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金燕
孩子能否健康地成長,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不僅與學校的教育有關,還與家庭、社會的影響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因此,作為高二年級學生的家長,在這一重要時期如何使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筆者在實踐中探索出以下幾點:
一、家長要調整親子關系,明確育人方向
教子成功的奧秘關鍵在于建立良性親子關系。揭開教育孩子神秘的面紗,我們發現那些優秀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個寬松的成長空間,也就是他們與父母的關系正常,這樣他們可以得到父母的正確指導而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彎路;而那些有問題的孩子背后大多有著糟糕的家庭關系,父母之間、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緊張而扭曲,使得孩子沒有可以健康成長的空間。那么家長真正教子的任務就是要塑造孩子精神人格。培養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責任心、主動進取精神、學習興趣、良好習慣。
二、家長要率先垂范,對孩子起到潛移默化作用
家長的思想道德、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每個家長要營造一個溫馨的家庭環境,開展健康有益的家庭活動,并以自己的良好人格,文明言行,創新意識,孝敬長輩和尊重他人的行為,吃苦耐勞和敬業奉獻的精神去感染自己的孩子。不要只去責怪孩子不認真負責,首先想想自己有沒有得過且過的思想;不要只去責怪孩子不勤奮學習,要想想自己晚上有多少時間在看書、學習、工作。因此家長要時時處處以身作則,才能成為子女的楷模。美國心理學家指出: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便學會了譴責;如果孩子生活在敵視中,便學會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便學會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便學會相信自己周圍的人們。因此這段時間盡量減少社會應酬,尤其不要在家中組織太多的娛樂活動,盡量給孩子一個清靜的復習環境。
三、家長要用心激勵,讓愛飛揚
孩子只有時時受到表揚、激勵,才能不斷產生上進的動力。教育子女時正面賞識引導比直接批評懲罰效果好十倍百倍。在激勵孩子時父母用善意的引導更為重要。就拿考試來說:有2個學生同樣考了個70分,一個家長狠狠批評孩子,要求下次一定要考到95分以上,考不到還要采取相應的懲罰,結果這個學生憂心忡忡,最后仍沒達到要求,面對的是又一次失敗,一次次失敗只能導致喪失信心,變得越來越糟,家長的心情也變得越來越差。相反,另一個家長針對這種情況提出要努力就行,相信下次能考80分,孩子感到家長很體諒尊重他,提的要求不是很高,充滿信心,果然一次比一次進步。激勵能讓孩子看到希望,看到光明。
四、家長對孩子要樹立信心,永不放棄
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就是放棄,孩子表現不太好時家長必須要為其樹立信心,永不放棄。此時,家長要配合老師在家督促好自己的孩子。首先是熱情支持。父母對孩子學習上的支持是多方面的,比如在家里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如看電視時,盡量控制音量,不干擾孩子學習;孩子學習用的文具、書籍要給他們隨時添置。同時在生活上注意孩子的衣食住行,使孩子時時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關懷。其次是認真檢查督促。由于孩子的自控能力差,父母親要經常仔細檢查孩子的作業本。當遇到孩子放學后一邊做作業一邊聽收錄機、看小說、看電視時,父母就應勸導孩子把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來。督促孩子多看課書,多積累知識,逐步培養孩子認真嚴謹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習慣。再次是積極配合。有些父母認為自己不懂,由學校去教好了,這種態度是不對的。正確的態度應是主動、經常地與老師聯系,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傾聽老師的意見,把孩子在家中的學習情況告訴老師,并根據孩子的特點和短處,采取相應的措施,幫助孩子學習好功課。
孩子畢竟是孩子,對學習的重要性、目的性不一定十分明確,因而,孩子的自覺性不可能像我們成年人想象的那樣自覺,難免會出現一些不自覺、或不認真現象,這就少不了家長的督促提醒,所以需要廣大家長負起責任來,做好孩子的引路人和鞭策者。(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