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生態文明何以文明

2009-02-04 05:35:46曹孟勤冷開振
鄱陽湖學刊 2009年3期
關鍵詞:生態文明馬克思

曹孟勤 冷開振

[摘 要]人類怎樣進行改造自然界的實踐活動,才算達成了生態文明?這是生態文明建設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為了對這一問題作出回應,我們從文明產生的原點——勞動出發,合邏輯地確認只有在生態勞動的基礎上才能生成生態文明。對生態勞動的合理性表達則是馬克思關于勞動首先是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概念。根據馬克思的物質變換概念我們可以指證,只有在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實現物質循環,在人與自然之間建立起公平正義秩序,生態文明才能得以生成。

[關鍵詞]生態文明;勞動;馬克思;物質變換

[中圖分類號]B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09)03-0086-06

[作者簡介]曹孟勤(1957—),男,河北保定人,哲學博士,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生態(環境)倫理學研究;冷開振(1976—),男,江蘇徐州人,南京師范大學商學院,碩士,講師,主要從事倫理學研究。(江蘇南京 210046)

[收稿日期]2009-10-21

How I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Be Civilized

——within limits of Marx's notion of material transformation

■CA0 Meng-qin LENG Kai-zhen

Abstract: How human beings undertake practical activities in transforming the human nature to achieve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n issue for constructing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origin of civilization, i.e., labor, we logically believe that only on the basis of the ecological labor ca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e generated. The ecological labor refers to the Marx's concept that labor is first material transform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ccording to the Marx's concept of material transformation, we can testify that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an be generated by realizing the material cycling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between man and man, and establishing a fair, justicial order between man and nature.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abor; Marx; material transformation

我國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并不僅僅是為了用生態文明概念標示一個新時代的來臨,也不完全是為了抽象而先驗地倡導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更重要的是將生態文明作為人類追求的終極價值目標,去指導和規范人們改造自然界的實踐活動。

一、馬克思關于物質變換的概念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1975:201)馬克思在這里指認,勞動的本質是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并且這種物質變換是由人自身的活動引起的,并且受人自身的活動的調整和控制。盡管在人類歷史上人們對勞動的本質給出了各種不同的定義,但馬克思對勞動的這一見識則是最為深刻且與眾不同的。正是馬克思將勞動規定為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就給人和自然的關系引進了全新的理解”(施密特,1988:78)。既然馬克思的物質變換概念為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開辟了新的視閾,那么我們就有必要首先對“物質變換”這一概念的含義進行必要的理解和梳理。

關于馬克思使用“物質變換”概念的含義是什么,對馬克思的自然觀有著深入研究的施米特認為,馬克思使用的“物質變換”概念來源于摩萊肖特,因為摩萊肖特在《生命的循環》一書中已經使用了“物質變換”這一概念,而且摩萊肖特的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在德國廣為蔓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馬克思肯定熟悉摩萊肖特的物質變換的概念。施米特表明,盡管摩萊肖特屬于庸俗唯物主義者,馬克思也曾嚴厲批評了摩萊肖特庸俗唯物主義的觀點,但他還是采用了摩萊肖特的物質變換的概念。“他(指馬克思——引者注)熟悉地使用了唯物主義運動的代表人摩萊肖特的‘物質變換的概念。”施米特還強調指出:“馬克思在物質變換概念這一點上追隨摩萊肖特,總是把它作為永恒的自然必然性來談,在某種程度上把它提高到本體論的地位。”(1988:88)摩萊肖特使用物質變換概念主要是用來表達生物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生存循環。我國學者韓立新博士不同意施米特的觀點,認為馬克思的“物質變換”的概念不是來源于摩萊肖特,而是來自德國化學家和農學家李比希,并提出應該將“物質變換”概念翻譯為“物質代謝”比較確切。韓立新指出,“物質代謝”概念被李比希廣泛使用,而馬克思對李比希又非常熟悉,在馬克思與恩格斯的著作和書信中曾30多次提及李比希。所以馬克思的“物質代謝”概念來源于李比希,應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美國生態馬克思主義學者福斯特也認為,馬克思的“物質變換”概念來源于李比希,并指認馬克思在“寫作《資本論》時深受李比希分析的影響”,而“施米特關于摩萊肖特直接影響馬克思的推論在邏輯上和證據上都缺少現實的基礎”(2006:179)。福斯特還認為,馬克思對人和自然之間物質變換關系的許多討論,都可以看做是建立在早期馬克思試圖更加直接地從哲學上解釋人和自然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的基礎上。馬克思后來使用物質變換概念,這使他對這種基本關系給予了更加完整而科學的表述。李比希使用物質變換概念則更多的是從生態系統這一維度指認生命體內無機物的結合與分離以及生命體與外部自然環境所進行的物質循環。

