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銀
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迅速,高職高專教育的發展引人注目。社會和市場的需求使英語教學的位置越來越重要。各高職院校、教師和在校學生對英語學習都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和精力。各種教育機構和出版社推出了種目多樣、特點各異的英語教材。針對這種情況,教育部制定出適用于高職高專教育非英語專業學生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以下稱《基本要求》),為規范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提供了依據。從《基本要求》發布至今,各種教材大都推陳出新,在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資源、教學實踐以及教材的結構等各方面不斷創新豐富和提高,但仍不能滿足高職英語教學的要求。筆者結合教育部的《基本要求》和幾年來在高職英語教學工作中的所思所得以及高職英語學習問卷調查,對高職高專英語教材進行分析,以期能有助于高職高專英語教材的編寫。
一、《基本要求》對高職高專英語教材編寫的要求
《基本要求》提出,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經過高職階段的學習,“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在涉外交際的日常活動和業務活動中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并為進一步提高英語的交際能力打下基礎”。《基本要求》還特別提出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要遵循“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注重培養實際使用語言的技能”,還要求英語教學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專業特色結合。
1.對英語語言基礎知識的要求
良好、扎實、廣博的語言基礎知識是學好語言的前提條件。《基本要求》從詞匯、語法等方面對英語基礎知識做了明確具體的要求。詞匯量不只是單詞的數量,還應包括單詞的詞義、詞性和用法的量以及構詞法知識。語法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實際使用語法的能力,避免在使用過程中無法無章、用的全是漢語式英語。語言基礎知識是一個廣義概念,詞匯、語法是基礎,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歷史、方言等也是基礎。
2.對英語應用能力的要求
語言的實用能力需要經過語用交際訓練進行培養。英語的應用能力除聽、說、讀、寫、譯外,還應包含更重要的一個層面,就是在相應專業知識或技能所要求的范圍內使用英語。現代人才市場更青睞“專業知識+外語”的復合型人才,只擁有專業知識遠遠不夠,還需要有相當廣的知識面和一定深度的外語知識、較強的交際能力、管理能力和較好的綜合素質。
3.對英語語言應用能力測試的要求
《基本要求》對日常交際和業務交際的范圍作了描述,還列出了學生應在語言技能方面達到的基本要求,將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分為A、B兩級,其中A級為國家標準,B級為過渡要求,最終全部達到A級標準。從筆者所在省份和從教學院近幾年英語應用能力考試的情況來看,測試的內容、標準和效果能較好的體現出學生的實際英語知識和應用水平。對英語課的教學和學生的英語學習有很好的引導、規范和促進作用。
二、高職高專學生的英語水平
高職院校生源群體的復雜性、多樣性使得高職學生英語基礎在所有學科中差異最大。筆者從與學生的日常交流,與兄弟院校同事間的業務探討以及英語學習問卷調查中發現,高職學生中大部分只可以進行簡單日常交流,對英語國家的語言和社會文化知識了解不多。有些學生習慣了被動接受的學習,從未開口說過英語,寫作和翻譯能力較差。大部分學生表示愿意學,但沒找到適合他們的有效的英語學習方法。因此,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以及畢業后所從事職業必備的專業英語基礎知識和日常通用英語知識。
三、高職院校英語教材使用情況
非英語專業專科用高職高專版教材有很多,比如,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新視野英語教程》(含《讀寫教程》和《聽說教程》)1~4冊,《新編大學英語》,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1世紀高職高專規劃教材《實用英語》,復旦大學出版社《21世紀大學實用英語教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新世紀高職高專英語綜合教程》,對外經貿大學出版社《新編大學實用英語教程》等等。
現存的各種教材大都體現了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特色,緊密結合教學大綱要求和課堂教學實際,選材較高職教育伊始的英語教材新穎,大都采用綜合本形式和單元與內容的板塊式結構,增加聽說訓練的內容和比重,寫作體現應用特色。教學資源不再局限于印刷的書本,而且借助磁帶、光盤等載體,使資源更加多元化,教學更加立體化。
雖然每套教材在體系編排上側重點各有不同,在層次上也具有多樣性,但任何一部教材都不可能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目前大部分高職高專院校使用的通用英語教材難易程度編排不夠連貫,第一冊教材與學生入學時的英語基礎和英語應用能力不銜接,同冊間、各冊間難度相差不大,有的忽難忽易,沒有體現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在內容上,有些教材“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分配失衡,教學任務過多;單詞生詞率過高或重復出現,還有些詞詞義和用法簡單不應列為生詞;教材內容缺乏關聯性,文章的選擇多一貫注重文學作品,不適應學生就業后的應用需要,原版、經典的文章少且不能兼顧知識傳授與思想道德教育;練習題設計針對性不強,有些教材個別練習題的編寫有拼湊之嫌,聽說練習中聽的部分素材不夠豐富,磁帶朗讀生硬,不夠生活化,不適合學生模仿,說的部分內容少且過于單一,沒有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實際使用環境;應用文有重復現象。
四、對高職院校英語教材編寫的建議
第一,英語教材要符合《基本要求》,必須以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為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把市場需要、就業導向、實際應用作為編寫的依據和目標,還應做好與學生入學前英語水平和基礎知識的銜接,同時兼顧思想、知識、語言、興趣和應用。
第二,增加所選素材的注釋、語言和社會文化等背景知識,體現語用能力教學,在做好、做精原有教學資源的基礎上還可以考慮將這些知識做成免費的網絡資源,搞好“售后服務”,以利于不同層次的學生自學。
第三,口語、聽力內容在體現應用能力考試結合的基礎上應更加生活化,更具典型性,磁帶、光盤等的朗讀部分應盡量使用真實生活的讀音或錄音,真實再現原味英語,以利于學生的模仿。
第四,課文內容應加入適量難度適合的應用文獻。可以考慮按專業性質分科類編寫教材,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專業特點及實用需求,向專業靠攏,突出其未來工作的特點,實現基礎英語實用技能與專業技能的結合。
第五,英語教材應重在傳載學習方法。教會學生知識是學校教育的義務,但教會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遠比單純的知識更重要。只有知識沒有方法的教材不是好教材。高職高專英語教材的編寫應體現英語的學習規律和學習方法。
第六,教材推出以后不可以有萬事大吉的心態,應做好反饋調查,根據學生實際使用中發現的問題不斷地修訂和更新內容,去粗求精。
第七,體現創新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高職高專英語教材可以通過新穎的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大膽地自我發現、質疑、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自己總結并創新學習方法等多方面的能力,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
第八,各高職院校可以根據自己學校的特色和專業設置,自編英語教材,或與具有相同特色和專業的省內外兄弟院校聯合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