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智杰
[摘 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和國家新時期的重大決策,基層檢察機關作為國家基層法律監督機關擔負重大歷史使命。當前特定時期中,基層檢察機關的面臨農民法律意識淡薄、涉農案件高發、村干部腐敗、農村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等問題。這種情況有必要引起我們重視,認真分析,有所作為,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貢獻。本文就如何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提出自己的意見。
[關鍵詞]新農村;基層檢察工作;服務;案件
一、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基層檢察機關的重要職能
(一)檢察機關的法律地位決定了檢察機關必須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憲法規定:檢察機關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其負責,人民檢察院從屬于國家權力機關,對國家權力機關負責并接受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事業,當然也是檢察機關的事業,檢察機關要通過行使檢察權,為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二)執法為民的宗旨決定了檢察機關必須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把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作為加強和改進檢察工作的切入點,努力使檢察工作充分體現人民的意志,自覺把檢察工作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嚴厲打擊涉農的各類違法犯罪行為,妥善處理農村各類違法犯罪案件,妥善處理農村各類矛盾糾紛,努力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三)服務大局的客觀要求決定了檢察機關必須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檢察機關要始終把檢察工作置于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之中,把廣大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使檢察工作與黨委、政府的工作協調一致。檢察機關必須自覺服務于發展大局,通過創建廉潔的政治環境和穩定的社會環境,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物質基礎。
(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強有力的司法保障。2006年2月14日,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要擴大農村基層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務公開制度,開展普法教育,確保廣大農村群眾依法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必須與國家的法治建設進程同步,新農村也必將是法治的農村。新農村建設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它必然要求新一輪的法律改革和制度創新,需要不斷改革完善相關制度,推進依法行政,提高農民法制水平和法治意識,保障農民合法權益;否則,新農村建設將不是真正的新農村。為此,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它需要檢察機關提供堅強的法治保障。要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嚴厲打擊危害新農村建設的各種犯罪,監督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法行政,開展法制意識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制水平,努力維護和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實現公平正義。
二、當前基層檢察工作面臨的農村案件特點
(一)農民法律意識淡薄。在當前農村中,部分農民法律意識淡薄,有事不通過法律渠道來解決,采取“私了”現象嚴重。在個別的農村地區,一些案件當事人沒認識到刑事案件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往往當作民間的糾紛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則進行“私了”處理,導致一些刑事案件得不到處理,即使在案件偵破后,也因證據的毀損滅失而難以處理。農民的法律意識淡薄、自我保護意識不強是諸多案件發生的根本原因。
(二)涉農案件高發。當前,涉農案件的多發易發性問題較為突出,涉農刑事案件所占刑事案件的比例仍然較大,總數呈上升趨勢。同時“涉農”刑事案件的偶發性及反復性強,往往因為瑣事就引起殺人、傷害犯罪。在很多地區刑事犯罪多為以非法占有或為謀取非法利益的侵財案件和淫色案件。此類犯罪活動對當地農村的社會治安和公序良俗造成了強烈的沖擊,嚴重影響了農村地區的社會和諧穩定。
(三)農村腐敗現象屢見不鮮。農村基層組織職務犯罪是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負面反映。“鄉官”、“村官”的職務犯罪嚴重影響農村的社會治安和政治穩定,嚴重損害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嚴重影響農村工作的正常開展和農村的經濟發展,嚴重損害了農民群眾的利益。近年來農村人民群眾上訪集訪的勢頭不斷上升,有的地方因“集訪”擾亂了國家機關的正常工作秩序,這些多是農村基層組織的工作人員不履行或不能正確履行職務不能依法行政造成的。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基層組織職務犯罪現象。
