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珍華
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從主體上也就是人的方面,真正解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理論前提。
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和諧社會的基礎。
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人”,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包括一切熱愛祖國的人們。我國是法制社會,人的概念也就是公民的概念,集中體現為在法律和政策面前人人平等,這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重要升華。正是在此基礎上,科學人才觀提出人人皆可成才的觀念。
以人為本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展現在全國人民面前新的執政風貌和攝政特色,以人為本理念反映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具有最廣泛最充分的包容性,深得人心民意。
以人為本意味著對過去較長一個時期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執政理念的徹底否定。突出以人為本,是對現實社會中一切違背人性發展的,不尊重人的現象的反思和超越。這是共產黨在自覺認識到已經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這兩個根本性轉變情況下,在執政理念上的新飛躍,以人文本的執政理念真正解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體問題。這就是: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廣大農民是推動我國先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力量,在社會變革中出現的新的社會階層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大家一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添了新力量,鞏固和擴大了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從以人為本理念出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順理成章,因為以人為本,就將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形成人人都可以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眾之中的觀念,才能做到群眾利益無小事,并且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以人為本,是讓全體職工愛崗敬業,人格健全,坦誠溝通,終于企業的根本途徑,也是企業和諧的標志,當前,職工在工作、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尤其是在生產安排,責任分配,薪酬待遇等方面,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解決不好,就容易使職工產生思想問題,最終導致情緒低落,工作消極等狀況發生。因此,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工作方法,深入細致地做好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關心職工的工作和生活,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切實增強職工安全感,榮譽感和責任感,提高企業和諧度。具體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建立有效溝通機制,營造和諧的企業氛圍。一要建立管理層和職工層之間的日常溝通渠道。通過設立“企務公開欄”征集合理化建議,定期召開座談會等,使職工可以自由書法想法,反映問題,及時釋放心中的疑團,對職工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認真研究處理,使職工真正感受到來自管理層對他們的尊重,激發他們貢獻企業的信心和熱情。二要建立部門之間的相互溝通渠道,通過定期召開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會,組織跨部門的虛擬團隊和積極開展多部門共同參加的團隊活動,建立起各部門之間相互協調溝通的機制,不斷提升組織執行力,特別是提高各部門在執行過程中解決問題和改進工作質量的整體能力。三要為職工之間的相互溝通創造條件。通過船堅學習型企業論壇,組織部門之間的參觀學習和舉辦職工聯歡活動等多種方式,建立職工之間互相交流,自由表達思想和意見的通道,激發指揮,釋放能量。同時,教育職工顧全大局,懷抱寬容,自覺培養團隊意識,鼓勵他們為企業發展進言獻策,提升職工主人翁意識和企業的科學決策能力。
(二)釋疑解惑,統一思想,激發工作熱情。隨著企業改革和競爭的不斷深化,職工缺乏安全感的問題日益顯現,負面思想和負面情緒往往伴隨在工作之中,對職工身心健康和企業和諧發展不利,這些思想問題主要是由于職工對企業面臨的形勢不能全面客觀了解,對企業制定政策的初衷不能理解而產生,所以,要真正調動職工的工作熱情,就必須使他們在內心里贊同企業,感覺心情舒暢、愉悅。一是聯系企業改革實際,開展艱苦奮斗教育和形式教育轉變職工的思想觀念,用企業的發展目標和文化理念統一職工的認識,拉進職工與企業的距離,增強歸屬感和認同感。二是通過文件、宣傳欄和各種會議等渠道向職工講明企業的經營政策,分配政策和各項管理規定,所有與職工切身利益相關的事項都能做到公開、透明。三是讓全體職工對市場競爭的客觀形勢有所了解和認識,使職工充分理解單位出臺的一些營銷措施,自覺自愿地投身到市場競爭中,為企業發展盡心竭力。四是充分發揮工會和共青團經常性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促進職工勞逸結合,身心健康。五是通過經常開展黨員與干部與職工之間的談心溝通活動,及時掌握職工思想狀況,把思想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
(三)幫助職工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凝聚力。關心職工,為職工辦實事,解決實際困難,是思想政治工作中最實際,最打動人的方法。為此,我們采取一系列人性化措施,為職工營造寬松和諧的工作環境。一是工作中關心職工,為解決職工勝任崗位的問題,堅持加強職工的技能培訓,通過自辦培訓班,聘請授課教師等多種形式,增強職工受教育的機會,提高職工的文化素養和業務技能,增強承擔工作任務的信心和能力。二是生活上關心職工,節日期間領導堅持慰問老同志,困難員工和一線員工,使職工和家屬感受到來自企業的溫暖,職工的薪酬發放和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做到準確,增強職工自我保障意識和對企業的信任度,
做好離退休職工服務工作,保障他們的福利待遇,對生活困難的發放慰問金,盡力幫助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讓老同志實現了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編輯/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