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杰
科學發展觀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這是從全局高度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體現,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深刻認識,揭示了把科學發展觀貫穿到各個方面的切入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堅持這一基本要求,努力促進現代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
一、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對全面協調可持續基本要求的認識,是我們黨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并不斷深化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未來理想社會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發展的社會,是人與人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馬克思指出:“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既概括了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相聯系、相協調,也強調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相聯系、相協調,堅持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觀點。
黨的十七大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來強調,反映了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一方面,經過長期發展,我們積累了較為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可以在推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上有更大的作為;另一方面,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不適應等問題更加突出地擺在了我們面前。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提出了解決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人與自然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的新思路,指明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只有更好地化解對我國發展的各種制約因素,才能更好地推進我國發展進程,確保實現我國發展戰略目標。
二、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各項建設
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基本要求,必須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位一體總體布局,是深刻總結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提出來的。早在新中國成立前,毛澤東同志就提出,我們不但要建設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建設一個文明先進的中國。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艱辛探索,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出建設現代工業和現代農業,提出我國工業布局的思想,后來又提出要實現工業、農業、國防、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在探索中形成了關于社會主義建設布局的一系列新認識。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有機統一體。經濟建設為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提供物質基礎,沒有經濟的發展,其他方面的建設就缺乏物質條件。必須堅持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放松,深刻認識加快經濟發展的戰略意義,堅定不移的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政治建設為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提供政治保障,沒有政治建設,就不可能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就沒有一個以健全法制為保障的發展環境,其他建設就不可能順利進行。文化建設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文化環境和智力支持,沒有文化建設,就沒有共同的理想理念和道德規范,就不能形成昂揚向上、開闊進取的主流精神,其他建設就沒有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撐。必須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著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著力推進內容形式、方法手段、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甚至有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欽實力。社會建設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提供有利的社會條件,沒有社會建設,就沒有形成促進其他建設的良好社會環境。必須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完善社會管理,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更加和諧。要依照總體布局的要求,把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作為統一的任務來把握,作為統一的工作來部署,(下轉308頁)(上接306頁)作為統一的目標來落實,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大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三、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要求,關系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是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基本要求的重要體現,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
要正確認識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是緊密聯系、辯證統一的關系。生產發展,是走文明發展道路的基礎環節。離開生產發展,社會進步就失去前提,生活富裕也不可能實現。生活富裕,是走文明發展道路的重要體現。不斷提高整個社會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使社會財富得到合理分配,使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發展成果,人類文明才能不斷進步。生態良好,是走文明發展道路的應有之義。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和優化生態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文明才能得到持久永續發展。
堅持文明發展道路,是根據我國國情做出的重大抉擇。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少,人均水資源占用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總體上資源緊缺是我國的一個基本國情。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由于經濟增長過度依賴資源消耗的傳統發展模式,一些地區的發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造成了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已經集中出現。特別是隨著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和人口不斷增加,能源、水、土地、礦產等資源不足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堅持文明發展道路,是應對資源環境問題、實現可持續的必然要求,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和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
要把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有機統一起來。正確處理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決禁止掠奪自然、破壞自然的做法,堅決摒棄先破壞后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做法,實行最嚴厲的環境保護措施,為子孫后代留下充足的發展條件和發展空間。要把節能減排作為促進科學發展的重要抓手,發展環保產業,加大節能環保投入,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整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努力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利益的突出問題,重點抓好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等,改善城鄉人居環境,促進生態修復。進一步完善有利于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增強公眾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意識,在全社會形成愛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尚。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作出新貢獻。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