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玲
音樂欣賞是人們感知、理解音樂,體驗音樂情感的一項音樂實踐活動。對培養學生審美意識的發展,審美意識的提高,以及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重視音樂欣賞教學已經成為每一節音樂課中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環節。以下是本人在音樂教學中的一點嘗試。
一、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要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就不能忽視培養學生對音樂本身的興趣。這是因為,一方面,學生對音樂學習要感興趣,只有對音樂有了興趣,學生才會有學習音樂的興趣。另一方面,學生有了音樂學習的興趣,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有了審美的愉悅體驗,又會進一步增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在課改實踐中,我逐漸認識到興趣對學生學習音樂的重要性。例如:欣賞《太陽出來喜洋洋》(是一首四川民歌,四川兒童上山砍柴時唱的山歌)。歌曲形式簡單,樂觀爽朗,充分表達了兒童們熱愛勞動,熱愛山區生活的情感。它的音樂清新質樸,旋律較自由。歌曲為一段體,全曲音域只有六度,句間大多一字一音,節奏明快,句尾常用自由延長音抒發感情,使音樂悠揚舒展,句間夾用的襯詞“啰兒”“郎郎采匡采”等,來自呼牛喝聲和鑼鼓聲的模仿,流露出歌者愉悅,自得的心情,使這首山歌更加生動形象。要求學生去體會《太陽出來喜洋洋》所表現的音樂形象。這時我發現學生已經聽得全神貫注,迫不及待地要求欣賞這首歌。
二、培養學生能力的發展
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運用他們生活中的感知,豐富音樂形象,把抽象的音樂變為感性認識,調動學生的想象、發展思維,不斷鍛煉學生的聯想能力。引導學生對音樂欣賞課內容要理解,培養學生聆聽、欣賞歌曲內容的好習慣,因此,要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學生實際為主,去欣賞、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學生如果廣泛,深入地接觸音樂作品,就能較快的提高音樂鑒賞能力和表現能力,促進學生的審美能力的發展,真正提高音樂素質。例如:我采用的是提問和對比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提問,首先就是在聽前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給學生提出必要的問題,帶有啟發性,如《賽馬》在聽前給學生提出這個曲子是什么樂器演奏的?是怎樣的一種情緒?聽了以后有著怎樣的感覺?讓學生有目的地聆聽音樂。最后聽完學生紛紛舉手回答,曲子是二胡獨奏曲,樂曲描寫了蒙古人民在歡度節日舉行賽馬盛會時的歡快和熱烈的場面,表現出蒙古人民對草原、對生活的無比熱愛之情。抒發了人們在節日里賽馬時歡樂情緒,描繪了馬蹄疾馳,你追我趕的緊張而熱烈的景象,恰似把我們引入遼闊無邊的大草原的那種意境。通過這一提問,學生都能全神貫注地去聽,去思維想象。因此,也能積極主動的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感受能力,使學生得到初步的感性認識和理解,效果特別好。
三、培養學生以動傳情
高爾基說過:“在聽音樂時,得用自己的經驗、印象和知識去補充……”學生的知識面和聯想還不夠豐富,但在音樂欣賞中對音樂情緒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現欲望很強。因此,教師要努力營造一個“動態”的課堂,讓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都得到動態享受,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
在欣賞時多讓學生聆聽多遍,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動作來表達自己對樂曲的理解。這樣學生進入了參與音樂的積極狀態,就能更好地體驗音樂情緒。這種全體參與,不要求動作的統一優美,只需要與音樂情緒吻合,教師就給予充分肯定。如:欣賞《采茶撲蝶》,我不要求同學的動作非得統一,也不要求動作如何優美。只要他們能被樂曲中的情緒感染,投入樂曲中的情感中去感受音樂表現出來的勞動場面就行。
作者單位:吉林省通化市東昌區建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