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允貴
新的中學物理課程標準對物理課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倡“以學生發展為本”“強調科學探究過程”的課程理念,教學既要重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要重視知識、技能的形成過程,發展學生的能力。如何轉變教學觀念,以新課程的理論指導改進我們的教學,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探究學習的樂趣,自主地獲取科學知識,增長能力,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是我們教師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教學中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激發興趣,誘發探究動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自己感興趣的現象、原理、規律等,總是積極地去認識、探究。因此,在教學中,就要把握“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如我在教初中物理新教材第三章第一節《什么是聲音》時,提前一天布置學生在家尋找一些能夠發聲的簡單物體,如木片、梳子、鈴鐺、音叉、鼓、紙哨、筆套、橡皮筋、紙盒等,并把它們帶到課堂;在課堂上我先讓學生擺弄這些器具并使其發聲,同學們用敲、撥、拉、吹、彈、搖、拍等方法,都使物體發出了聲音,這樣讓學生自己去感受“聲音的世界”,由此進行“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情景導入;然后提出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物理探究角色。學生通過看、聽、摸,動手做各種發聲的實驗,然后再經學生討論,老師點撥,得出物理結論:聲音是因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了解這一規律后,還要注重引導學生“從物理走向生活”。如讓學生用手觸摸自己講話時的喉嚨振動,觀察和解釋鳴蟬現象等。物理知識和物理科學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在相關課堂教學前后,我都注意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自己身邊的物理現象。如觀察水的沸騰,“神舟”五號升射升空之際,布置學生收看電視并通過媒體收集信息,了解航天員的工作生活情況等。這樣,學生手腦并用,興趣盎然。
二、創設情境,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營造探究氛圍
我們應盡可能創造條件,引導學生通過自主的活動,讓他們在科學探究中去體驗、去學習、去感悟,從而真正領悟科學的思想和精神,在愉快而輕松的氛圍中獲得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學習“光的折射”一節時,我為每一名同學分發了一燒杯熱水(熱水的水霧可用于顯示光在空氣中的光路),一只激光手電筒,一張硬白紙片,一只空塑料杯,一只長吸管等,讓學生在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及光的反射的基礎上,自主探究光的折射規律。得到的結論比平時單純由老師演示得出結論的印象深刻得多。學生探究實驗后的總結交流中,共提出了這樣一些有意義的探究結論:光線在水中也是沿直線傳播的;光從空氣中斜射入水中,改變傳播方向,且向法線偏折;增大入射角,折射角也隨著增大等等,學生們在經過了這樣的活動過程后所獲得的知識,一定會比通過常規的學習方式所獲得的有質的升華。
三、注重生活實際,培養探究能力
物理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相當密切。我們要學會將產生的探究視點從課堂引導到社會,通過展開廣泛的社會調查及其他學習活動,切實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學習了“光現象”后,我們讓學生到校外廣泛了解光污染及治理,還要求學生到眼鏡店了解近視眼和遠視眼的視力檢查和鏡片的配置過程。
實驗結果表明,通過教師讓學生感知探究模式,激發探究欲望,內化探究方法和分析探究結果,使學生自己學會“捕魚”,學會如何去自主學習,去主動地獲取科學知識,讓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在學習中體驗科學探究的快樂,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創新能力。
作者單位:河北省灤南縣柏各莊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