無論馬克思的物質變換概念是來源于摩萊肖特,還是來自李比希,都表明一個不爭的事實,即馬克思關于物質變換的觀念蘊涵著豐富的生態思想。這種生態思想包含這樣幾個層次:其一是生理學和生物學含義,即物質變換是人與自然之間在生命、能量、物質方面的交換過程或代謝過程;其二是人類學意義。馬克思對物質變換概念的使用并不僅僅局限于這種生理學和生物學方面,當馬克思將人類勞動過程比喻為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時,就賦予了物質變換概念的人類學意義和價值論內涵,從而使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成為人的有意識和自覺的行為。日本學者巖佐茂教授就是在此基礎上從人的生產和生活的向度上進一步確認,馬克思使用“物質變換”概念還包括這樣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代謝”,這是人在生活意義上或在消費意義上的物質變換,即在日常消費生活中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二是在勞動過程中人與自然之間的材料的轉換,這是在人的生產意義上的物質變換,即在生產過程中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2006:110)。

物質變換也就是物質循環、物質代謝,馬克思認為通過勞動這一中介在人與自然之間實現物質變換,意味著人類勞動的過程:一方面是人類向自然環境提取自己所需要的物質材料以供養自身;另一方面是向自然環境反饋人自身的能量以供養自然環境。人類向自然環境提取自己所需要的物資材料,即是人類改變自然存在物的原初狀態,使之成為為我之物。人類反饋自身能量以供養自然環境,則是將排放給自然環境的由人的消費生活產生的廢棄物和由生產過程產生的廢棄物,經過處理使之能被自然環境所還原和吸收。只有如此,人與自然之間才能真正形成物質循環和物質代謝,完成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作用的生態過程。人類在自然界中生活,必然要向自然界提取物質材料以養育自身的生命,同時也必然要將產生的廢棄物排向自然環境。吸收與排放,這是人類與自然環境進行物質代謝的必然過程,也是人類參與自然活動的必然過程。人類作為生態系統的成員,一方面是消費者,即向自然環境索取自己生存和生活所需的東西,消費自然資源,這是人類應該享有的自然權利;另一方面又是供養者,即將排向自然環境的廢棄物能夠被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所分解,以被其他生物吸收和利用,這是人類必須為自然世界所承擔的義務。當馬克思將人類勞動活動規定為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時,就把勞動規定為一種人類既向自然提取所需之物而又供養自然的雙向過程,尤其是將生產和消費所排放出的廢棄物對自然環境產生的后果也考慮在勞動之內,表明馬克思所確證的人類勞動不再是人們通常意義上所理解的單向度的勞動,更不是現代性社會中對自然物加以占有而僅僅滿足人類生存或滿足追逐利潤的勞動,而是既有益于人類存在又有益于自然環境存在的勞動,是既向自然環境提取又向自然環境反饋的雙向度的勞動。

二、物質變換是生態文明的現實基礎

在生態文明建設問題上,筆者為什么要探討馬克思的物質變換概念呢?這是因為任何文明都是建立在勞動的基礎上的人類勞動創造的結果,因此,我們探討文明和生態文明就應該從勞動這一原點出發。我們知道,人猿揖手相別是通過勞動實現的,當原始人類打造出第一個石器工具并用于改造自然界時,人類文明的歷史航船由此開始揚帆起航了。勞動創造了世界,創造了人本身,也創造了人類文明,所以,勞動才是人類文明產生的基礎。就像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表明的那樣:“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1995:79)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人類的生產勞動活動是人類歷史即人類文明的開端,正是在“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的過程中才生產出了人類的文明和人類文明的歷史。

