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祖兒
外甥女今年才剛4歲,就整天吵鬧著要吃“甜甜”:牛奶里要加糖、零食要奶油甜味的、就連粥里也要放幾顆奶糖才肯吃……小小的牙齒布滿了蛀蟲斑點,但她還是對甜食愛不釋手。漸漸地,外甥女不僅齲齒加重,體重也跟著飆升,連幼兒園里的小朋友都戲謔她為“小胖墩”。
我一提起這肥胖的危害,姐姐就嘮叨我們自己小時候是怎樣沒東西吃,可憐得很……我深知每位父母對孩子的養育都有不同的觀點,自己作為外人也不好過度干涉。于是我只好想了個辦法,在姐姐帶外甥女去體檢時,特地拜托了當醫生的朋友向她苦口婆心地一番說明,姐姐這才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回家后,姐姐當即制定了新的日常飲食計劃,自己和寶寶都戒掉甜食,每天飯后還帶著外甥女去散步。另外還專門約了醫生,帶著寶寶去醫院看了齲齒,好一番調整治療后,小胖墩才逐漸有了精神,不僅活潑好動起來,還戒掉了偏食的壞毛病。
就像我姐姐的案例一樣,很多家長都不知道,其實在飲食中增加一些苦味的食物,孩子才能得到健康幸福的“甜”。研究證明,苦味食物對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讓孩子適當吃點”苦“,是健康養育必備法則之一。
首先,“苦”可增進孩子的食欲。
苦味以其清新、天然的味道刺激舌頭的味蕾,激活味覺神經,在增進唾液分泌的同時還能刺激胃液和膽汁的分泌,從而能增進食欲,促進消化,對增強體質十分有益。所以,吃得了苦瓜、芹菜、芥菜、白蘿卜等食物的孩子,大多胃口良好,不偏食,營養吸收全面。
其次,“苦”有利于通便排毒。
中醫認為,苦味屬陰,有疏泄作用,對于由內熱過盛引發的煩躁不安有泄熱寧神的作用。孩子在秋冬季節由于氣候變換容易燥熱,導致便秘、口苦、食欲不振等癥狀,這時若能給孩子吃一點略帶苦味的蔬菜和水果,有助于體內的毒素隨大、小便排出體外,不生瘡,少患其它疾病。
再次,“苦”能夠降低血液的粘稠度。
不要以為高血壓是中老年人的專利,現在由于生活條件的提高、飲食營養的增加,再加上生活和飲食方式的不當,幼兒因肥胖患上高血壓的比例也日漸增多。常食苦味食物有助于降低血壓,起到預防的效果,所以要從小吃點兒“苦”,讓孩子盡早開發味蕾,適應苦味。
最后,“苦”有助于清心健腦。
苦味食品可泄去心中煩熱,具有清心的作用;泄熱、通便、排毒則能夠使頭腦清醒,使大腦更好地發揮功能,成為聰明的孩子。反之,若孩子常食甜食,容易導致大腦混沌、四肢乏力、思維遲鈍,在反應力和應變力上都略遜一籌。
日常生活中,含有苦味的食品以蔬菜和野菜居多,大部分家長知道最多的莫過于苦瓜了。此外,還有一些我們沒有想到的蔬菜和食品其實也含有苦味,如生菜、萵苣、茴香、芹菜、蘿卜葉、香菜、苔菜等;在干鮮果品中,有杏仁、黑棗、桃仁、薄荷葉、茶葉等;在糧食和豆類食品中,有糯米、豆豉、蕎麥等;另外,還有食藥兼用的五味子、蓮子芯等,用沸水浸泡后飲用為宜。但須注意的是,五味子適于四季,冬春季飲用更好,而蓮子芯則最適于夏季飲用。
大部分人都喜好甜食,對苦味的食物一時很難接受,對于孩子來說,更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所以,需要家長合理調配飲食,盡早開發孩子的味蕾,只有大人和孩子持之以恒,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