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雪
2009年2月28日,這是一個該被歷史載入史冊的日子,歷時十天哈爾濱第24屆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圓滿閉幕,作為主播臺的黑龍江電視臺無論在電視轉播還是報道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屆大冬會電視轉播報道規模、高清技術水平等都創造了黑龍江電視臺的歷史之最。有一些數字、數據是值得載入中國冰雪電視體育和大冬會的歷史的,可能不是豐碑,但至少是坐標。這些悄然之間成為大冬會歷史之最的數字,足以讓我們每一個為之付出過努力的人紀念:
冰雪項目公共信號的坐標
涉及項目最廣泛——直播公共信號覆蓋全部12個大項中的69個小項,而全部競賽小項為81項;
制作時間最長——公共信號制作總時長為336小時;
團隊規模最大——來自11家電視臺的16個公共信號制作團隊,以及IBC、傳輸、字幕、設備等相關技術支持人員總計1 088人成為公共信號的生產者;
工業化生產流程最為龐大——全程高清信號的提供成為大冬會歷史上的創舉,而哈爾濱、亞布力兩處IBC(國際廣播中心)、帽兒山電視技術制作中心以及長達700多公里的光纜傳輸線路確保了所有信號流暢地傳輸、匯總和分配;
供應媒體最多——黑龍江電視臺大冬會頻道、CCTV5、黑龍江電視臺衛視頻道、北京電視臺、上海電視臺、哈爾濱電視臺將大冬會作為賽會期間的主要節目編排,進行了總量約540多小時的播出。其中黑龍江電視臺大冬會頻道播出149小時,CCTV5賽事直播98場,總時長3 650分鐘,其中賽事直播35場,時長2 515分鐘、錄像播出63場,時長1 135分鐘;回傳新聞、專題376條,新聞報道時長超過620分鐘;制作播出特別節目《全景大冬會》11期;制作短片、專訪56個,其中人物專訪達20人。
大體聯海外版權使用公共信號120小時,中國境外的34個電視媒體使用了公共信號。其中荷蘭、歐洲體育二臺對賽事進行了大量的轉播。
環繞立體聲首次用于冰雪賽事——短道速滑公共信號制作首次使用5.1環繞立體聲,為優秀的電視轉播帶來華美音頻享受。
導演決定畫面
賽會的整體形象傳播大部分是依靠電視進行的,公共信號視頻畫面切換是否合理、是否具有藝術性,觀眾是最終的評判者。一個完整合理的公共信號制作團隊的導演組應有總導演、切像員、慢動作導演和字幕導演組成。而如果在轉播機位少于10個、非集連的情況下,導演應該并且可以同時擔當切換員的工作職責。本次大冬會僅有短道速滑和冰壺項目導演兼任了切像員。這是體育比賽轉播速度快,反應敏捷的要求。從導演的調機、發令,再到切像員的反應、執行,往往會錯失很多稍縱即逝的瞬間。當然,這要求導演具備對每個機位畫面的前瞻預判、提前調機、字幕使用的提前通告、具備充沛的體力精力和高度專注的精神、做到手、腦、口、心的協調配合,是需要專門的訓練和經驗積累才能實現。
慢動作導演職能
在電視技術和電視轉播水平迅猛提高的今天,慢動作應該說是當代體育賽事電視轉播水平和檔次的一個重要評價要素。因為對于賽事過程的基本呈現,各個單項賽事的機位布置、導切方式已經逐漸形成若干種固定的方式方法,觀眾觀看的效果較為近似,而慢動作的抓取角度、選擇的片段、編輯的方法等卻可以進一步地提高觀眾的收視效果,更為全面的展現和詮釋賽事。因此,負責體育賽事電視轉播的慢動作導演這一職務便顯得重要起來。慢動作導演不但應該具備畫面編輯組合的技巧,同時還要對比賽項目的規則、技術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國際上,較為先進的體育電視轉播團隊中,都有單獨的慢動作制作團隊,其中包括慢動作導演,負責對賽事各個機位的監看、采錄訊道的導切、慢動作集錦的指揮和調度等工作;慢動作編輯若干,根據導演的指令制作慢動作的片段或集錦;慢動作攝像員若干,負責單獨的慢動作機位的視頻信息拍攝。根據具體賽事的需求,在賽事基本轉播機位外,往往還會設立若干個單獨提供給慢動作的機位,有些項目的慢動作機位甚至比基本信號的機位還要多。對于轉播導演來說,賽事過程基本不切換或者很少切換慢動作機位的鏡頭;而慢動作導演不編輯或者很少編輯基本信號機位的慢動作片段,在高水平高檔次的電視轉播中慢動作已經不再是回放的過程,而是讓觀眾在多角度、多速率、多景別地欣賞賽事中的關鍵技術點、優美動作、技巧展現等。不僅如此,慢動作集錦也成為賽事轉播信息多元化的一個重要手段,除了賽事競技之外還可以捕捉到一些如對陣雙方隊員說悄悄話、教練員相互擁抱、選手家人吶喊助威等花絮式鏡頭。作為公共信號重要組成部分的慢動作集錦不但可以加入這些花絮內容而且還可以體現慢動作導演的個性編輯思路,例如失誤慢動作集錦、進球慢動作集錦、犯規慢動作集錦等,這樣觀眾在欣賞比賽時不但有了更好的節奏,還能夠更換角度來回味比賽過程。慢動作不僅豐富了觀眾欣賞賽事的信息,給評論員提供了評論點,甚至還可以成為賽事技術仲裁的重要依據。
隨著電視技術的不斷發展,很多先進的科技手段都應用在了體育賽事的轉播中,例如網球賽事的鷹眼(判斷壓線球是否出界)、足球中的越位和戰術重放系統……這些技術都讓現代體育競技有了更為公平的競賽環境和更為豐富的賽事展現。從此次大冬會的電視轉播也可以看出我們在體育賽事電視轉播的水平和檔次上與這樣的先進團隊相比還相差甚遠。除了硬件設備上的劣勢之外,在團隊建設上也存在諸多不足。以往的賽事轉播,在慢動作方面都是由賽事導演統一統籌,根據攝像的終端設備數量和比賽情況設立少量的慢動作機位,而一些基本信號的攝像員往往還會根據導演的要求在完成規定動作以外,還要捕捉一些慢動作鏡頭的自選動作,以此實現單機位功能的多元化。同樣根據導演事先的要求,由一到兩名工程技術人員擔任的慢動作導演具體選取賽事點制作慢動作片段。雖然這樣的安排在一些賽事的轉播中,一樣可以呈現出不錯的效果,但是在鏡頭的豐富性、慢動作集錦編輯的個性化上仍然存在不足,這樣的團隊構架和工作方式在一些有較高要求的賽事轉播上我們將難以應付,而整體水平也很難攀升到新的高度。(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