文明有兩個方面的基本內涵:第一,文明與野蠻相對,文明是指人類脫離野蠻的過程;第二,文明指稱著人類的創造物,即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代表著人類的文明。文明的這兩個方面都只有在勞動的基礎上才能得以實現。首先,說人類走向文明,意味著人類脫離野蠻。所謂野蠻也就是指獸性和獸行,脫離野蠻意味著人類擺脫獸性和獸行,生成并呈現出人性。人性的生成則是人通過勞動完成的,勞動創造了人,勞動創造了人之為人的一切。“一旦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這一步是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馬克思、恩格斯,1995:67)。也就是說,人們在勞動過程中并通過勞動產生了精神和道德,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再是純粹的弱肉強食和適者生存的動物式的野蠻關系,而成為受倫理規范約束和調節的道德式的文明關系。“文明就是指人的安樂和精神的進步。但是,人的安樂和精神的進步是依靠人的智德而取得的。因此,歸根結底,文明可以說是人類智德的進步”(福澤諭吉,1959:33)。其次,文明是指稱人類的創造物,如人類創造的器物表達著物質文明,人類創造的文化表達著精神文明,人類創造的社會制度表達著政治文明。人類的這些創造物之所以稱為文明,是因為這些創造物正是通過勞動而創造出來的,它們凝聚著人本身的本質和智慧,即通過勞動使人本身的本質和智慧刻印到這些創造物中,才使它們成為文明的體現者和象征物。從這一意義上說,沒有勞動也就沒有作為表達文明的創造物。

既然勞動是人類文明產生和演變的本體論基礎,通過勞動生產著人類文明本身和歷史,那么我們在討論生態文明時就必須以勞動為出發點,依據勞動的本質屬性來確證生態文明的本真內涵。唯有如此,才能算真正把握住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生態文明雖然需要以勞動為基石,但并不是任何一種勞動都能夠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石,只有具有生態屬性的勞動才能成為生態文明的誕生地。如果說農業勞動產生了農業文明,工業勞動產生了工業文明,那么,只有在生態勞動基礎上才能夠產生出生態文明。生態文明的合法性應該通過生態勞動來得到合理辯護。生態文明是生態和文明的結合,在文明之前加上“生態”的規定性而成為生態文明,意味著生態文明是在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供養的基礎上而生成的文明,沒有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物質變換,就根本無法體現生態文明的生態屬性。

在人類歷史上,有關勞動的概念盡管形形色色,而唯有馬克思的勞動概念是真理性的,他預見性地表達了勞動的生態本質和勞動的生態合理性。所謂“生態”概念按照生態學的定義,是指自然世界中的有機成員,不論是動物、植物還是微生物,它們之間都存在著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任何一個生物個體,都必須從自己的周圍環境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營養,并接受環境的影響,同時也必須反饋自身的物質和能量以影響環境。當馬克思指證勞動首先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時,就表明馬克思徹底揚棄了勞動單純地向自然世界索取的片面性,完成了勞動將也有益于自然世界的全面性,使勞動概念徹底生成為一個具有生態性質的概念,使勞動成為人與自然之間發生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中介。如果說生態文明只有在生態勞動基礎上才能得以生成,而馬克思的物質變換概念又具備了生態勞動的性質,是對生態勞動的表達,那么,生態文明只有在馬克思所說的具有物質變換屬性的勞動基礎上才能真正生成出來。

