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 仁
近年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創作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出現了很多優秀作品,因舞蹈創作原因或是編舞技巧運用的不同,或是對民族民間舞蹈理解的重點不同,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形成了不同氣質和特點的民族民間舞蹈。下面結合我所認識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粗略地談一談近年來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發展中出現的傾向。
一、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本質
這里,我們首先需要來探知一下民族民間舞蹈的最本質特征,并一邊探知本質特征一邊尋找民族民間舞發展的方向。
何為民間舞?我們不妨先看看羅雄巖先生的一段話:“一個民族或地區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由勞動群眾直接創作,又在群眾中進行傳承,而且仍在流傳的舞蹈形式。它具有鮮明的地域與民族特點,即表現了一定歷史時期經濟條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而注入新的成分。”羅先生的這段話有兩層意思:1、民族民間舞是勞動群眾直接創作、傳承并仍在流傳的舞蹈形式;2、民族民間舞具有鮮明的地域與民族特點,表現出一定時期的文化背景。在這兩層意思中,更為重要的是后者,也就是民族民間舞其在文化性上的特點。因為文化性是民族民間舞的個性所在,是民族民間舞相互區別、各具風采的本質特征,正是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的積淀,才形成了不同風格特點的民族民間舞蹈。
由于我國各民族社會結構、經濟類型、生產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千百年來民族民間舞蹈都是在特定時空、特定群體中傳承的,“特定時空”大多包括宗教儀式、祭祖祈神、年節聚會、生產勞動、婚喪嫁娶、談情說愛等民俗事項;“特定群體”指地處邊疆的少數民族人民,他們大都喜愛用本民族的民間歌舞來表達自己喜、怒、哀、樂的情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勞動小憩或親朋相聚時,他們也要唱唱跳跳歌舞一番,民間歌舞是他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舞蹈家對原生態的舞蹈進行整理,從純民間風格、動態中提取了大量可以單獨使用的動作素材并使其“元素化”,成為能夠遣詞造句的語素。很顯然,這個過程必然造就一個不同以往的結果,民間舞被“肢解”了,但是民間舞的功能被擴大了,雖然看上去似乎離“民俗”遠了些,但離舞臺卻更近了。
二、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文化結構
民間舞蹈是一種文化現象,它用人類自身的形體動作和思想情感來表現社會生活、體現民族歷史和傳情達意、抒發情懷。民間舞蹈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緊密相連,早在史前時期,我們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來表達他們激動時的感情,舞蹈活動幾乎滲透到勞動、狩獵、爭戰、祭祀和性愛等一切領域。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后原始舞蹈也隨之發展分化,一部分成為為奴隸主表演的舞蹈,以后發展為宮廷舞蹈;另一部分是奴隸們的舞蹈,從祭祀性或其他功能的舞蹈逐漸發展成為民間舞蹈,由于各民族歷史發展不平衡,一些少數民族沒有本民族文字,因此很少在史書中留下其蹤跡。然而極為寶貴的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民間舞蹈,經過數千年的傳承演變,至今仍流傳于各民族群眾生活中,尤其是地處邊疆交通不便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直至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仍較多地保留著原生態的舞蹈特征,具有史前舞蹈的性質。它們的表演形式、風格特色及其內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內涵,涉及到民族歷史、宗教信仰、生產方式、風土民情、道德倫理、審美情趣等各個方面,可以說民間舞蹈是社會文化交織融合的總匯演。
三、現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特點
隨著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變遷,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也呈現出了多元化、多樣化和復雜化。首先表現在其內涵和功能的大包容量,在當代社會多元文化的相互滲透浸染下,使其古今交錯、新老混雜。青海玉樹草原的賽馬會是康巴藏區遠近聞名的草原盛會,每年水草豐美、牛肥馬壯的七八月,都要在玉樹結古鎮草灘上進行民族歌舞、格薩爾說唱、賽馬、射箭等表演,以及貿易交流等。90年代初,玉樹的藏傳佛教各教派寺院,把法舞《羌姆》搬上民俗節日賽馬會進行展演,數百年來《羌姆》作為藏傳佛教法事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方式始終恪守傳內不傳外的原則,即遵循在寺院內由喇嘛僧侶表演的規則。現在寺院的活佛和喇嘛自愿地把法舞和群眾性民間歌舞聯合演出,從而使《羌姆》沖出了寺院的禁錮,增強了表演性、娛樂性,淡化了佛法的神秘感、威懾感,把宗教和世俗的關系拉近了,這一做法在全民信教的藏區很有積極意義,可以說,這是新時期黨的民族政策落實的結果。《羌姆》法舞的變化,不僅體現在表演時空的移位和表演程序的簡化,更重要的是加強了宗教世俗化的發展。
中國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特點,就如青海來說,蒙古族、藏族、回族、土族等都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從而因地域、民族等演化的民間舞蹈更是獨具一格,各有所長,因此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呈現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多樣化和復雜化。
