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和很多院校過分強調教育的實用性,造成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狀況堪憂的現狀。試站在高職院校的角度,從確立辯證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構建健康的同類文化意識、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和培養文化自覺意識等方面淺談如何樹立文化主體意識。
[關鍵詞]文化 高職院校 文化主體意識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110154-02
高職院校是一個以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為目標的高等教育機構。隨著我國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和社會實際需求量的增大,高職教育院校的規模已占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的生力軍,換言之,也已成為了大眾性高等教育的“吃螃蟹者”。面對這一趨勢,如何培養出大批熱愛祖國,對祖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事業心,專業素質和人文素質兼具,又集創造能樹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于一身的技術復合型人才就成為了高職教育的當務之急。追根溯源,要培養這樣的人才,首要任務就是立高職院校學生的文化主體意識。
一、對文化主體意識的基本認識
樓宇烈教授在《國學百年爭論的實質》一文中談到:“所謂文化的主體意識就是對本國文化的認同,包括對它的尊重、保護、繼承、鑒別和發展等。”[1]依據這個闡述來分析,文化主體意識的構建基于認同,而認同的前提是了解。對中國傳統文化確立正確的態度,既不是一味地接受,也不是一味地排斥,而是批判地繼承,“在這個過程中,既不要盲目自尊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有堅持自己的主體性,才能有效地、有針對性地吸收外國文化的養料,來滋潤本國的文化、發展本國的文化。”[2]面對我們的文化,“在沒有主體意識的情況下,我們看待自己的文化常常用一個非主體的,或者是別的主體意識去看,一天到晚看這個也不好,那個也不好。可如果我們是站在自己的主體立場上來看,也許就可以看到傳統中很多好的地方,就會發現財富原來就在自己這兒。”[3]文化主體意識確定與否對于這個改變有著決定性的意義。
二、高職院校學生樹立文化主體意識的必要性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度逐年提升,高等職業院校的招生數量也不斷增多,而與之相反,學生的整體素質卻未見增勢。經過了十二年課堂式教育、保姆式管理的青年學生,忽然走進大學,這個可以讓他們放飛希望、自由暢想的殿堂,固然會產生很多新想法和新創意。然而隨即而來,也產生了很多問題,告別了功利式的出發點,青年學生面臨更多的是選擇,他們可以相對自由的環境下去選擇自己的課余生活,圖書館和互聯網提供給他們廣闊的空間,手指摁下的選擇只取決于他們本人。在這樣的情況下,“認同”就提到了很重要的位置。只有“認同”了,他們才會去選擇閱讀、學習和接受。那么,我國青年的文化認同感如何呢?
2007年12月,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2563名青年進行了網上調查。調查顯示,59.2%的青年認為自己周邊大多數國人普遍有些崇洋媚外,35.1%的青年認為“崇洋媚外的風氣存在,但不普遍”;55.6%的青年認為美國人是世界上最自信的人;76.5%的青年認為,一個民族的自信心與其所屬國家的經濟實力有很大關系;在面對西方發達國家的公民時,作為中國人,48.7%的青年感覺不自信。
青年們對我國主體文化認同情況在上述調查中可見一斑,這種情況在高職院校學生中表現尤為明顯,具體表現在幾個方面。
1.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近年來,我國高職院校中有幾種“唯專業教育論”的觀念流行。具體來說,“一是有人從學生畢業后的出路著眼,主張高職院校只需要致力于專業教育,不必在人文教育上浪費時間;二是高職學生僅需要與專業有關的人文教育,比如商科學生只需‘中國商業史或‘近代世界商業發展史,工業類學生只需‘中國工業發展史、‘工廠安全之類的課程;三是職業教育的目標在于使學生習得一技之長,進而脫貧致富,沒必要進行人文教育。”[4]以上觀念的一度風靡直接導致了高職院校人文課程的刪減和人文教育的缺失,客觀上造成了高職院校學生人文基礎知識匱乏的現狀。
2.從引進走向盲從。建筑學家梁思成曾對拆除北京舊城發出過這樣的感慨:“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屢戰屢敗,使中國的知識分子和統治階級對于一切國粹都失去了信心。他們的審美標準全被攪亂了,古老的被拋棄了,對于新的即西方的,卻茫然無所知。”梁先生對建筑的這番慨嘆,也可以用來借喻現在校園里日漸消失的傳統文化。舉例來說,每年的2月14日,整個校園洋溢著浪漫的情調,沒有哪一個學生會不知道這是什么節日,而中國傳統的“七夕”卻打出了“中國情人節”的牌子,這種本末倒置的現象不免讓更多有心捍衛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們心寒;同理,圣誕節的火爆也讓我們不由得心生疑惑,“大部分國人在對西方圣誕文化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不假思索地使用‘圣誕節的稱謂,甚至渾然不覺地加入到狂歡行列”[5]。我想這種情況,絕不是最早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魏源先生所樂見的,西方文化已經以破竹之勢侵入了我國正在茁壯成長的一代的眼耳口鼻,而更讓人憂心的是,當代青年學生們的文化意識現狀并不足以讓他們感受到這是一種侵蝕,只是茫然融入其中了。
三、重塑高職院校學生文化主體意識
一種文化意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要使學生“自覺到其擁有的歷史傳統為其所獨有,并對此歷史傳統不斷做有意識的省察,優越之處發揚光大,不足之處奮力加強,缺失之處力求改進……”[6],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只能從源頭出發,尋找積極可行的方法。
(一)辯證看待傳統文化,傾力澆筑文明基石
對于高職院校學生而言,經過了12年的學習,對于人文知識自然不可能是一無所知,但是應試教育所造就的“今天考,明天忘”的現象嚴重,加上進入高等職業教育偏向技能培訓,專注于技術,而忽視了人文教育的現狀,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知識匱乏已經成為了急需面對的問題。在給學生上課和平時接觸的過程中,我發現,只要提到“傳統”二字,同學們似乎就戴起了有色眼鏡,把“傳統”和“老八股”、“封建”畫上了等號。我想到我國著名學者龔自珍談及春秋戰國歷史時說道:“欲滅人之國,必先滅其史”,用在這里,我感到如果學生們連本國歷史和文化都不知道,不認同,那么“愛國”之說能從何談起呢?
