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紅 梁紅艷 張 赫
檔案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源,亦或說檔案是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來是毫無疑義的事情,也為廣大檔案界人士所認知和接受。但時至今日,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情況下,它的步履卻難以合上時代的節拍,體現出自身應有的光彩。這不能不引發人們對當前檔案文化建設中一系列問題的深入思索。
一、檔案文化屬性的理論及實踐意義
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檔案和人類文化發展這種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關系,是其他一些文化分支所不具備的。因此可以說,沒有檔案不可能有人類文明的世代相傳,沒有文化也不會有檔案的形成、流傳,以及檔案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而對于檔案文化的這種特質,則是人們經歷很長時間才逐漸認知的。
檔案與生俱來的文化屬性是客觀存在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作為人類社會活動真實的歷史記錄,檔案具有人類文化發展的基本特性:反映著人類文化的基本特性。檔案的載體形態,檔案的形成與管理,乃至檔案的開發與利用等各個環節和層面,與一定時期的社會和文化發展狀態有著密切的關系。而檔案工作的各個環節,無不滲透著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人類的文化取向。從檔案載體的演變過程來看,經歷了結繩、刻契、龜甲,到后來的竹、帛、紙張,以至今天的磁帶光盤、膠片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與人類社會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是同步運行的。因此,從人類學的角度出發,檔案的文化屬性是顯而易見毋庸質疑的,而檔案文化屬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對于檔案文化的弘揚具有很強的指導價值。這種價值主要是:
解讀文化遺產的憑證。檔案的這種獨特文化功能得到世界文化發展史的充分印證,反過來又成為人們拜讀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通道。
傳承人類文明的使者。在世界文明發展的進程中,每個民族在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進程中都創造了特定的歷史文化。這些形形色色的民族文化長期延續,傳承不輟,構成了世界文明多姿多彩的瑰麗畫卷。而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是與檔案文化功能的發揮分不開的,檔案在民族文化傳承中處于基礎地位。由于檔案延續了民族文化成果,通過對它的開發利用,可以達到發展已有文化成果的目的。
教育人民的工具。檔案史料具有真實性、權威性的特征,是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素材。利用檔案蘊涵的豐厚的文化資源,通過舉辦檔案陳列、展覽等社會教育活動,能夠發揮資治教化、陶冶情操、傳承民族文化的特殊作用。檔案以其獨有的魅力,正在成為吸引社會受眾眼球廣泛關注的地方。
二、檔案文化建設的癥結
檔案文化的特性提示了檔案文化建設應有的發展途徑和前行方向,但是,作為檔案文化建設的主體,檔案館(室)長期以來卻被視為政治機關和保密單位,行為主體自身性質的模糊極大地制約了檔案文化的健康發展,也阻礙了檔案文化功能的發揮。主要癥結在于:
1.對檔案文化屬性的非認同性。檔案文化的發展相對遲緩顯然與檔案的文化屬性和文化價值的長期不被認識和開掘不夠有密切關系。長期以來,檔案和檔案工作一直被當做階級斗爭的工具,檔案的文化屬性受到極大的抑制和制約,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檔案文化未能迅速發展壯大起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檔案事業的快速發展,檔案的文化屬性逐漸得到界內人士的認識,文化人辦文化事日益成為共識。
2.工作體制上的非文化性。長期以來,檔案館并沒有正視自身的文化事業機構性質,而更多的是成為政治機構的附屬品;在公眾眼里,難以將檔案部門同文化單位聯系起來,檔案館的文化形象受到公眾的質疑。
3.文化功能建設上的非社會性。檔案館作為人類社會活動成果記錄的保管中心,同時檔案本身更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重保管、輕檔案文化功能的開發問題長期存在,已成為制約檔案文化發展的瓶頸。
三、檔案文化建設并非沒有寬闊的大道可走
1.強化檔案文化意識,建立適合自身運行規律的管理機制。發展檔案文化,客觀上要求檔案工作得轉變傳統觀念,深刻認識檔案的文化屬性,增強檔案工作的文化意識,按照文化事業自身的運行規律,謀求建立適應檔案文化發展的管理機制,克服以行政管理代替文化事業管理和衙門作風盛行等現象,確立嶄新的檔案文化工作機制。在公眾中樹立檔案工作的文化形象,在文化建設事業中奠定檔案工作的基礎地位。
2.擴大檔案工作視野,強化檔案社會文化功能的發揮。一是擴大檔案的接收范圍;二是擴大檔案的開發力度和范圍;三是強化檔案的社會教育價值,發揮檔案的教化育人作用。利用檔案展覽、宣傳資料等形象,使檔案館真正成為愛國主義、國情教育和吸取文化滋養的基地。
3.樹立檔案部門的文化形象,加強檔案文化產品的研發和產出。檔案工作是在通過建設檔案文化來傳承社會文明和為公眾提供文化滋養,所以,為公眾提供足夠多的檔案文化精品將是歷史賦予我們的光榮職責。當前,我們要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傳播手段,加強檔案產品的研發力度,充當傳播社會文明的使者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助推器,為弘揚檔案文化走出一條寬闊的大路。(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