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喜來
一、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貼近生活
以往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過分注重理論, 而忽視了理論運用的過程,使理論教育與社會現實、與學生的思想實際相分離。當代大學生成長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的人生閱歷和人生體驗決定了他們對是非的判斷和價值取向。他們眼界較開闊,崇尚自我奮斗、自我實現,但容易以自我為中心,有較強的功利意識和行知背離傾向,對現實容易抱懷疑態度。這就要認真注重政治導向和思想性,引導學生關注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遷。這樣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政治敏感性、是非鑒別力、增強思辨能力,使其走上社會后能在各種社會思潮的激蕩中保持正確的方向,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價值判斷的能力。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是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兩個重要手段,既要培養青少年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又要幫助他們消解成長中的各種煩惱和困惑,培養其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使他們成為全而發展的完整的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科研化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停留在“傳授理論”、“說服教育”層面,而對于所闡述的理論缺乏深入研究,結果是教學缺乏吸引力、說服力,沒有深度。這就要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科研含量,為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提供強大的學科支持,把科學研究與思想理論教學實踐相結合,以科研促教學,使教學內容更有深度,使理論更有啟迪。
首先,教師要用科學研究中的成果去支撐教學。教師要努力加強對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科學研究,自己深刻理解、把握的理論才有深度,才能啟迪學生思維,說服學生、打動學生,真正實現使科學理論進學生頭腦的目的。其次,要把科研成果與教學結合起來。如果能將所承擔的研究課題融入到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不僅能豐富課堂教學的理論內涵,還能提高學生探究問題及搞科研的興趣,更重要的是,科研化教學能實現學科與學科、理論與實踐的溝通與跨越,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最后,設計一些課題項目指導學生去做。教師指導學生做課題,不僅配合了學工部門的大學生科研活動,更重要的是師生建立了可貴的信任與友誼,學生覺得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可親可敬,能學到東西,能提高自己的科研素質。教師只有自覺加強理論學習,不斷提高自己專業水平和科研能力,才能勝任科研化教學。
三、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要多樣化
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我們改變傳統的授課模式,提升教學的信息化程度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我們要充分吸收現代教育理念和現代技術,做到:
第一,深入研究教學規律,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藝術。這就要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闡明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力求做到以情動人,以理服人;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環節,運用啟發式、參與式、研究式和案例式教學,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引導、組織和幫助他們進行自主性、協作性、研究性和創新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變課堂灌輸為專題講授、原著輔導、自學研討、論文報告、答辯競賽、實踐考察等形式;要切實圍繞教學內容,切實改進教育教學方式和方法,積極尋找貼近學生實際的、能為學生接受的方式。
第二,重視多媒體教學,推動教學手段現代化。傳統教學手段費時費力、節奏慢、效率低,知識容量少,積極思維少,往往是教師講得辛辛苦苦、口干舌燥,學生卻云里霧里,心不在焉。思想政治理論課闡述的許多基本概念和原理比較抽象,既難以直接觀察,又無法實驗,要取得好效果,僅有教師生動的語言還不夠,還需要采用現代教學手段,通過聲、光、色、像有機結合起來,將抽象理論具體化、形象化。憑借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和運用,使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增強課堂的現場感、新鮮感、真實感和趣味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斷加強實踐
思想政治理論課把實踐教學納入教學計劃,確定具體的實踐活動項日和方式,積極利用社會教育資源,有計劃地建立與理論教育相結合的實踐基地。
一種形式為課外實踐。調整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時構成,劃出一定學時作為課外學時,用以指導學生參加課外實踐,如課外讀書活動、文明工程、愛心工程等,再輔之以講座、輔導、咨詢、演講賽、辯論賽、知識競賽和專題報告等形式。依托這些有效的載體,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到教育。它能調動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積極性,使他律與自律有機的結合,塑造理想人格。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標。
另一種形式為社會實踐。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專題采訪、參觀考察。社會實踐課把課堂教學與社會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將書本知識與社會現實有機結合,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續,這培養、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五、建立科學化的考核體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學習成績評價是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但同時也是長期困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一大難題。因此,構建學生綜合考評體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中的重要環節。
傳統考核評價方式偏重知識掌握,考的是學生的“背功”、“應試技巧”,過分注重知識掌握,而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則無從評價,這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不能使學生充分地認識到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的意義。這種考核方式需要改革,比如可以采用“綜合考評法”,即平時(占20%)、期末(占60%)、社會實踐(占20%)三結合。“平時分”是考勤、提問、討論、作業的綜合;"期末分"是理論知識的理解運用和綜合分析能力的考查;"社會實踐分"主要是社會實踐的綜合表現與實踐報告。綜合考評法有利于教師開展各種教學改革活動,有利于課堂教學的優化與實踐活動的開展,也能較真實地測試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
總之,現代化的歷史表明,在體制變革和經濟騰飛的進程中,傳統的思想文化必然會遭到猛烈的沖擊,而新的價值觀念體系又不可能很快地發育成熟,在這種狀況下,社會的某些領域和群體中會出現所謂“精神失序狀態”。這在發達國家往往引起深刻的文化和精神危機,在欠發達國家則易引起嚴重的文化“傾斜”與崇洋心理。若不能夠及時關注這些不和諧因素,必然影響現代化的整體推進。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國家,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都不能藐視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戰略地位,并且看到了它所擁有的巨大潛能。
(編輯/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