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晞 陳 靜
律師刑事辯護豁免權作為法律賦予辯護律師的一項程序性法律權利,在西方國家已得到普遍確認。而我國的現(xiàn)狀卻表現(xiàn)為律師刑事辯護豁免權的缺失,無論是從控辯對抗與平衡的要求,還是從律師職業(yè)的特點以及從保護辯護律師等方面,均迫切要求賦予律師刑事辯護豁免權。筆者認為,我國目前亟待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律師刑事辯護豁免權制度。
一、更新傳統(tǒng)觀念
公權至上的觀念是律師刑事辯護豁免權缺失的重要原因,由于強調(diào)權力至上,義務本位和官本位,致使公權嚴重膨脹,公權力可以侵犯私權,使私權的保護和享有受到嚴峻的挑戰(zhàn)。在刑事訴訟中,代表公權的司法機關在訴訟中始終處于主導地位,而代表個體權利的律師在強大的公權面前,則是理不直,氣不壯,誠惶誠恐,因為一旦得罪公權代表者和執(zhí)行者,辯護律師就有可能遭受刑事追訴。這種過分論律師刑事辯護豁免權第四章律師刑事辯護豁免權制度之完善強調(diào)公權,忽視私權的觀念,會使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成為凌駕于人民之上的權威力量。
我國于1996年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第12條明確規(guī)定:“未經(jīng)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庇纱舜_立了我國刑事訴訟的無罪推定原則,因而,人們應改變長期認為辯護律師就是為壞人說話的傳統(tǒng)觀念,因為,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法院宣告有罪以前,其仍然享有一般人應享有的基本權利與人格尊嚴,康德認為:“法律上的正直尊嚴就在于,同別人的關系中維護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辟x予律師刑事辯護豁免權,此種權利表象上看是律師的權利,但其實質(zhì)是保障律師充分地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辯護,進而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這與世界上普遍承認的尊重與保障人權的觀念是一致的。
要在全社會建立法治觀念,法治是與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相適應,是一種以法律為依據(jù)的規(guī)范化的眾人之治,而人治是一人或幾人的統(tǒng)治,是一種不確定的、非規(guī)范化的專制制度,因此,應摒棄人治觀念。而賦予律師刑事辯護豁免權,是法治觀念得以實現(xiàn),防止人治的必要手段之一。
要樹立法律至上的觀念,摒棄“唯權”“唯上”“唯公”的思想,讓法律成為國家和民眾生活中基本的甚至是唯一的力量。立法者要樹立以民為本、公權法定、私法自治的立法觀念,只有公權法定,才能使以民為本的思想得以落到實處;而私權是每一個民眾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內(nèi)應該享有的權利,私權與公權一樣神圣不可侵犯,若忽視對私權的重視與保護,將會造成人權危機,政府將會異化為民眾的主人,驕橫而專制,律師刑事辯護豁免權也只能是空談。
二、修改相關法律
由于我國《律師法》對律師的權利規(guī)定過于空泛,因此,筆者建議,在律師法中應明確規(guī)定,律師在刑事訴訟中,享有豁免權,其依法進行辯護所發(fā)表的言論,不受法律追究。律師在刑事訴訟中向法庭提供或出示的文件、材料失實時,如果沒有證據(jù)證明是故意偽造就不受法律追究;除有危害國家安全與社會公共利益重大犯罪情形外,律師享有作證豁免權;律師在刑事訴訟過程中人身自由權利受法律保護,不受非法拘傳、拘留、逮捕。
修改我國《刑事訴訟法》,取消第38條中辯護律師不得幫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隱匿證據(jù)的規(guī)定。將第48條修改為:“除職務上有特殊規(guī)定外,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同時在該法中增加辯護律師豁免權的內(nèi)容,在該法中應明確規(guī)定律師在刑事訴訟中依法進行的辯護行為,不受法律追究。但律師在行使辯護職權時不能低毀國家憲法,攻擊國家根本制度、危害國家的安全。發(fā)表的言論不能低毀司法機關的名譽,不能擾亂法庭秩序。
應盡快取消我國《刑法》第306條,由于刑法第305條、307條基本上可以涵蓋第306條的內(nèi)容,已沒有必要再專設第306條,刑法第306條己被許多學者認為是立法及職業(yè)歧視性條款,實踐也證明這一條款已經(jīng)被普遍的濫用;該條款的存在已成為律師刑事辯護豁免權得以實現(xiàn)的最大障礙。
三、建立辯護律師因過失向法院提交失實材料的豁免權
辯護律師的最大職責是維護其委托人的利益,所以律師在行使辯護權的過程中,其有權提供一切自己認為對委托人有利的證據(jù)。律師雖有一定的鑒別證據(jù)真?zhèn)蔚哪芰?但畢竟不是專業(yè)的偵查機構和鑒定機構,所以鑒別真?zhèn)蔚哪芰τ邢?無法對所有證據(jù)一一進行鑒別。只要律師出于良好愿望,在刑事訴訟中向法院提供或出示的文件、材料失實時,只要不是故意偽造或者慫恿他人偽造證據(jù),就不應追究其刑事責任。賦予辯護律師因過失向法院提交失實材料的豁免權也是建立辯護律師豁免權的關鍵內(nèi)容,也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因為從目前律師涉案的情況看,多數(shù)是以妨害證據(jù)罪,律師偽證罪而遭拘留逮捕的。因此,很多辯護律師辦理刑事案件時,很少向法庭提交證據(jù),其中原因除在我國律師調(diào)查取證權受到限制外,很大程度上是害怕因自己提交的證據(jù)有瑕疵而身陷囹圄。檢察院一般只會向法院提供對被告不利的證據(jù),而辯護律師又害怕自己承擔責任而不敢向法庭提交對被告有利的證據(jù),導致證據(jù)失衡,很多對被告有利的證據(jù)被隱藏和忽略,影響了審判的公正性。
四、確立律師刑事辯護的言論豁免權
新《律師法》規(guī)定:“律師在法庭上發(fā)表的代理、辯護意見不受法律追究?!贝藯l即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賦予了辯護律師的言論豁免權。筆者認為,此處的“言論”應包括口頭發(fā)言提問以及書面發(fā)言材料,如辯護詞等。在法庭上發(fā)表的口頭辯護意見當然應是新《律師法》中所指的在“法庭上發(fā)表的代理、辯護意見”,而在法庭上提交的書面意見更是條理化的代理、辯護意見,是辯護律師辯護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更應得到豁免。當然,律師的言論豁免權也應有一定的范圍,首先,當事人的言行必須與本案有關。司法程序的展開是以解決一個已經(jīng)提出的爭議為目的,因此,當事人的訴訟行為都要圍繞這一目的進行,否則,司法程序的運行便失去了根基。當事人在訴訟中與本案爭議無關的信口開河當然不得享有言論豁免權,而必須應對方要求,在是否構成名譽侵權問題上接受裁判。應該指出的是,這里所說的與本案有關或是無關也是一個法律層面的概念,即應當以當事人做出該言行的目的是否用于解決糾紛為判斷標準,至于其事實上的真假對錯并不在考慮范圍之內(nèi)。其次,當事人的言行必須在法定程序所設定的時空范圍內(nèi)做出。訴訟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nèi)進行的,因此,訴訟中的言論豁免權也只有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才有其合理性。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