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 凱
拜泉縣上個世紀70年代末開始進行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主線的生態農業建設。縣委、縣政府幾屆班子持續接力,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咬定青山不放松,堅持一本經念到底,一件抓出點,帶領全縣58萬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勵精圖治,打造秀美山川,創建生態家園。30年的時間,全縣水庫塘壩總量分別達到138座和1 352座,新增蓄水能力2.6億立方米。累計治理侵蝕溝1.8萬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48.5萬畝,占應治理面積的66.3%。全縣農業生態條件和生物生存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治理后的坡耕地減少徑流78%,泥沙流失量減少89%,土壤有機質提高0.51%,空氣濕度提高10%~14%,風速降低58%,17年沒有出現風剝地,糧豆薯總產比1986年提高了74%,累計增加糧食57億斤,增收35億元。畜牧業總產值是1986年的18倍,牧業、漁業累計增收16.3億元,實現了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個效益的同步增長。2006年,被國家授予全國農田水利建設先進縣。
一、歷史奮斗之路盡顯輝煌,為我們積累了寶貴經驗

拜泉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縣,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1958年榮獲周恩來總理簽發的“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的獎狀。但靠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掠奪而建立起來的輝煌轉瞬即逝。隨著人口的劇增、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愈演愈烈的毀林毀草開荒,使這里的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大自然亮出了黃牌:干旱、風沙、洪澇、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交替出現,頻繁發生。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全縣的森林覆被率已下降至3.7%,黑土層厚度由墾殖初的1米銳減到30厘米,土壤有機質含量由8%下降到3%,水土流失嚴重,年流失表土厚度達4毫米,256萬畝坡地年跑水1億立方米,跑肥12萬噸,跑土1 400萬噸,相當于年流失一個村的土地,這意味著長此以往200年后的拜泉將無地可耕。惡化的生態環境導致了生態性貧困,糧食畝產不足百斤,人均收入不足百元。岌岌可危的生態環境,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喚醒了全縣上下的生態意識:要使農業徹底擺脫風險型弱質產業的束縛,實現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結束以犧牲資源為代價的掠奪式生產經營歷史,把拜泉放在歷史的、現實的、本縣的、外埠的縱橫坐標上,用發展的觀點,用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的理論來重新審視縣情,確定新的生長點。1986年,縣委、縣政府站在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做出了痛定思痛之后的科學抉擇——實施生態農業發展戰略。多年來,堅持將控制水土流失作為生態經濟工程的主旋律。期間,經歷了初期調整壟向、中期興修“三田”、近期小流域綜合治理和現在的立體開發四個階段,推廣“十子登科法”,以治溝治坡為主攻方向,采取生物、工程、農藝措施相結合的辦法,設立“三道防線”,建設“三種水庫”,層層攔蓄,控制水土流失:第一道防線——坡面防護工程,即山頂栽松戴帽,林緣與耕地接壤處挖截留溝,控制坡水下山;第二道防線——田間工程,即按等距營造農田防護林,等高壟作修梯田,蓄水保墑就地滲透;第三道防線——溝道工程,即溝頭修跌水,溝底修谷坊,溝側削坡插柳,育林封溝,順水保土,累計治理侵蝕溝1.5萬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58萬畝,占應治理面積的80%。治理后的小流域既是生態區,又是經濟區。上升鄉九龍山流域遵循“林上山、糧下川、梯田埂種苕條栽中間,壩內蓄水養魚,壩外開發種稻田”的治理模式,兩年共治理流域面積8 000畝。在典型的引導下,全縣共辟建立體開發經濟區182處。九龍山、五嶺峰、馬川山、狼洞山、太平溝等一個個生態區,集資源的保護、開發于一體,融綠色食品生產、旅游觀光于一身,充溢著生態經濟區建設的獨特魅力。我縣的生態農業建設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得到了國家的關注,更為我們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為我縣在高起點上高規模、高標準地搞生態農業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面臨新形勢新任務,不斷調整思路,進一步豐富內涵
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態文明。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一屆縣委、縣政府在充分肯定以小流域治理為主線的生態農業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充分認識到要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更加自覺地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發展定位上更加充分體現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在發展目標上更加注重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相統一,不斷增強發展后勁,進而科學提出了“生態立縣”發展戰略,在建設理念、措施、管理方面進行了有效的探索與創新。