當然,馬克思也指出:“勞動作為使用價值的創造者,作為有用性勞動,是不以一切社會形勢為轉移的人類生存條件,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即人類生活得以實現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1975)在馬克思看來,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是勞動的必然內容,“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并且為一切社會形態所共有。但是馬克思也確證,以往的一切勞動都沒有達到“合理地調節”、“共同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沒有“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也就是說,以往的一切勞動都沒有真正實現物質變換。雖然農業勞動使人類產生的廢棄物能夠還原于自然環境,但人類向自然環境提取自身所需要的物質材料卻是有限的,人類仍然囿于勞動的強制性之中,敬畏自然、貶低勞動主體成為當時人們的普遍心態。工業勞動雖然將農業文明的指向性做了倒轉,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并張揚了主體的價值,但工業勞動已經被馬克思明確指認為異化的勞動,它不僅使勞動者與自己產品、勞動者與勞動本身、勞動者與人的類本質、勞動者與資本家發生異化,還造成了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出現了“一個無法彌補的裂縫”。“資本主義生產使它匯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來越占優勢,這樣一來,它一方面聚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馬克思,1975:522)。總之,不論是農業勞動還是工業勞動,都不能生成生態文明,因為它們都不是生態勞動。不論是人類屈從于自然界,還是人類主宰自然;不論是人類做自然界的奴隸,還是人類做自然界的主人,都不是生態文明的表現。

三、基于物質變換的生態文明

文明是由勞動創造的,這句話本身隱喻著一個道理,那就是文明作為勞動的創造物,其本身應該包含并呈現勞動的本質或特性。生態文明既然是從生態勞動中生成出來,生態文明同樣也應該包含并呈現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特性。也就是說,生態文明何以文明?從馬克思的物質變換概念出發我們可以回答:在人類的生產活動方面真正實現了物質變換,在倫理道德方面建立起人與自然之間的正義秩序,生態文明就會在改造自然界的實踐活動中自動呈現出來。

人類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的最基本的活動,從這一活動出發才生成了文明和文明的歷史。以往的文明之所以不能稱其為生態文明,是因為其在人與自然之間未能真正完成物質變換。物質變換所表達的含義是,人類應該充分向自然世界提取自己所需要的物質資料,盡量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實現自身的物質幸福,使自然之物徹底轉化為“為我之物”;同時,人類也必須反饋自身的物質能量和智慧能量以養育自然環境,使人類向自然環境排放的廢棄物能夠被自然環境所還原和吸收,做到“提取”和“反饋”形成循環,被自然養育和養育自然達成統一。如果人類不能充分改造自然界,而僅僅是順應自然界、靠自然界的恩賜獲取生活資料,那么,盡管人類排放的廢棄物能夠被自然環境所利用,但人自身尚未從自然世界中獲得解放,人自身的物質幸福尚未充分實現,這仍然不能說是完成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反之,如果人類充分占有了自然界,向自然界廣泛提取物質資料而使自身獲取了最大的物質幸福,但卻使人類排放的廢棄物不能還原于自然界,甚至還造成廢棄物污染,損害自然環境,這更不能說是實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所以,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是既有益于人類自身幸福又有益于自然界穩定美麗的過程。割裂了物質變換的這一雙向的過程,片面強調某一方面,都不是真正的物質變換。當代生態危機的實質不在于人類向自然界提取所需之物,而在于不能使人類排放的廢棄物還原于自然界。由此看來,馬克思的物質變換概念所表達的意義是非常深刻的,它既與農業勞動劃清了界限,也與工業勞動劃清了界限。

根據馬克思的物質變換概念我們可以確認,在人類的生產活動中人與自然之間的實現物質變換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循環;二是人與人之間的物質循環。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循環主要是指,人類努力做到將排放給自然環境的工業廢棄物和生活廢棄物能夠被自然環境吸收和利用,從而最低限度無害于自然環境。在工業勞動出現前的自給自足的社會中,人類排放的廢棄物基本上都能夠被自然環境還原到自然的循環中去,不能被自然環境所還原的廢棄物多是近代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結果,它創造出了自然界中許多原本沒有的東西和對自然界有害的東西,致使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循環發生了中斷。因此,當務之急是想方設法彌補資本主義生產造成的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出現的裂縫,從制度上和技術上確保人與自然之間物質循環的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物質循環是指那些目前尚不能被自然環境所吸收和利用的廢棄物,以及那些不可再生資源,努力做到使它們在人類社會內部各工業部門之間進行物質循環,使某一企業的廢棄物能夠成為另一企業的資源,建立起循環經濟和節約型社會。當人類生產的有害物不再排放給自然環境,尤其是使人類生活和生產的廢棄物能夠有益于自然環境時,即“合理地調節”、“共同地控制”、“最適合于人類本性地”進行物質變換,就達成了生產的生態文明。

