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錦云
傳播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本文以拉斯韋爾的“5W”模式為主線,分別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在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傳播對象、傳播效果5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努力探索網絡思政教育的新模式。
一、傳播學與拉斯韋爾“5W”模式
傳播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是一門探索和揭示人類傳播的本質和規律的科學。傳播學先驅拉斯韋爾于1948年提出了著名的“5W”(誰、說什么、對誰說、通過什么渠道、取得什么效果)模式,揭示了傳播過程中的5個基本要素: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傳播對象、傳播效果。這一模式奠定了以傳播者、媒介、內容、受眾以及效果等五個方面為主干的傳播學理論框架,涵蓋了傳播研究的主要領域。“5W”模式可以表示如下圖。
二、學習和運用傳播學理論對網站建設具有借鑒意義
本文以拉斯韋爾“5W”模式中的5個基本要素為主線,分析在高校思想政治網站建設過程中,對傳播理論的借鑒與運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建設的五因素分析
1.控制分析(傳播主體)
高校思想政治網站的傳播主體,縱向有黨委書記、總支書記、輔導員、網站學生管理隊伍等;橫向有網站管理人員、信息采編人員、技術人員、欄目策劃人員、宣傳推廣人員等。他們不僅要扮演教育者和傳播者這兩個基本角色,還要在做好把關人、引導者、服務者上下功夫。
(1)當好傳播者,做好把關人。要做好傳播者,首先要當好把關人。把關人站在關口檢查送來的各種信息,決定是否放行,以何種方式放行。把關是高校思想政治網站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環節,主要表現在:
一是對日常發布的信息內容的把關。思想政治網站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發布、審核、監控機制,設立六道“關口”:第一,建立一支強大的信息采編記者隊伍,廣泛采集信息,經過篩選后及時發布到網上,等待審核。第二,網站責任編輯負責信息審核,過濾不合格內容,通過合格內容,并加以編輯,最后通過;第三,信息管理職能部門如宣傳部、校網中心等作為監控機構,定期對網站內容進行“檢查”,對一些“漏網”的不合格信息進行“阻截”,并及時通知信息發布與審核責任人,責令整改;第四,設立負責網站安全的技術人員崗位,檢測網站程序漏洞,及時修改程序,防止黑客攻擊等突發事件,杜絕網站安全隱患;最后,建立突發事件預警機制,制定比較詳盡的預警方案,一旦出現突發事件便有章可循、對癥下藥,將突發事件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二是對論壇、留言板、評論、博客、播客等互動內容的把關。
首先,實行內容過濾。一是編寫電腦程序,將有違網絡道德、法律法規的字眼自動予以屏蔽,對初次違規者進行警告,對屢次犯規者封閉其IP并追究責任。二是通過版主、編輯等網站管理者對一些不良信息手動剔除。
其次,進行時段控制。即論壇等互動欄目分時段開放,在無人值守的時段內,發布的信息將延遲顯示或不顯示,在有網管監控時才予以開通。
再次,逐步推廣實名制。實名制要求用戶用真實姓名及有效證件號碼注冊,以降低不良信息上傳的可能性。
(2)當好引導者,正確引導輿論。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導,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任務。因此,要充分利用網站平臺的優勢,唱響主旋律,主動引導輿論,制造正面輿論,反擊負面輿論,把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
(3)當好服務者,以服務促教育。即將受眾看成自己的服務對象。“使用與滿足理論”認為,受眾面對大眾傳播并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地選擇自己偏愛的和所需要的媒介內容和訊息,而且不同的受眾還可以通過同一個媒介訊息來滿足不同的需要,并達到不同的目的。因此,不是傳播媒介在使用人,而是人在使用媒介。而人使用媒介說到底是為了滿足其需要而已。這就要求傳播者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在服務中贏得廣大學生受眾的信任與支持,以服務促教育。