1.圍繞理念創新,在認識上實現了“三個轉變”。堅持以實踐引領創新,以創新指導實踐,使治理理念在持續實踐中得以創新和完善。一是實現被動治理向主動治理轉變。通過借災反思和效益對比,提高了全縣上下對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的認識,參與小流域治理工程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增強,實現了“要我干”到“我要干”的過渡。每年秋季會戰都會出現“千軍萬馬戰秋寒”的感人場面。二是實現單一治理向綜合治理轉變。針對過去治理措施單一,有效的綜合防御體系還沒有完全形成,工程設施的防護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的實際,堅持以規劃為先導,以“坡水田林路”綜合防治為主要治理模式,進行綜合治理,使各項水土保持防護措施相得益彰,真正達到治理一坡、成功一片、效益一方的目的。三是實現分散治理向連片治理轉變。改過去的分散治理為集中連片治理,由起初的村與村間流域連片治理,到鄉域內流域連片治理,由鄉鎮與鄉鎮間流域連片治理,到現在的縣域內流域連片治理,在已治理的流域內消滅了“盲區”和“死角”。由于在認識上實現了三個轉變,使我縣以小流域治理為主線的生態農業建設向更高層次邁進。
2.圍繞措施創新,在落實上做到了“四個強化”。小流域治理工程是新形勢下國家為解決“三農”問題而實施的一項重大舉措,既是利在當代,又是惠及子孫的利民工程。為了把黑土地保護工程建設成為精品工程和樣板工程,我們在工作落實上做到了“四個強化”。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將小流域治理由部門行為上升到政府行為,縣政府成立了以主管副縣長為組長,相關部門為成員的黑土地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工程領導小組,加大了組織協調力度。堅持縣委常委、主管副縣長包小流域制度,打破分工界線,變一龍治水為多龍治水,形成了工作的合力。縣領導深入項目區指導、研究、解決項目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做到了“目標、任務、資金、責任”四到流域,在組織領導上確保了項目的順利實施。二是強化責任落實。將小流域治理工作納入目標管理,實行任期目標責任制,每年縣政府都要與項目實施鄉鎮負責人簽訂黑土區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工程責任狀,落實了目標考核責任制,將任務指標層層分解到鄉鎮、落實到流域,做到了權責清晰,任務明確。三是強化技術指導。我們在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之初,對鄉鎮的水保技術人員就新的技術要求和標準進行了系統培訓,提高整體防治技能,為實施黑土地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工程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項目實施中,我們組織縣水保技術人員深入項目區,嚴格按照國家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以我縣坡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模式為主,借鑒和推廣外地成功經驗,指導群眾科學施工。特別是在水平梯田建設中,我們在技術上嚴把基線關、清表土關、生土筑埂關、表土還原關和整平耙細關,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建設任務。四是強化典型作用。我們在項目實施中注重發揮典型的示范、帶動和幅射作用,不斷地完善老典型,培育新典型,并通過各種形式的現場會議加以總結和推廣,形成了比、趕、超的工作氛圍,使治理的標準和質量逐年提升。2008年我縣前進項目區和群勝溝項目區是國家農發水保項目,治理面積大、建設任務重,前進項目區所在地興國鄉黨委政府鄉黨委書記親自掛帥,搭起帳篷,將工程指揮部設在施工現場,鄉村干部吃住在山上,全鄉在不到一個月時間內投工1.5萬個,高標準治溝66條6 820延長米,最大的侵蝕溝長達600米、跌水達到400級,超額完成計劃投資的150%;群勝溝項目區東腰溝小流域所在地大眾鄉積極組織人力、物力,日均投工2 000個,高標準完成水平梯田1 800畝。在典型的拉動下,全縣形成了比、趕、超的工作氛圍,小流域治理工作適時掀潮,做到了秋收與小流域治理同步推進,不但保證了建設進度,而且在治理標準和質量上也有大幅提升。
3.圍繞機制創新,在管理上推行了“五項制度”。為加強和規范黑土地保護工程項目管理,我們加大力度抓了項目建前、建中、建后管理,全面推行了制度化管理,力求黑土地保護工程發揮最大效益,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營造優良的生態環境。一是推行農民投工投勞承諾制。通過“一事一議”,共投工投勞135萬個,有效地解決了建設投工不足這一難題。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以獎代補經驗在全省得到了推廣,在國家財經報上進行了刊發。二是推行基本建設“四項制度”。我們推行了項目法人制,建設監理制,招標投標制和合同制,使小流域治理工作實現了制度化、規范化。三是推行資金使用報賬制。我們設立了項目資金專用賬戶,實行專人管理,嚴格按照資金使用報賬程序撥付項目資金。同時,加大了對建設資金的管理、監督和審計力度,杜絕了挪用資金等現象,提高了項目資金的運行效益。四是推行項目建設公示制。我們在項目區內對實施黑土地水土流失綜合防治試點工程的目的、意義和項目建設投資渠道、建設規模、建設標準、投工數量、建后管護等事項逐村予以公示,主動接受群眾監督,增強項目實施的透明度,杜絕了變相操作和“縮水工程”等違規行為。五是推行治理成果產權確認制。堅持“誰治理、補助誰”和“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對黑土地保護項目按照管理權限,逐項、逐級分解,落實到鄉、到村、到人,做到權、責、利三者統一,既提高了責任人管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提高了水土保持工程建設項目效益的穩定性和持久性。
30年來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過程有力證明,以小流域治理為主線的生態農業是強縣之舉、富民之路。在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過程中,我們要把生態農業建設的過程,既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又作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把生態環境視為農業的生命線,把生態農業視為人類的生存線。自覺地把生態農業建設納入市場經濟軌道,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