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芳
我院對2004年至2008年所查辦的副處級以上領導干部職務犯罪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調查分析,通過認真分析犯罪的基本情況、突出特點和深層次原因,以此尋找有效遏制此類人員職務犯罪的良策。
一、犯罪基本情況
(一)案件數量:2004至2008年龍鳳區人民檢察院共查處副處級以上領導干部職務犯罪案件11件11人,占查處職務犯罪案件總數的20.8%。
(二)案件性質:貪污受賄案件7件7人,瀆職侵權案件4件4人,分別占貪污受賄、瀆職侵權案件總數的17.5%和28.6%。
(三)涉案人員的職務級別:副處級領導干部職務犯罪8件8人,占調查人數的72.7%;正處級領導干部職務犯罪案件3件3人,占調查人數的27.3%。
(四)案件涉及的具體罪名:貪污罪的7件7人,占調查案件數量的63.6%; 濫用職權罪的2件2人,占調查案件數量的18.2%; 挪用公款罪的2件2人,占調查案件數量的18.2%。
(五)涉案人員所屬行業部門:黨政機關1件1人,占調查案件數量9.1%;司法機關2件2人,占調查案件數量的18.2%;行政執法機關1件1人,占調查案件數量的9.1%;企事業單位7件7人,占調查案件數量的63.6%。
(六)涉案人員年齡分布情況:40~50歲的5人,占調查人數的45.4%;50~60歲的4人,占調查人數的36.4%;60歲以上的2人,占調查人數的18.2%。
(七)涉案人員職務情況:所屬單位或部門正職領導職務7人,占調查人數的63.6%;副職領導職務4人,占調查人數的36.4%。
(八)涉案金額:涉案金額在1萬~5萬元的2件2人,占調查案件數量的18.2%;5萬~10萬元的1件1人,占調查案件數量的9.1%;10萬~50萬元的4件4人,占調查案件數量的36.4%;50萬~100萬元的2件2人,占調查案件數量的18.2%;100萬元以上的2件2人,占調查案件數量的18.2%。
二、犯罪特征
(一)權力缺乏監督,權錢交易嚴重。我院五年來查辦的副處級以上領導干部中81.2%的涉案人員為所屬單位正、副職領導,即所謂的一把手,“一把手”負責制本身是為了實現效率的優先,但權力的集中則為權錢交易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我院查辦的此類案件中,明顯利用手中權力實現權錢交易,或者通過權力直接貪污公共財產的案件幾乎占到了總數的90%。如某工業公司原經理蘇某利用手中權力,讓銷售員銷售貨款不進賬以便挪用方便,挪用公款113萬元萬元,用于揮霍、購買基金和生意,給國家造成損失103萬元。
(二)群體作案,窩案串案突出。在副處級以上領導干部職務犯罪案件中群體作案現象突出。調查中,牽連出群體性職務犯罪案件的情況,占本次調查總數的1/5以上。如某公司副經理孫某伙同其下屬單位財務科長黃某,共同入股籌建大豆制品公司,在籌建公司期間,由于集資款沒有到位,又急需購買設備和申請注冊驗資,時任副經理的孫某便伙同黃某先后兩次從孫某任職單位挪用資金36萬元和61萬元。在大豆制品公司經營過程中,由于缺少流動資金,孫某又與某機械制造公司負責人打招呼,從該單位借款10萬元,用于購買原料。至此,孫某伙同其黃某挪用單位公款達107萬元,將國有公司變成了自家企業提款的“銀行”,給國家造成了重大損失。
(三)犯罪手段多樣,利用人事、財務、工程撈錢。副處級以上領導干部職務犯罪的犯罪手段往往以權力為本源,多種手段并用,呈現出多樣化、智能化的特點。總的看來,有五種主要手段:一是利用人事權收受賄賂。大多數涉嫌犯罪的單位領導都把人事決定權作為以權換錢的主要渠道。如某公司人事處副處長潘某,在簽定勞務合同及子女、親屬高考入學等項工作中先后收取十人共計10.5萬元人民幣。二是利用財務支配權直接侵吞公款。在調查的案件中大多數人都掌握著本單位財務收支的簽字權,多數單位只有其一人簽字才能報銷,因此他們就直接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中飽私囊。如某工業公司原經理蘇某利用自己主管財務的便利,直接侵吞公款113萬元。三是利用建筑工程決策權收受賄賂。調查中發現,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標項目審批、設備和材料采購等環節往往是涉案人員索賄受賄、貪污挪用資金的重要渠道。如某勘探公司副經理曹某,利用主管財務管理,并出任本單位對外招投標工作,以及擔任評委工作的職務便利,先后收受賄賂11次,受賄金額達8萬余元,被判處有期徒刑五年。四是利用形形色色的審批權受賄。經調查,涉案人員往往都掌握著本單位業務的最終決策權,這正是權錢交易的關鍵環節。如某燃氣公司經理尚某利用審批天燃氣的職務便利,收受某經濟技術開發公司經理6萬元人民幣。五是利用物資采購或者商品購銷決定權受賄。絕大多數受調查人員直接經辦本單位購進物品和產品銷售事宜,他們在經手過程中直接貪污或者受賄。如某公司總工程師王某利用職務便利,在單位大量采購二氧化碳的過程中,私自決定從吉林某公司進行采購,王某從中提取每噸300元的回扣,僅此一項王某就收受賄賂人民幣24.5萬元,最終被判處有期徒刑八年。
三、發案原因