2.內容分析(傳播內容)
內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發展的生命線,沒有內容,網站只是一個技術空殼。只有把內容做好、做精,不斷吸引大量的受眾,網站才能不斷發展。對于網站內容,需要達到以下幾個要求。
(1)真實性。真實性指在網站信息中的每一個具體事實都要合乎客觀實際,這是網站內容的最基本條件,也是所有新聞信息的最基本條件。
(2)快捷性。快捷性是網絡最大的特點之一。網站至少要保證日日更新,最好做到時時更新。
(3)貼近性。思想政治網站欄目的開設,需要從學生的真正需求出發,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設,以能與學生專業結合的方式開設。
3.媒介分析(傳播媒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作為高校的重要媒介,不僅指網站本身,而是包括了網站平臺、網站組織團隊、網站制度、網站文化在內的網站整體。
(1)建設強大的網站平臺。要建設安全、穩定、超前的后臺程序,設計美觀、大氣的前臺頁面,精心策劃、積極探索精品欄目。
(2)建立高效精干的人力資源團隊。要充分利用高校資源,發揮專業優勢,建立一支高效精干的信息采編與管理隊伍,包括指導教師隊伍和學生工作隊伍。要在學生隊伍中有意識地培養后備人員,及時補充新鮮血液,形成一支新老結合的人員組合,實現網站的可持續發展。
(3)塑造網站文化,打造網站品牌。網站在發展過程中,通過不斷的經驗積累,特點積聚,將逐漸形成自己的網站文化,在這種文化的指引下,網站成員都產生了特有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從而有利于形成網站的文化價值和品牌價值。
4.受眾分析(傳播對象)
受眾在這里指網站的訪問者。以本校師生為主體,還包括外校師生、上級領導、學生家長、社會人士等。網站受眾扮演的角色有:網站信息內容的消費者、傳播活動的參與者、傳播效果的反饋者等。受眾并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積極主動的個體。
(1)充分認識受眾對網站發展的影響力。首先,他們決定著網站內容的取舍。其次,決定著網站發展變革的方向和進程。再次,決定著網站的風格定位。
(2)充分利用意見領袖的影響力。意見領袖是指在信息傳遞和人際互動過程中少數具有影響力、活動力,既非選舉產生又無名號的人。像論壇的版主、學生社團的負責人、校園明星等,都可能是意見領袖。他們面對面的親身傳播的影響力,實際上大于網站的間接傳播效果。因此,要與其建立親近的情感關系,引導其參與網站的傳播,吸收和引導其參與重要問題或特色問題的討論,從而有利于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
5.效果分析(傳播效果)
利用網絡平臺,加強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教育效果,這是高校思想政治網站的一大目標。對于傳播效果,以下幾種理論值得我們借鑒。
(1)文化規范論。該理論認為,大眾傳播媒介之所以能間接影響人們的行為,是因為它發出的信息能形成一種道德的文化的規范力量,人們不知不覺地依據媒介逐步提供的“參考構架”來解釋社會現象與事實,表明自己的觀點和主張。
當今網絡上各種信息鋪天蓋地,各種潮流沖擊著主流文化,西方的文化帝國主義的滲透也不斷威脅著我們的民族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網站作為傳播先進文化的平臺,應致力于先進網絡文化產品的研究與“生產”,營造健康的網絡文化環境,提升大學生對民族優秀文化的熱愛,增強他們抵御消極網絡文化影響的能力,用文化的規范力量構建網絡的“綠色長城”。
(2)沉默螺旋論。該理論認為,在輿論傳播中,如果自己的觀點占優勢、受歡迎,他便會侃侃而談,若處于劣勢、不受歡迎,他便會沉默不語。一方講話另一方沉默的傾向便開始了一個螺旋過程,這個過程不斷把一種輿論確立為主要意見。結果表面上強勢的輿論更加強勁,表面上弱勢的輿論則更加軟弱。
因此,當校園BBS上出現突發事件的評論時,要讓正面聲音成為主流,通過一大批兼職網評員不斷加強正面輿論,使大多數受眾對這些占多數優勢的意見認同。這樣,用“沉默的螺旋”實現了對網上輿論的良性引導。
引入傳播學來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網站建設,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傳播的規律,加強網絡思政教育的效果。傳播學是一門富有生命力的新興學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取其精華,為我所用,不斷推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