四、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建設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建設的定位是,以中國各民族民俗舞蹈文化為基礎、本土文化特征為依據,以加強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本性建設為目標,同時在比較其他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發展研究的基礎上,完善當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學科體系。我們在研究中國各民族民間舞蹈的歷史及其繼承和發展的同時,要繼續研究民族民間舞蹈動態的本質特征,在民族、民俗、民間文化的基礎上,深入探討,走到民間,深入挖掘。
民族傳統文化是保持民間舞獨特個性的核心,它是該民族的傳統積淀,在發展中是不能輕易被改變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里的民族傳統文化是具有個性的民族文化,是被包容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中又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相區別的民族獨有的文化,其中包括“自然與社會的各個方面、包含著物質基礎與人文因素。……像生產勞動方式、社會結構、生活習慣、宗教信仰、語言系屬以及民族的融合與遷徙等,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優秀的民族民間舞的創作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具有明顯的傳統民族文化精神。而不是固守民族舞代表動作進行創作,追求精神層面使這些作品更接近民族民間舞的本質特征。
五、中國民間民族舞蹈發展的方向
民族民間舞蹈創作無論怎樣的表現和發展,都必須在“民族民間”四個字上下功夫,否則必將在舞蹈的海洋中失去個性,失掉性別,消失在人為的、主觀的舞蹈臆造中。研究民間舞,必須從本質出發到現象,再從現象出發回歸本質,這樣才能形成良性循環。當然,我們并不固守,我們要以開放的胸懷擁抱世界,變革、創新永遠是繼續生存的標志,發展才是硬道理。結合我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現狀,我認為,我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方向主要有以下三個方向:
(一)現代氣息的民族制造
隨著北京舞蹈學院民族民間舞蹈教育的發展和越來越多年輕的該院學生畢業后加入到舞蹈編導的行列,近年來,民族民間舞蹈編創中出現很多運用現代舞編創技法編創而成的民族民間舞蹈作品。這類舞蹈的特點是將現代舞與民族民間舞蹈相結合,呈現出與傳統民族民間舞蹈風格不同的情況,常常具有熱烈的情緒,有較高的觀賞性。這類作品有很多,例如北京二中的作品《歡騰》,就是這類作品的典型代表。它將藏族舞蹈的基本元素結合到非常具有現代氣息的造型、構圖以及服飾、音樂之中,使作品給人以“現代藏族舞蹈”之感。
對于這類舞蹈,觀眾的意見褒貶不一。事實上,在其他藝術門類中也出現了很多這樣的情況,如音樂界的“高原紅組合”、“女子十二樂坊”等。我認為在現代社會的環境中,在西方文化的滲透和影響下,這種情況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無論觀眾是接受還是拒絕,它都將會沿著自己的道路向前發展。
(二)傳統文化的俠骨風情
以舞蹈《扇骨》為代表的民族民間舞蹈創作作品,體現了民族民間舞蹈發展的另一個方向。這類舞蹈在編創中不拘泥于傳統舞蹈動作,而是側重于尋找民族民間舞蹈的文化內涵,從民族傳統文化出發進行創作,追求的是作品中深層次的文化氣質。這類舞蹈具有較為深入的思想性,能從思想和文化的角度打動觀眾,從而充分展現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
對于這類作品,反對的聲音很少,無論是觀眾還是業界基本上都是樂于接受和喜歡的。這類作品在不斷的尋找著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探索和尋求當中進行創作,用舞蹈表現文化和歷史,順應了觀眾對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心理認同感。
(三)原汁原味的山林水月
第三個方向就是被稱之為“原生態”的民族民間舞蹈,例如著名的《云南映象》以及在剛剛結束的第三屆CCTV電視舞蹈大賽中的參賽作品《圈舞》等。雖然《云南映象》在形式和結構上不應與單個舞蹈相提并論,但是在這里我們主要討論的是舞蹈的氣質風韻,《云南映象》是這個方向的典型代表,不能忽略。
這類作品追求的是舞蹈的原汁原味,力求將現實生活中的民族舞蹈不經加工地搬上舞臺,表現出“原生態”初始的狀態。這類舞蹈具有純樸、自然、看似未經雕琢的特點,向觀眾展現了獨具特色的民族舞蹈畫卷。從《云南映象》的成功我們就可以看出觀眾對于這類舞蹈的認同和接受的程度,它“原生態”的出發點和純粹、自然的氣質以及未經訓練的演員等,都成為引起觀眾關注的因素。
綜合觀察民間民族舞蹈的這三種發展動向,在我看來,它們之間并沒有對錯高下之分。它們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發展的三個分支,都是民族民間舞蹈發展中的合理而正常的現象。那么,在這三種之中,哪一種更符合民族民間舞蹈發展的本質特征呢?哪一種更具有生命力并進而成為民族民間舞蹈發展的代表方向呢?似乎我們的討論應該更進一步。
在上述三種動向中,很顯然,第二種是最具生命力的發展方向。因為,我們都知道,第一種是不會成為民族民間舞蹈發展的主流方向的,它可以作為一個邊緣種類而長期存在,但是與其他完全不同類型的文化相結合進行創作使它的作品不再具有純粹的民族文化的特征,因而不能符合大部分觀眾的欣賞要求;而第三種雖然具有“原生態”的特質,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純粹追求形式的原汁原味并不能保持民族民間舞蹈發展的生命力和持久性。事實上《云南映象》并不是一點都沒有加工創作的,它的成功除了“原生態”的原因之外,還有其他更多不可或缺的客觀原因,而這種類型的舞蹈如果出現很多的話,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將是必然的結果。
文化性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個性所在,它是民族民間舞蹈發展的根本原則,上述第二種動向正是根據這個原則進行創作的,其作品重在表現民族民間舞蹈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不斷地尋求和探索將使它具有發展的潛力和空間。這種創作方式代表了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方向,將成為民族民間舞蹈發展的主流力量,因為在它的背后是民族特有的、個性的、不能被取代的文化根基。
綜上所述,民族的就是最好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勢必要貼近中國的地域、民族等特點,在其基礎上進行不斷的升華,不斷的創新,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才有立足之地,才可以真正稱為中國的舞蹈瑰寶。
(作者單位:海西州民族歌舞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