(四)未成年犯罪率上升。未成年人犯罪,是當今世界各國面臨的帶普遍性的、嚴重的社會問題,與吸毒販毒、環境污染并稱為是世界的“三大公害”之一。隨著大量農民工進城打工,農村未成年人犯罪增多,特別是農民打工族子女犯罪的驟升尤其令人擔憂。在整個農村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中,打工族子女犯罪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如此快速上升的農民打工族子女犯罪,引起了社會各界高度重視。調查發現,農村未成年人犯罪主要呈現出團伙案件較
多;作案手段殘忍,易犯故意殺人、強奸案;侵財型犯罪較多;犯罪的未成年人文化程度偏低。
三、關于基層檢察院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建議
(一)加強農村的法制宣傳工作,增強農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中,特別要進一步加強農村的普法教育,使廣大農民有明晰健全的法律意義上的是非觀,知悉可為不可為,用于指導具體行為。同時,對于已經發生的違法犯罪案件,指導農民應及時向司法機關報案,維護自身的合法權利。為此,要結合“五五”普法,一方面加大法制宣傳教育的力度,充分利用廣播、報紙、電視等媒體以及法制宣傳日、舉報宣傳周等不同的方式開展法制宣傳,送法至田間地頭。另一方面結合查辦案件開展具有針對性的預防職務犯罪工作。抓住典型案件,通過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擴大辦案效果。另外, 要在農村中小學廣泛開展上法制課和法(下轉103頁)(上接101頁)制講座,送法進校,要充分發揮在校學生是社會義新農村建設中普法先鋒和生力軍的作用。同時,積極做好法律咨詢服務工作。從檢察的角度,解答農民群眾的疑問,滿足廣大農民對法律的需求。在城鎮,重點做好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的法律咨詢工作,幫助他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為他們的合法訴求提供可靠的司法保障,逐步提高他們的法制意識。
(二)在依法打擊涉農犯罪的同時,促進“和諧鄉村”的建設。檢察機關要始終堅持“嚴打”方針不動搖,充分發揮批捕、起訴等職能作用,穩、準、狠地嚴厲打擊各類嚴重侵害農民利益、危害農業生產、影響農村社會穩定的刑事犯罪案件,深入開展“和諧鄉村”建設。同時,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化,農村社會矛盾糾紛逐漸呈現主體多元化、內容復雜化、調處疑難化等特點,針對這些特點,一方面要把執法辦案同解決矛盾糾紛緊密結合起來。在工作中,將監督觸角向后延伸,注重從源頭上發現并解決問題,化解矛盾。另一方面運用輕緩的刑事政策,堅持教育挽救為主,積極參加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在處理農村輕傷害案件的過程中,主動開展民調工作。在依法打擊犯罪的同時,對民事糾紛進行調解,注重從發案原因入手,從根本上解決矛盾。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努力構建“和諧鄉村”。
(三)注重對“鄉官”、“村官”職務犯罪的打擊和預防。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基層組織中“鄉官”、“村官”的腐敗問題,必須實行打防并舉、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預防措施。我認為必須做到以下二點:一是加大預防“村官”職務犯罪的力度。目前基層檢察院在重點抓“三機關一部門”職務犯罪的查處和預防工作,但千萬不要忘記“鄉鎮站所工作人員”和廣大農村的“村官”。要會同紀檢監察部門協助黨委、政府建立農村職務犯罪預防網絡,及時提出檢察建議,幫助發案單位建章立制,堵塞漏洞。二是突出打擊重點,凈化政務環境,逐步形成“廉潔鄉村”。發生在農村的職務犯罪案件,往往與土地、農業生產資料等息息相關,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其危害更大、更直接。因此,檢察機關要及時發現并查處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貪污賄賂、瀆職侵權等國家工作人員職務犯罪。檢察機關一方面要主動深入農村,調查了解農民反映強烈的各類問題,從中發現、梳理職務犯罪案件線索;另一方面要依法嚴查快辦這類職務犯罪案件,確保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進行。同時不單純地就案辦案,在查辦案件的過程中,認真分析總結案件的發案原因,提出對策,起到辦理一案,教育一片,穩定一方的效果。
(四)積極探索構建預防農村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機制。造成農村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既有家庭的,又有社會和其他因素,但因家庭原因而犯罪的占絕大多數。針對農村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和原因,在檢察環節,檢察機關要以教育、挽救為主,指控犯罪為輔。在審查起訴工作中,認真審查農村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證據事實、定性,嚴把三關,做到案件三清(犯罪嫌疑人清、證據清、事實清)。耐心地分析他們犯罪的成因,幫助他們認識到犯罪的危害性,喚起他們內心的良知,鼓勵他們樹立重新做人的勇氣。在庭審中,與法官密切配合,加大公訴意見中宣傳教育的力度,明確提出根據法律的規定,應對農村未成年人從輕或減輕處罰,切實維護農村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要針對農村未成年人特別是農民打工族子女的特點,加強法制教育,促進健康成長,積極探索構建預防農村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機制,把農村未成年人犯罪降到最低水平。
參考文獻:
[1]許敏. 改善農村干群關系構建和諧社會新農村[J].福建論壇,2006,(5).
[2]王璋. 改善農村干群關系的思考[J].黨建研究,2006,(7).(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