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互聯網發展的特點與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入手,分析了互聯網高速發展對語文教學的影響及網絡介入語文教學的優勢和弊端,并從現實條件出發,探索網絡背景下的語文教學充分利用網絡優勢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網絡;語文教學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使現代社會文化的傳遞工具和方式又產生了一次全新的革命,并將引發教育的再一次變革,這種變革是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整合而產生的一種網絡環境下的教育與學習。這種基于網絡的教育變革是包括教育體制、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組織形式的改變,也包括學習者學習觀念、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變化,甚至包括教育外部環境的變化。在這種大背景下,語文教育也必將打上信息時代的清晰烙印。
網絡介入語文教學的優勢
(一)突破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了可能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主導課堂教學,安排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這種模式最大的弊端是缺少對學生個性的發掘。而網絡的介入,改變了這種狀況,網絡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匯集大量信息資源的數據庫。學生通過網絡可以了解、學習語文教學領域的最新知識,并能得到“個性化”的教學指導,甚至教學內容、教材、教學手段及考試等,都可因人因需而異,實現語文的個性化學習。
(二)突破相對獨立和單薄的語文教學內容,加強與其他知識的聯系
以往的語文學習往往局限于教材和有限的閱讀材料,而且語文學科內容與其他學科也較少融合滲透,內容相對單薄和獨立。而網絡卻突破了這種制約。
首先是內容上的無限擴展。網絡為我們帶來了豐富的語文教育信息資源,網絡巨大的知識容量為語文教學內容拓展了無限的空間。
其次是與其他學科內容的整合。在獨立的語文教材中,文學、歷史、哲學、美學、藝術等學科之間相互滲透很少。而互聯網信息容量大、傳輸速度快、交互性和滲透性強,為人們創造出一個全新的虛擬真實空間。在這個空間,人們可以接觸或了解人類已知的一切,甚至人們想象的和沒有想象到的事物都可能存在其中。
(三)突破語文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師生課外交流更有效、便捷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的時空都是有限制的,而網絡使教學活動由課堂擴展到了課外的家庭、社區等任何信息技術普及的地區,同時也使學生可以在課堂之外的任何時間上網學習。
傳統的語文教育往往局限在課堂,由于師資等方面的限制,學生課外的閱讀和寫作往往缺乏應有的指導。如果借助于網絡,組織文學創作、閱讀等興趣小組活動,指定教師對各小組的活動進行網上指導。鼓勵學生申請博客,課外練習寫作。投入很少的人力物力就能把語文課外活動搞得生動而又豐富多彩。更重要的是,學生有了發表自己看法和作品的空間,對好作品的評論與鼓勵,往往能更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
網絡對語文教學的負面影響
(一)網絡語言對語言文字規范化的挑戰
網絡交流語言豐富多彩,這種語言與現行的語言文字規范產生了一定矛盾,形成了特征鮮明的網絡語言。早期的網絡語言只局限于一些用簡單符號,比如笑“:)”、哭“:(”、吐舌“:P”等等。這些形象的符號簡化了輸入,增加了趣味,對提高網絡交流效率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但是,后來,同音或近音別字(“網絡通假字”)被大量應用,有些成了公認的網絡語言,甚至成了流行語,比如“米有(沒有)”、“稀飯”(喜歡)、“偶”(我)。這一問題對語文教學的沖擊最大,造成很大的負面效應,甚至有些學生把它們應用到作文中來,對語言文字的規范化產生不利影響。
(二)網絡文學對社會語言與文化的負面影響
網絡催生了網絡文學,大批文學愛好者不再為不能發表自己的作品而煩惱,網絡的無窮容量孕育了很多的網絡寫手,他們在網絡上自娛自、互相交流,也有的一舉成名,像較早的網絡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
但是,這些網絡文學作品藝術性較差,甚至還宣揚迷信等不健康思想,而網絡規范的難度又很大。這樣,就造成了互聯網信息中泥沙俱下,存在不少文字垃圾,這種網絡造成的庸俗文化也會對青少年學生的文化導向產生負面影響。
網絡背景下如何更好地開展語文教學
(一)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充實和豐富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
網絡帶來了科技進步和生產力提高,但它也僅是人類的工具。在語文教育中,科技手段和海量信息不能取代傳統的語文教學。書寫、誦讀、寫作、情感喚醒和精神熏陶都要通過教師的有效指導,從文本中獲得。但我們也不能無視網絡的存在,不能因此抹殺網絡的優勢。網絡上豐富的資源就像一個巨大的知識倉庫,它提供信息的便捷性和容量是此前任何途徑都不能比擬的。不論是語文課教材的參考資料,還是語文教學研究的相關資料,我們都能方便地從網絡上取得。語文教學網站、數字圖書館等教育教學服務極大地方便了教師和學生查詢想要的東西。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ruiwen.com)、三槐居(3hj.cn)、中國語文網(yuwennet.com)、超星數字圖書館(ssreader.com)、書生數字圖書館(shushen.cn)等等,這些都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充分的后備資源支持,我們應當充分利用它們,來豐富我們的語文課堂,開闊語文教學的視野,讓語文課生動、充實起來。
(二)充分利用互聯網絡優勢,改革語文教學,實現“大語文”教育思想