(一)責任意識淡薄。一是部分領導干部在某些重大事項、重要問題上,未經集體研究擅自決策,或是在履行重要職責時徇私舞弊、濫用職權。如我院辦理的某市看守所所長李某濫用職權案件中,擅自決定為服刑人員假報減刑材料,開具釋放證明,致使多名罪犯逃脫法律制裁,造成了嚴重后果。二是單位班子內部形成利益共同體,“好人主義”盛行,班子成員之間權責不清。三是廉政責任制不能落實,廉政責任狀徒具形式。上級領導、部門領導對下級出現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不聞不問,不抓不管,甚至同流合污。
(二)法制觀念淡薄。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黨的干部不僅要帶頭遵守黨紀黨規,還要嚴格遵守和執行國家的法律法規,自覺用黨紀國法規范自己的行為。但受調查的領導干部中多數人對違法亂紀乃至犯罪行為不僅不以為然,反而抱著“別人能撈,我也能撈”的錯誤心理,將手中權力資本化、商品化,肆無忌憚地進行貪污受賄等犯罪。究其原因,是法制觀念淡薄。如某縣人大常委會主任于某在歸案悔罪時說,我利用職務之便為他人謀利,大肆收受賄賂,當時都沒有想是否違法,也沒有認真思考會有什么后果,心存僥幸,以為別人不會知道,即使別人知道,因為自己沒有親手接受財物,也不會出什么問題,所以自欺欺人地做了愚蠢之事。這是我法制觀念淡薄、自以為是而釀成的苦果。
(三)管理制度薄弱。發案單位內部管理制度不嚴密或執行不力,讓犯罪分子有機可乘,成為引發和誘發職務犯罪的重要因素。從查處的案件來看,其中貪污、挪用公款案件占70%。雖然單位內部各方面也有一些規章制度,但大都不完善或形同虛設,內部管理混亂,財務帳目不清,主要表現在小金庫仍然屢禁不止,致使單位資金監管失控;財務制度形同虛設,領導個人說了算,資金體外循環現象令人觸目驚心。
(四)監督機制薄弱。在調查中發現,發案單位普遍制定了相應的預防職務犯罪的規定、紀律、制度、辦法等,但在具體落實上,卻缺乏廣度和深度,沒有起到干部之間相互監督、部門之間相互制約的作用,如在工程發包和物資采購招投標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違法行為,法規制度成了一紙空文,失去了應有的約束力,出現這些漏洞,正是監督制約機制沒有正常運轉的結果。
四、預防措施
(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落實黨風廉政責任制。加強對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加強對領導干部特別是副處級以上領導干部的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可采用舉辦法律、廉政知識講座;舉辦法律知識圖片展覽;發放廉政書籍;設立法律咨詢室等形式開展教育活動,同時要充分發揮電臺、電視臺、網絡等宣傳媒體的作用,宣傳查辦和預防職務犯罪工作成果;充分發揮“警示教育基地”作用,開展警示教育活動,從而增強各級領導干部的法律意識,自覺提升思想政治水平。另一方面,要嚴格實行“一崗雙責”,嚴格落實黨風廉政責任制,必要時檢察機關可同紀檢監察部門聯合開展檢查,對黨風廉政責任制不落實的單位或部門負責人給予懲戒。
(二) 建立健全規章制度,約束行為規范。在調查的案件中,發案單位制度上存在漏洞,權力過于集中,缺乏監督,管理混亂,是導致職務犯罪發生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強化預防職務犯罪工作,通過發出檢察建議,建議相關部門建立健全科學的管理機制,強化基礎工作,抓好重點崗位,重點部位及人員的監督制約。要認真貫徹落實《政府公開采購制》、《黨政干部實行離任審計制》、《處級以上干部財產申報制》等制度。同時,要注意堵塞管理制度和辦事程序上的漏洞,明確單位每個領導人員的權力行使程序。建立單位“一把手”有限授權機制,限制資金項目審批權、大額資金支配權,重大問題集體討論,以“票”表決。
(三)強化監督制約機制,防止權力濫用。一是要充分發揮紀檢監察職能作用。在單位內部,要形成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更好地發揮單位內部紀檢監察職能,加大查案力度;在單位外部,紀檢監察部門要與檢察機關相互配合,定期對干部開展執法執紀、財務大檢查,對財務狀況進行審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防患于未然,對于發現的案件線索要一查到底,決不姑息。二是要全面推行公開制度。要使權力的運行置于社會監督之下,就必須公開權力的運行過程,公開的目的就是民主管理。如實施“政務公開”、“廠務公開”等,就是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重要舉措,是民主監督的具體化、制度化。要充分發揮職工群眾的民主監督作用,堅持單位經營管理方面的重大問題向職代會報告等制度,使權力真正處于專門機關和社會的雙重監督之下,有效遏制職務犯罪問題的發生。
(編輯/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