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民
一、經濟全球化的理論基礎和實質
20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后,國際貨幣體系出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國際資本的流動性大大增強。發達國家為了擺脫經濟衰退和危機的困擾,主張放松國家之間的經濟管制,打破各種保護主義壁壘;發展中國家為了加快經濟發展,紛紛開放市場,實行外向型發展戰略,這大大加強了國際的經濟聯系。
20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后,經濟自由主義風靡全球,國際貿易、投資的自由化成為經濟全球化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空前密切,相互依存、相互合作日益加深,國際貿易發展十分迅速,也使得“經濟全球化”一論更是甚囂塵上。在此期間,經濟全球化作為重大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備受經濟界的關注。各國學者對經濟全球化的研究頗多,大多數學者都認為“經濟全球化已成為時代潮流,洶涌澎湃,不可阻擋”,極力主張加快世界全球化的進程。所謂的經濟全球化,實質上是由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所主導的全球分工體系和世界市場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場以少數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為主導的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發達國家一直占據著資本和技術的制高點,使一些發展中國家不同程度地成為其原材料的供應國并處于垂直分工體系的下游(裝配廠、輕工產品的生產),其經濟只能淪落為世界經濟體系中生產和技術層次最低的環節。近年來對經濟全球化的抗議活動越來越多,也反映了目前的經濟全球化并未給世界人民帶來福祉。
二、經濟全球化趨勢對我國境外直接投資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境外直接投資的影響也是雙重的。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主流,越來越多的國家改變了對外國投資的態度和政策,紛紛取消了在金融、保險等服務領域中對外國投資的限制,制定和實施了許多旨在吸引外資的政策法規,為適應國際投資自由化的要求進行了一系列調整。有些國家還大力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創造良好的硬環境,以便增強對外資的吸引力。這些行動本身對國際投資者來說就是一種綠色信號,無疑有利于投資要素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優化配置和自由流動。我國境外投資者應該及時把握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這些條件和機遇,尋求優越的投資環境開展境外直接投資,以便獲得更高的投資效益。當然,經濟全球化對我國境外直接投資的影響不僅具有積極的一面,同時也有消極的一面。由于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各國之間的經濟競爭加劇,國際資本市場競爭也空前激烈。尤其是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往往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和技術實力,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在經濟全球化發展中起著支配作用。而我國境外直接投資起步較晚,創辦跨國公司的經驗相對缺乏,加上西方發達國家正時刻警惕著中國這個第三世界新興的強勁對手,使我國的境外直接投資從一開始就處于不利地位。因此,面對經濟全球化浪潮,我們既要積極發展境外直接投資,使本國經濟逐步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又要保持清醒頭腦,使境外直接投資的發展水平與國情國力相適應。
三、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風險防范
大力提升中國跨國直接投資主體的壟斷優勢。如技術壟斷優勢、產品差異優勢、品牌及營銷優勢、產品成本和價格優勢、管理優勢、規模優勢等。提高跨國企業的風險管理水平尤其是人力資源管理水平。提升跨國企業人力資源的素質。調整優化對外投資的產業結構、市場結構、企業組織方式。拓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融資渠道(國內、東道國、國際三種籌資渠道)。中國的經濟增長,既要吸引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又要擴大對外直接投資,這是經濟國際化發展的需要,也是提升中國國際競爭力必要的戰略舉措。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