馬克思的物質變換概念不僅規范了人類的生產活動,使其向生態文明生成,還內在地蘊含著在人與自然之間實現權利義務公平交換的倫理要求,使人與自然之間關系呈現出公平正義的文明秩序。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作為人類生活的基本方式和人類社會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其本質一方面決定了人類必然要向自然環境提取自己生存和生活所需的東西,消費自然資源;另一方面又規定了人類必須將排向自然環境的廢棄物處理得能夠被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所分解和還原,以利于其他生命的吸收和利用。人類向自然環境提取和使用自然資源以養育自身的行為,升華為倫理準則就是人類對自然環境的享有的權利;人類反饋自身能量以養育其他生命即保護自然環境,升華為倫理準則就是人類為自然世界必須承擔的義務。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不僅是人必須履行的基本道義,更體現著人與自然之間權利義務交換的公平正義性。

當我們說人與自然之間實現權利義務的公平交換時,并不意味著自然界本身擁有權利或義務,而是通過人對自然世界的權利義務合理地推論出自然世界擁有權利和義務,就像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對自然界所做的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假設一樣。通過馬克思的物質變換概念,我們確證了人對自然的權利和義務。根據人對自然的權利和義務,我們可以合理地假設出,自然也像我們人類一樣擁有權利與義務。人類享有消費自然資源的權利,意味著自然承擔著養育人類的義務;人類擁有養育其他生命和保護自然環境的義務,意味著其他生命和自然環境擁有被人類養育和保護的權利。人與自然之間權利義務的公平交換是指人類享有了消費自然資源的權利,就應該履行保護自然環境的義務;對自然環境享有了更多的權利即消費了更多的自然資源,那就應該對自然環境承擔更多的義務,為保護自然環境作出更多的貢獻。享有權利與承擔義務是公平統一的。當人與自然之間建立起公平正義秩序,就達成了倫理上的生態文明。

[參考文獻]

(德)馬克思.1975.資本論[M].第1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

(德)馬克思.1975.資本論[M].第3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

(德)A?施米特.1988.馬克思的自然概念[M].歐力同,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美)約翰?貝拉米?福斯特.2006.馬克思的生態學:唯物主義與自然[M].劉仁勝,肖峰,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日)福澤諭吉.1959.文明論概略[M].北京編譯社,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日)巖佐茂.2006.環境的思想[M].韓立新,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責任編輯:王 琦

猜你喜歡
生態文明馬克思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一個半世紀后的卡爾·馬克思
在馬克思故鄉探討環保立法
人大建設(2019年2期)2019-07-13 05:41:06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現狀研究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2:06:27
美麗鄉村之景觀改造實踐
生態文明建設融入高職校園文化發展的思考
職教論壇(2016年23期)2016-11-19 09:40:22
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花卉旅游發展策略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8期)2016-11-15 00:47:19
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2019国产在线|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丰满人妻被猛烈进入无码| 中文无码伦av中文字幕| 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15| 四虎综合网|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九九免费观看全部免费视频| 精品三级网站| 亚洲综合天堂网| 91激情视频|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 四虎亚洲精品| 9cao视频精品| 亚洲天堂自拍|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538精品在线观看|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在线五月婷婷| 永久免费AⅤ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三级毛片| 国产免费高清无需播放器| 永久成人无码激情视频免费| 国内丰满少妇猛烈精品播| 欧美日本二区| 亚洲欧洲日产无码AV| 久久国产V一级毛多内射|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欧美中出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欧美啪啪网| 97综合久久| 中文字幕日韩丝袜一区|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频| 精品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 国产一区二区人大臿蕉香蕉| 91黄色在线观看| jizz在线免费播放|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色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在线免费看片a| 欧美天堂久久| 精品福利国产|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国产| 好紧好深好大乳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乱码在线播放|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日韩欧美中文亚洲高清在线|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欧美另类第一页| 91美女视频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2020|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四虎综合网| 精品人妻一区无码视频|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 国产小视频在线高清播放|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国产久草视频| 丰满的少妇人妻无码区| 成色7777精品在线|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清无码久久|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AV老司机AV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