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思奇
新聞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讓不了解的人了解一件事情,讓大眾明白發生了什么。世界每天都在變,這些都是由新聞來告訴我們。它必須是真實的,我們需要的是真實的信息,如果所有的報紙、電視、網絡、電臺都在傳播虛假信息,那生活將陷入混亂,各個領域的工作都將無法正常進行。為了世界的有條不紊,新聞報道必須是真實的。小說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虛構的,它雖然基于現實,但是卻可以經過改編、升華,它依附于作者的感受經驗,可以寫得殘忍、離奇、不合邏輯。而新聞呢?它不是小說,不需要什么虛構的創作,更不能故意夸張來吸引人的眼球,它更多的是為了告訴人們一些事實,僅此而已。所以它不同于文學作品影視作品,來不得半點夸張,更不能虛構。
如今有許多 “假新聞”,還有些經不起推敲的新聞,諸如此類。北京“紙包子”的虛假報道,讓當地的餐飲業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你們在某工作上做得好,付點宣傳費我來幫助報道,或者,你們在某工作上做得不好,我要報道(想得到別人的好處)”等現象不僅違背了一個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和宣傳工作的根本宗旨。同時還給社會和讀者帶來了危害?!熬p聞”多涉及娛樂圈的事,也許我們對于藝人的緋聞早已見怪不怪,因為大家都在談論這個。而對于時政,很少見什么“八卦新聞”或是“緋聞”,這不僅與我國的政治制度有很大的關系,還因為黨政問題是個十分嚴肅的話題。而娛樂圈則不然,即使是那些某某和某某的緋聞純屬無中生有,這則報道也會被許多人津津樂道,報道人也不會有什么嚴重后果,這種不嚴肅性,不用付出嚴重后果卻同時會導致虛假新聞的增多趨勢,從記者的道聽途說拼湊信息到公開惡劣地制造虛假新聞以此來吸引關注率,越來越嚴重。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和靈魂,而虛假新聞不僅破壞了媒體公信力,而且會危及政府的形象,像橘子里多蛆蟲,這類的不實新聞還會造成大片區域橘子銷售問題,給地區經濟造成不利影響。發表的《新時期虛假新聞新特征》中指出,新時期虛假新聞的表現形式主要有:一是私利當前,公開造假;二是屈從壓力,昧心造假;三是僥幸心理,人為造假;四是唯利是圖,編造新聞;五是合理想象,生造新聞;六是偷梁換柱,移花接木;七是審查不嚴,出現假稿;八是宣傳需要,隱匿真情;九是為了政績,添油加水;十是制造熱點,夸大其辭。如今虛假新聞傳播的范圍越來越廣,時間間隔越來越短,不良的影響越來越大,必須積極遏制。
杜絕虛假新聞需要法律,一經發現必須嚴懲不貸,把責任具體化,對于發表虛假新聞的媒體、個人、參與造假的新聞部門負責人,均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與此同時還要加強對新聞工作者的管理和引導教育。但同時我們應該看到,打擊虛假新聞,關鍵還是靠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和自律精神,新聞從業人員必須嚴守職業道德,不得進行不實報道,隨意捏造,更不能報道“有償新聞”,在新聞工作中始終保持高度的責任感。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