗。還可以進行仿寫句子、段落,甚至文章的練習,在邊閱讀邊模仿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寫作能力自然提高。
此外,從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上看,也應該給學生充分的信任,相信學生的閱讀能力,相信學生有創新意識,把課堂時間充分地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地去閱讀文章,理解作品,讓學生運用自己的大腦和眼睛去分析、去辨別、去認識、去玩味。
二、廢除“填鴨式”教學,培養自主學習方式
“填鴨式”教學的教學方式養成了學生的惰性和被動學習的習慣。由于學生的思維長期處于這種被動的消極狀態,便抑制了其學習的主動性,直接導致學生思維不敏捷,語言表達能力差,寫作思路打不開,為了改變學生的這種表現,教師應采取多種方法,如:
1.教學生自學,讓學生參與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課堂教學應實行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充分解放學生的大腦、雙手、嘴巴、眼睛”。只有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全方位的參與學習,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真正的教育不僅讓學生獲得一種知識,還要讓學生擁有一種精神,一種立場,一種態度,一種不懈的追求,而要做到這一點,就應該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學會參與。
2.積極調整課堂結構,給學生實踐的機會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要讓學生在“主動、探究、合作”學習中成長,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對以往的“滿堂灌”的課堂教學加以改革和調整,讓語文課給學生實踐的機會。
筆者曾做過以下嘗試:針對語文課的特點在班內開展一系列趣味活動,如組建廣播小組、板報小組,手抄報小組,都分別設有編輯、抄寫、美工等。這些興趣小組每周活動一次,當然所有這些稿件都出自本班學生之筆。這樣以興趣小組帶動了全班語文學習的積極性,為了鼓勵和表揚,教師從每周學生作文中選取優秀作文匯集成冊,并在墻報上開設“本周小作家”欄目,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寫作欲望。
這些活動的開展,必須需要時間保證。在每周語文課中,課時分配是這樣的:語文講讀課占1/3課時,作文課占1/3課時,活動課和讀書課占1/3課時。語文課堂上以學生活動為主,以教師講授為輔,真正達到語文課堂上的“退耕還林”目的。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已勢在必行,如何改?沒有固定的模式可言,這好比寫一篇文章,只要你抓住了主題,你就可以讓你的思路縱橫馳騁,只要不離開主題,越吸引讀者,便越是好作品。就這一堂課來講,如何才能吸引學生?那就是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讓每一個課堂都孕育出一片茂密的森林。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灤南縣宋道口鎮侯各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