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丹
2007年12月,教育部發布了《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課程要求》),就業指導課程建設迎來了新時代。
解讀《課程要求》關于課程性質與目標、主要內容、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學評估、教學管理與條件支持等內容,筆者對課程內涵、資源開發、課程管理等問題有了新的思考。
一、課程名稱及內涵
《課程要求》將課程定名為“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其課程性質與目標是“既強調職業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又關注學生的全面和終身發展。激發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自主意識,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使大學生理性地規劃自身未來的發展,并在學習過程中自覺提高就業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由此得出,這一課程包括:大學生職業發展、職業生涯與規劃、就業指導、職業素養提升。
就業指導課程名稱常見的有:畢業生就業指導、畢業生就業概論、大學生職業指導、大學生職業輔導、大學生生涯規劃、大學生職業規劃、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課程的發展。此類課程主要指向“就業”、“職業”、“生涯”的“指導”、“輔導”、“規劃”與“管理”,不同組合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包括教學理念和對象、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的差異等。例如,從教學對象看,“就業”只針對畢業生;“職業”是每個大學生都考慮的問題;“生涯”則關注人的各個階段。從教學內容上看,“就業”考慮就業前的準備,隱含提升就業率的功利要求;“職業”關注人職匹配,希望提升個體滿意度;“生涯”的重心在規劃,是指人生重要階段的控制與管理。從教學方式上看,指導、規劃、管理是主體由教師向學生的轉變……這些差異反映了不同時期就業的不同理念。
高校就業指導最初是為了輔助大學生順利就業,其內容以就業形勢、政策及技巧為主。隨著形勢的變化,這一功能已由關注畢業生轉向關注大學生,已由以教師為主體轉向了以學生為主體,由短期的初次就業轉向長期的職業規劃。其教學內容主要有六個部分(表1)。
這六部分既相互關聯又相對獨立。第一、二部分強調對職業的“認知”;第三、四部分關注職業所需的“技能與素質”;第五、六部分側重職業的“適應與發展”。對職業的認知是適應和發展職業的前提,職業技能與素質培養是適應和發展職業的條件,而適應和發展職業的過程正是對職業再認知和對職業技能素質提升的過程。這是在教師輔導下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的職業適應和發展更是學生主體積極參與的結果。教師是教學的設計者和活動的引領者,是學生學習的輔助者。
由此,筆者認為,本課程是大學生在教師輔導下進行與職業相關的知識、技能、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的過程,其課程名稱可統稱為“大學生職業輔導”,其他等可視作組成課程。
二、課程內容及其資源開發
課程資源的開發途徑與效果往往取決于不同的課程價值取向。現代課程設計理論提出了三種不同的課程價值取向:一是學科價值取向,以學科的基本概念和體系為中心,追求現代化、系統化和專業化;二是學生價值取向,注重學生主體地位,尊重學習者的本性和要求;三是社會價值取向,主張課程內容設置要以適應社會需要的經驗和能力為依據,強調實踐性和操作性。
職業輔導的課程目標主要體現在態度、知識、技能三方面,即通過系統的知識傳授、實踐訓練和環境的熏陶,使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客觀評價職業環境,科學確立生涯目標,發揮自身優勢和潛能。課程內容的六個部分既有理論知識的傳授,也有學生對實踐活動及職業環境的體驗,更強調將知識、感受和能力轉化為自身綜合素質。其課程價值取向應兼顧學科體系、學生特點和社會需求。
1.開發理論資源,推動課程建設學科化
大學生職業輔導是一門交叉性特別強的課程。理論研究是重要環節。要中外結合,借鑒并開發國內外相關學科的成熟理論;要校企結合,借鑒并開發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成功經驗和理論;要政校結合,借鑒并開發政府人事與勞動保障部門較成熟的勞動培訓與職業指導理論。
2.開發學生資源,推動課程建設人本化
目前課程教學有六多六少的情況:指導時間高年級多低年級少,指導對象畢業生多普通生少,活動空間校內多校外少,學習內容結論多案例少,指導方法講授多體驗少,指導形式集體多個人少。本課程應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針對不同學生設計不同教學內容,貼近學生需求,學生愿意參與;整理職業發展案例,促進學生敢于參與;通過項目管理擴大學生參與面,讓學生善于參與;最大限度提供交流機會,加強解決問題的過程控制,讓學生樂于參與。
3.開發環境資源,推動課程建設社會化
