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紅霞
信息技術以其色彩鮮艷的圖像、動畫、音像效果和靈活多變的特點深深吸引著學生,采用幻燈、投影、計算機等多媒體,能使《科學》課的教學更形象生動,更富感染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一、變靜態為動態,變被動的接受知識為主動探究知識
小學生好動,對動畫比較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依照學生的年齡特點,緊緊抓住學生,想盡辦法讓靜止的教材動起來,讓學生動起來,變被動學習接受知識為主動探究知識。
在《水的變化》一課,通過自制的課件來模擬水的三態變化,遠比用教材上靜止的圖片,效果要好得多。學生的每一臺電腦上都會出現“水的變化”幾個字。“你想知道水到底是怎么變化的嗎?”我適時地發問。“那么隨便移動一下鼠標,它會告訴你該怎么做。”學生很好奇地移動一下鼠標,發現鼠標無論走到哪兒,后面都緊緊跟隨一句話:“點擊我,你就會明白一切。”孩子們的好奇心被提到了極點。他們按鼠標的提示去做,發現畫面一下變了。北方寒冷的冬季,北風呼呼地刮著,大片大片的雪花紛紛飄下來,河里的水漸漸地結成了冰。孩子們被色彩鮮艷的動畫深深的吸引住了,他們的眼睛睜得大大的,生怕錯過一個鏡頭。屏幕中心出現一個大大的“水”字,這個字閃呀閃地變成了“冰”字;在學生們正看得興致勃勃的時候,鼠標提示:“想繼續看,再點擊我啊!”寒冬臘月過后,春天來臨,氣溫逐步上升,天氣開始轉暖,河里的冰慢慢地融化了,變成了嘩嘩流淌著的河水。屏幕中心大大的“冰”字,又慢慢地變成了“水”字;鼠標再提示:“后面有更精彩的,繼續點擊我啊!”就這樣孩子們在鼠標的提示下,一步步進入情節。到了炎熱的夏季,太陽火辣辣地照向大地,地上的一小灘水,經過太陽的暴曬,變成絲絲水氣飄向天空。屏幕中心的“水”字,閃呀閃地變成了“水蒸氣”三個字;水蒸氣繼續上升,越到高空,溫度越低,遇見了冷空氣,變成云,云和云相互碰撞,形成了雨,撒向大地。屏幕中心的“水蒸氣”三個字,閃呀閃地合成“云”字,又慢慢地變成“水”字。至此,完成了冰← →水← →水蒸氣的演變過程。學生們似乎意猶未盡,思緒還沒有從動畫中回來。這時,屏幕中出現“我到底是什么”幾個大字并慢慢地合攏成一個大問號組織學生們圍繞這個“?”進行討論。把孩子們拉回到課堂中來。討論也相當激烈,有的同學說:“我就是水。”有的同學說:“水遇冷轉化成冰,冰遇熱轉化成水,水再加熱轉化成水蒸氣,水蒸汽遇冷又轉化成水。”甚至有的同學還提出了疑問:“冰能化成水,水能結成冰,那么冰能不能直接轉化成水蒸氣呢?”于是大家又圍繞這個問題開始了新的討論。學生在激烈地討論過后,很快得出結論:“水有液體、固體、氣體三種狀態,這三種狀態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利用多媒體演示,不僅克服了條件的限制,而且能讓學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學生們都說跟看動畫片似的,既好看,又能增長知識,興趣特別高。這是傳統教學方法所不具備的。
二、變教師的“講“為學生的”探究“,自己尋求答案
信息技術和科學課的整合,不應該只停留在教師做課件,學生動鼠標。而應該讓學生真正學會怎樣運用信息技術去搜集想要的資料,到哪里去找資料。
在講《水資源》一課時,事先做了充分的準備,找了很多關于水資源這方面的網址,講課時,先問學生:“你們聽過‘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嗎?”大部分學生都說聽過,繼續問:“誰能給大家說說這句話的意思?”世界上到處都有我們的老師,書是我們的老師、報紙是我們的老師、電視是我們的老師、網絡也是我們的老師。希望大家以各種方式,用各種途徑獲取知識。網上不光只有你們愛玩的游戲,還有很多科學知識。今天咱們就來學一學如何從網絡上找你想要的資料。一會兒你找到資料,你來給大家上《水資源》這一課。學生一聽說可以自己上網找資料,還可以當老師都來了精神。瞪大眼睛,生怕落下一步,耽誤自己的操作。把事先準備好的關于水的網址都出示在黑板上,告訴他們如何上網。然后分小組上網找資料,比一比看看哪個小組找到的資料最好。打破了以往的方式(給現成的資料,讓他們讀一讀,看一看)放手讓孩子們自己上網。一會兒這個學生這兒不會操作了,一會兒那個學生那兒出問題了。可以采取小組同學互幫互助,會的同學幫不會的同學解決問題。這樣過了沒一會兒,教室里逐漸安靜下來了。所有的同學都在認真地盯著電腦,小手控制著鼠標,不停地在網頁上搜尋。一會兒這個學生說找到“水污染”了;一會兒那個學生說找到“水的用途了”;還有的學生找到了“水的循環”;有的學生找到了“海水淡化”……孩子們找到的資料是多種多樣的,由學生來給大家講解新課,我還是頭一次嘗試,盡管時間拿得不很準,盡管后來孩子們有點偏離了教材的重點,但我還是認為這樣的嘗試是值得的。學生在本節課中不光是學會了有關《水資源》的知識,還學會了本課以外的相關知識。最重要的是學生學會了把網絡作為一種工具和手段來搜集資料。我們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去學習,而不是學習了什么。是信息技術幫我達到了這一點。
教學實踐證明信息技術是一種現代化輔助教學手段,具有生動、形象、色彩鮮艷、靈活多變、效果逼真等特點,有助于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有助于鞏固所學知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等。
科學課所包含的知識面比較廣,尤其是在當今這個時候,很多學生家里都購置了電腦,他們從報紙、電視、互聯網等眾多媒體上都能得到各方面的知識。根據這個特點,我在完成本節課任務以后,如果時間富裕,就讓學生來給大家介紹他所知道的這方面的知識,并且告訴大家你是從哪兒搜集資料的?一方面,可以擴充全班學生的知識面。另一方面可以教會其他人怎么搜集資料、從哪兒搜集資料。最大的目的是增強學生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對科學的興趣。
小學生的“學習動力主要來自對學習對象的濃厚興趣。只要對學習對象產生了興趣,愛上了,他們不吃飯不睡覺也樂意去學。”我們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更應轉變觀念,變過去的傳統灌輸式教學為學生積極主動探究式教學,這樣在課前教師準備活動多了(比如做一些信息量大、畫面生動、色彩鮮艷、內容豐富、問題多樣的課件),但是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融入到教學活動中,這樣教學效果好了,學生學到的知識多了,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