首先要樹立的理念就是,傳統文化和與現代文化并不矛盾,不要還沒有學習就已經產生了排斥。傳統文化延續著我國五千多年的文明,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壤和根基,古語有云:“水有源,故其流不窮;水有根,故其生不窮……”,很多思想觀念經過了歲月的考驗仍適用于今天的中國,如“以人為本”,“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理念都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烙印著歷史的痕跡和人類文化的選擇。我們以傳統人文精神為基石,通過人文課程的講授和融入到言行之間的身教對學生們給予潛移默化的指引。當然,對傳統文化我們也不是全盤肯定,它是一把雙刃劍,不同的歷史時期有其特殊的文化特色,比如古代女子必須遵守的“三從四德”,再如董仲舒為了維護封建等級制而提出的“三綱五常”等就顯然不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成為了歷史。在這里,借用龍應臺先生在《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演說中的話來總結:“傳統它絕對不是一個死的東西,死了的不是傳統而是你自己的眼睛,傳統永遠是活的。只是看你自己當代的人有沒有那個新鮮的眼睛跟活潑大膽的想象力,去重新發現它,找到它”。
(二)構建健康的同類文化意識,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
學生們進入到高職院校以后,客觀上就進入了一個相對共同的文化背景下,“這種文化就是同類意識,或叫同類文化意識。它是群體成員互動中形成的一種行為模式,一種群體哲學,一種群體思想,如家風、校風等就是同類文化意識的表現”[7],“這種文化意識一旦形成,對群體成員的思想、感情、心理、性格等都有深刻的影響”[8]。校園文化就是這種同類文化意識的最直接體現。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的集合,它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我們著重來談后者,從五湖四海走到一起來的高職院學生們,要讓他們的文化意識完成從中學生向大學生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這時,在他們的生活中,生存已經不再是他們的首要目的了,他們更加需要的是一種精神支柱,而走進大學就是他們確立精神支柱的契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牢牢把握住教育重心,創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采用課堂講授、課后輔導、開展科技文化活動等方式,把積極健康的同類文化意識融入到高職新生的思想中,給他們潛移默化的影響,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提高他們的文化認同和共識度,為他們的心理轉折期亮起一盞明燈。
(三)培養文化自覺意識,學會文化對話交流
大學生活是一個交流的過程,學習和生活都需要交流,何謂交流?聽取他人的意見后,失去自我,變成別人,這并不是交流;真正的交流是雙贏的,“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有了自己的立場,才可能進行交流。“有了這樣的主體意識,我們對其他的文化才有鑒別,才懂得要吸收什么,把它吸收進來之后融合在自己的主體里面,讓它變成營養,使自己身體長得更健壯,而不是吃了以后消化不良。”[9]同樣,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教授提出了“文化自覺”,要求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在傳承、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推動傳統文化與其他文化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文化對話是文化的發展趨勢,作為文化獲取者,也是傳播者之一的大學生,不可能回避這場對話,要隔離交流只能導致自身的隱退。
這就對教師提出了要求,教師不僅要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智慧的激勵者;不僅是社會經驗的提供者,更是多元價值的分享者;是人生道路的指引者,更是奮斗目標的助跑者。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學習,體現在文化方面,就要求教師保持自身文化主體意識的同時,啟發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踐行其人生理念,為重建文化主體意識的“思想再啟蒙”運動添枝加葉。
從某種角度來說,文化意識比物質價值更難獲取,然而,一旦獲得,它的價值也更為久遠。對于高職院校而言,樹立文化主體意識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它并不是單純的文化知識填補活動,也不僅是對于思想觀念的灌輸和傳授,更重要的是對傳統文化知識客觀理性的認識和人文素質的培養及內化。高職院校應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培養文化自覺意識,構建和諧的文化環境,成為培養適應全球化的知識經濟時代要求的現代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重要基地和培植人文素質的沃土。
參考文獻:
[1][2][3][6][9]樓宇烈,中國的品格樓宇烈講中國文化,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
[4]劉琴,高職生專業技能人文素養能否“兼得”,中國教育報,2007.4.第2版.
[5]北大博士周鋒利等,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我們對“圣誕節”問題的看法,2006.12.
[7][8]司馬云杰,文化社會學,山東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
黃之曉,女,江蘇無錫人,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