“大語文”教育思想主張語文教育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與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并把教語文同教作人有機結合起來,把傳授語文知識同發展語文能力、發展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有機結合起來,把讀、寫、聽、說四方面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接受全面的、整體的、強有力的培養和訓練。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所接觸的信息內容非常有限,既很狹窄,也很孤立,缺少與其他知識的整合。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客觀因素,比如學生的生活的圈子本身就很狹小等,限制了語文教育從課堂向社會、向家庭拓展。網絡的出現給我們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網絡的豐富資源和虛擬空間,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沒有地域和時間限制的活教材。網絡的虛擬世界可以拓展人的創造空間,可以突破時空的約束,不僅能夠滿足學習主體身臨其境的沉浸,而且有利于學生形象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對實現“大語文”的教育思想具較大的實踐意義。
網絡的交互性、民主性為語文自主化學習、個性化學習提供了契機,網絡資源豐富和超越時空界限的特點為學生的探究與合作學習提供了有利條件,它打破了傳統語文教育的單一性和封閉性,使語文教育系統的整體性得以豐富,使語文教育與社會和人的發展的聯系更加緊密,使語文教育更加閃爍人性的光芒。
(三)探索語文網絡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整合的規律,推動語文網絡教學規范、健康地發展
雖然我們現在不提倡讓網絡直接走進課堂,但這不代表永遠如此。因此,我們現階段利用網絡輔助教學的同時,也要積極探索語文網絡教學與課堂教學整合的有效途徑。當代遠程教育的蓬勃發展,不再局限于專業教育,已經滲透到基礎教育中,實現語文遠程教育,對于共享優秀的教育資源,實現教育的無時空限制,縮減地區教育間的差距都具有重要意義。
網絡帶來的教學模式變革是當今語文教育工作者探索較多的領域,這些探索大體是從以下角度展開的:
傳統語文課堂教學的網絡化該角度的探索主要依托于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將其內容、方法進行技術化處理,其最主要的作用是突破了時空限制,給學生學習創造了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這也是當今遠程教育所采用的比較普遍的方式。一種是同步式講授,教師在網絡攝像機前講授課堂內容,學生通過網絡聽課,同時師生之間通過計算機網絡交流;一種是異步式講授,教師將授課內容或教師上課的錄像直接存放在服務器上,學生通過網絡進行瀏覽教學內容或觀看錄像,師生可以通過即時通訊工具、留言板、E-mail或電話溝通。
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網絡學習模式這種語文教學模式的探索建立在新型的學習方式之上,以建構主義為理論指導,以學習者為中心,相對于上面的探索,它淡化了教師個體的作用,強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1)自主的網絡學習建立在豐富的網絡資源和不受時空限制的優勢上,自主學習并不是無序、毫無約束的學習,它應當是教師確定一定的目標,然后提供多種選擇,讓學生自主選擇達到目標的方法或途徑。這種自主更多的是方式的自主,比如自主選擇時間上網學習,自主選擇地點上網學習,自主選擇閱讀訓練的篇目等等。(2)合作的網絡學習依賴于網絡的交互性和不受時空限制,這種合作可以是小范圍的,也可以是在范圍上不受限制的,最常見的就是使用論壇程序(BBS),對于大家感興趣的話題或內容可以建立專門的版面,設定版面的負責人即版主來管理版面,大家誰都可以來這里在主題范圍內發言,也可對別人的發言進行評論,可以爭論、可以求助,稱之為“論壇”非常形象,這可作為一種典型的網絡合作學習模式。(3)探究式學習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網絡上豐富的信息資源為學生學習語文提供了便利條件,相較于圖書檢索和紙質資料查詢,網絡的方便程度是不言而喻的。
這種語文學習模式較受歡迎,但它也有一定的弊端。比如,由于淡化了教師的作用,師生聯系較為松散,易使學生在網絡中迷失方向,使其學習過于隨意、難于評價等,一定程度上可能降低學習效果。
閱讀、寫作等專題式的網絡教學模式這種語文網絡教學模式的探索,主要在于如何建立較為完善的網絡教學平臺,其中有各種資料的展示,有各種交流的方式,有一套完善的評價辦法等等,從師生聯系的松緊程度來看介于上面兩種之間。(1)利用網絡進行閱讀教學有利于提高效率,除了網絡本身具有豐富資源的優勢以外,網絡化的交流和評價也非常方便,比傳統的閱讀訓練能及時迅速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網絡化寫作更為自由,學生更愿意寫出內心的真實想法,而對于學生作文的評價也改變了只由老師說了算的局面,每個學生都可以評價別人的作品,也許學生間的相互鼓勵和批評,要比教師的幾行紅色批語要生動、有用得多。
這種專題化的網絡教學模式也可以整合,比如閱讀與寫作整合,讓學生先讀,然后根據所讀內容寫,這樣對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更有幫助。
這些探索為語文教學現代化提供了許多有益的思路,我們應當在此基礎上繼續探索語文教學與網絡的最佳結合方式。
綜上所述,面對網絡大潮,語文教學應當立足根本,進一步抓好傳統的課堂教學,充分利用網絡輔助教學,并在實踐中探索語文網絡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整合的規律,以求尋找一條揚長避短的網絡語文教學之路。
參考文獻:
[1]余武.基于網絡化環境的中小學語文教學模式建構[J].現代教育技術,2002,(10).
[2]王東興.網絡時代語文教學新策略的構建[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3,(1).
[3]曾鳴.網絡環境與語文教學[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3,(5).
[4]汪文萍.網絡環境下的語文教學[J].中國電化教育,2003,(2).
[5]周興年.論網絡空間與大語文教育系統[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1).
作者簡介:
朱曉輝(1975—),男,江蘇豐縣人,徐州經貿高等職業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育、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