對大學生職業輔導課程環境資源開發是指通過有形或無形的物質、文化、制度和組織等環境,對學生職業生涯開發產生潛在影響。首先,應充分重視自身資源的建設,發揮人才優勢,積極尋求勞動部門職業指導師、人事部門人力測評師、心理學界心理咨詢師等部門與行業的人才資源,培育職業化、專業化的師資隊伍;要重視課程教學建設,做好軟硬件環境資源的開發,如職業認知測評工具、職業教育網絡平臺、就業指導專題講座、校園文化活動、學科專業與科技創新競賽、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大賽、創業計劃大賽、素質拓展訓練、學生創業教育工作室、就創業教育團體輔導與個案咨詢、社會實踐等。其次,家庭環境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學校要及時與家長溝通,讓家長了解子女的想法并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第三,企業、政府、社會等也影響著學生職業生涯的開發與輔導。課程建設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企業獨有的資源優勢,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技能與素質提供實踐平臺;也要充分利用政府、社會對學生職業輔導提供的人員、信息、政策等資源,為學生提供擇業、就業和創業的平臺。
三、課程教學考核及其管理
課程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是通過考核和評估來衡量的,大學生職業輔導課程教學內容的廣域性、教學資源的豐富性、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教學過程的全程性,已使單一的考試形式無法滿足課程綜合考核的需要。《課程要求》的六個主要內容都強調實踐環節,教學方法不再是單一的課堂講授,而是小組活動、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測評工具使用、人物訪談、團隊訓練、模擬面試、錄像觀摩等多樣化的方式。教學內容涵蓋了不同時段的學習需求,全程化的教學模式需要全程化的考核模式。課程目標的三維設計對考核方式的多元化、考核主體的多樣化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本課程正處于教學理念的轉型期、課程建設的過渡期和課程考核的試驗期,教學管理應抓住重點,處理好以下問題。
1.教學理念轉型期,處理好關鍵問題
根據本課程的教學特點,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用“輔導”替換“教導”和“指導”,用學生體驗式學習取代教師灌輸式學習,這是課程教學的內在需要,也是課程發展的必然趨勢。處于這樣的教學理念轉型期,任課教師的培訓、督查與考核是課程管理的關鍵。師授生受式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體,任課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課堂講授,對教師的考核重點是講稿質量。大學生職業輔導課程設置了多維度課程目標和豐富的實踐環節,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考查,不僅有系統知識的講解,還有對學生課內外實踐活動的組織與反饋,以及對學生實施分階段考核的信息追蹤與歸整分析等。做好教師任務目標分解研究,實施教學質量目標考核是解決課程考核管理難題的關鍵。
2.課程建設過渡期,著眼于長效機制
大學生職業輔導從選修課到必修課的過渡正是課程建設不斷完善的過程。作為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學習效果的檢測具有一定滯后性,尤其是關于學生“態度”與“技能”的考核與學生職業發展情況密切相關,而后者是學生離校后的反饋,是本課程的延伸性考核,是一種長效考核。因此,本課程的考核與評價既有顯性,又含隱性;既有短期教學目標考核,又有長期教學質量反饋。課程考核應著眼于長效機制,納入高校課程評價體系,嚴格按照高校課程建設和管理要求來實施,注重教學管理規章制度的建設,建立通暢客觀的信息反饋機制,突出考核評價的激勵功能,構建課程質量監控評估體系。
3.課程考核試驗期,要抓好過程控制
目前,原已開設相關選修課程的高校正逐步將此課程作為必修課向全體在校生開放,這不僅使考核人數增多、考核時段增加,而且使考核周期變長,考核內容和方式必然需要改革。《課程要求》提出,本課程是“集理論課、實務課和經驗課為一體的綜合課程”,“要從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實際形成的職業發展規劃能力兩大方面進行評價”。課程考核的形式最終是由教學內容決定的,課程考核應突出其示范、糾正、反思與激勵功能,抓好過程控制。一是要抓好各模塊教學內容的考核點,確保學生對重點內容的掌握;二是要抓好各時段考核間的連結點,使考核內容相關,確保課程教學的連貫性;三是要抓好綜合成績的管理,合理設計考核內容的比重,確保對學生綜合評價的公平公正。
因此,課程考核重點應以過程評價為主,讓學習者從考核中反觀自己的成長歷程,形成生涯管理;考核內容應強調學生個體的感知,突出對解決實際問題及創新能力的考核;考核方式應多樣化,長期考核與短期考核相結合,定性考核與定量考核相結合,提倡以學生成長檔案的方式記載學生職業認知、適應與發展的全過程;考核主體應多元化,要強調學生的自主參與,強調師生互動、生生互學,通過學生自評、同伴互評、師生共評、社會測評,幫助學生獲得良好的職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