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建
新聞是時代的記錄,它必將隨著時代前進的步伐不斷衍變和發展,并在反映記錄時代、為社會服務的同時,也為自身注入新的活力。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改革的逐步深入,伴隨社會主旋律,新聞中產生了熱點新聞,有人講,這個新聞熱點已成了新聞報道中的一個重要品種。翻開我們的報紙,打開電視機、收音機、、電視、廣播等新聞載體也多出現熱點新聞的報道。“熱點追蹤”、“熱線電話”、“熱線新聞”、“熱點聚焦” 等等欄目,名稱各異,中心相同,全是一個“熱”字。
熱,有溫度高,與冷相對的含義,熱點,是一種程度的標志。
如若以字義理解,熱點新聞應為有一定分量,在一種程度上反映出問題的報道。這樣的報道與它同期所發(播)出的新聞,應具有社會反響、受眾廣、社會性強的特點。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是“根據事實描寫事實,而不能根據希望來描寫事實”。
新聞來自事實,可是每天發生的事實(情況、事物、思想、任務、問題、成績等),并非都能成為新聞進行報道,即使事實有新聞價值,也未必都會被新聞載體利用,作為熱點問題報道,它不但要準確反映事實,而且要緊緊把握住“方向”,因為,熱點問題往往是那些反映群眾意見,代表群眾呼聲,廣為社會上下關注的社會現象和問題。
熱點新聞,作為新聞報道中的一個重要品種,它將是時代的記錄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第二次革命”的時代。改革開放,建立市場經濟體制,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之路,在這樣一個偉大變革中,新與舊、美與丑、善與惡,在激烈地碰撞著,然而也就是這些“碰撞”當中出現的事實則成為人們議論、關注的熱點,如何抓住這些熱點,使之成為具有新聞熱點價值的東西,成為熱點報道之后又“只能給政府幫忙,不能給政府添亂”,這就需要“引導”。注意了“引導”,使熱點問題報道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效果。
黑龍江法制報1995年8月19日一版發表了一篇題為《路邊店》的通訊,這篇通訊發表后,讀者眾多,反響強烈,所反映出的問題在最快的時間得到了解決。此篇報道如何成了比較成功的熱點問題報道,這里有個“引導”過程。
關于“販毒”、“黃貨”、“賣淫”這類腐朽丑惡的行為,關于影響社會治安的安定,關于人們日常生活的物價、住房、醫療等,這些人們關注的事不“炒”也熱,可要把它當成熱點新聞來報到,那就一定要掌握分寸,把握尺度。通訊《路邊店》,新聞線索來自群眾來信,來信說在哈雙公路兩邊的旅店中有不法之人在活動,夜間行車司機投宿,有很多受害者,報紙能不能呼吁有關部門管一管,總編提出自己的設想:應把此線索作為一個“熱點”新聞問題來處理。來信反映的問題,既是群眾關心的事情,又是政法機關應管的事情,也是我們報紙應旗幟鮮明的表示反對什么,提倡什么的事情。我們如按來信反映的情況編發一篇消息或來信摘編,這樣的報道力度肯定不夠,不痛不癢的發,不如不發,要發出“熱”來。總編輯出點子,出題目之后,記者部派出記者,編輯部派出編輯,辦公室出司機、車輛,在報社同意安排下記者深入幾個路邊店進行必要的、“特殊”新聞熱點的采訪,得到了令人信服的真實材料。這樣,一篇本報“熱點”問題報道出臺,就會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
新聞熱點報道一向為讀者多關注,社會性強,具有一定的可讀性,因而成為社會新聞工作報道的重要熱點之一。在這類“熱點”問題的報道上,領導者有了新聞線索以后聽匯報、出主意,還要加強另外一種“引導”,這就是導向方面的引導。熱點是群眾的呼聲,但把群眾的呼聲怎樣表現出來,表現出來后“不添亂”,這就是導向方面的引導。在熱點問題的報道中,總編輯要注意“引導”,這個“引導”是全方位的,政府乃至采訪、編輯、版面設計的引導,等等。
(編輯/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