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敏
一、問題的提出
課堂是實施國家教育培養目標的主戰場,課堂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課堂教學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而當前,課堂教學的現狀仍然令人擔憂,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必須以人為本,必須關注人的全面發展,課堂教學不只是實現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的活動場所,而更應該是師生生命共同活動成長的“生命課堂”。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魯賓斯坦的“問題思維理論”指出,思維的核心是創新,思維起始于問題,是由問題情境產生的,而且是以解決問題情境為目的。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以不斷地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方式來獲得知識的問題性思維過程。
二、創設問題情境的主要方式
問題情境是指教師有目的的、有意識地創設的各種情境,以促使學生去質疑問難、探索求解。
1.創設趣味性問題情境,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如:我在講事物發展原因時,導入時我設置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假設操場上有三個球(鉛球、籃球和氣球),把它們放在同一起跑線上,當風吹來會發生怎樣的情形?”這一問題極大地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一步教學奠定了基礎。
2.創設應用性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如:在講完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后,我結合學校開展的“文明素質修身月”活動,設置問題是“要創建文明和諧的校園關鍵靠什么?”通過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同學們明確了一個認識:就是把學校外在的要求轉化成每個學生內心的渴望,才能真正收到效果,具有應用性。
3.創設開放性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如:講外因對事物的發展起加速或延緩作用時,我設置了兩個問題:你怎樣理解現在社會上的擇校、擇師現象?家長和老師為什么囑咐你不要交壞朋友?學生在思考中加深了對哲學原理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分析能力。
4.創設直觀性情境,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哲學概念及之間的關系。哲學是很抽象的理論,多年的教學,我力爭把抽象的概念和繁復的原理具體化、形象化。我在講內外因關系時,就采用數學符號加以簡化二者關系,“+”表示內外因在事物發展中同時起作用,缺一不可;“≠”表示內外因在事物發展中起的作用不同;“>”表示內因在事物發展中起決定作用,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學生只要記住三個符號就記住了原理,可謂事半功倍。
5.創設新異懸念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如:講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時,問學生問題:神醫扁鵲為什么治不了蔡桓公的病?近朱者一定赤、近墨者一定黑嗎?(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來說,這種提法是新異的)學生自覺不自覺地被引上了探究之路,學會了辨證思維和全面看問題。
6.創設疑惑陷阱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討論。在講外因有時起的作用很大時,我設置了“陷阱”——“萬事具備,只欠東風”這里東風起的作用多重要啊,沒有東風諸葛亮再厲害也無計可施啊,學生馬上自發的討論并反駁我說,東風作用再大也是因為萬事已經具備了,如果萬事沒具備來東風也沒用!這一陷阱的設置不但沒使學生“掉進去”,反而使學生更明確了內外因的關系還突破了難點,一舉兩得。
三、創設問題情境的原則
1.要有難度,但須在學生的“最近發現區”內,使學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2.要考慮到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應面向全體學生,切忌專為少數人設置。
3.要簡潔明確,有針對性、目的性,表達簡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學生盲目應付,思維混亂。
4.要注意時機,情境的設置時間要恰當,尋求學生思維的最佳突破口。
5.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問少而精,學生質疑多且深。
四、幾點體會與認識
1.要充分重視“問題情境”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問題情境的設置不僅在教學的引入階段要格外注意,而且應當隨著教學過程的展開要成為一個連續的過程,并形成幾個高潮.通過精心設計問題情境,不斷激發學習動機,使學生經常處于“憤悱”的狀態中,給學生提供學習的目標和思維的空間,學生自主學習才能真正成為可能。
2.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中加強學法指導。為了在課堂教學中推進素質教育,從發展性的要求來看,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知識,而更重要的是“會學”知識,學會學習,具備在未來的工作中,科學地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要結合教學實際,因勢利導,適時地進行學法指導,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逐漸領會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當然,學生自主學習也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這種作用主要在問題情境設置和學法指導兩個方面.學法指導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益,使他們在學習中把摸索體會到的觀念、方法盡快地上升到理論的高度。
3.注重情感因素是啟動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起著關鍵的作用.只有把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生認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為的、價值的等方面的因素,讓學生進入一種全新的境界,學生自主學習才能達到比較好的效果.這就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師生融洽,感情交流,充分尊重學生人格,關心學生的發展,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在認知和情意兩個領域的有機結合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五、問題情境的實際效果
1.增強了課程的吸引力,調動了學生自覺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到課率和聽課率大幅度提高。在問題教學中,教師把經過精心準備的問題交給學生,把抽象的理論轉換為具體生動的事例,并組織學生開展討論。由于每個問題的內容是不同的,新奇的事物對學生有特殊的吸引力,從而可以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討的熱情。
2.為理論聯系實際找到了契合點,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更加切合學生的特點,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效果。問題情境教學法從現實生活中具體事例出發,把學生關心的現實問題拿到課堂上來,并讓學生親自參加討論和分析。這不僅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容易引起他們的共鳴,同時也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聯系實際找到了契合點,使學生學會自覺地運用所學理論去認識和解決社會實際問題。
3.培養和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這種教學法是通過一個個真實的或模擬的具體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憑借所提供的信息和自身的認知能力,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相關理論,以當事人的身份去分析研究,尋找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因此,在這種方式的學習中,學生沒有了如何依靠,只能靠自己動腦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并獨立地做出判斷,從而使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