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媚
[摘要]文學經典影視化現象在大眾文化建設中究竟起著怎樣的作用和影響,這里有爭論,并存在著二律悖反現象。在經典改編的背后,消費文化的趨眾性、世俗化和娛樂化特征以及精神趨向清晰可見。對這一現象我們應拋開傳統的價值標準的苛求和責難,要能看到其難能可貴的平民性、普及性、強烈的時代感以及務實的文化精神。
[關鍵詞]文學經典,影視化;改編;大眾文化;悖論
一
“好書由銷量決定、好電影由票房證明”,這已成為不言而喻的公理。銷量和票房已成為衡量書籍地位、評判電影成敗的重要尺度。
當然,優秀的文學作品,如果再和電影、電視這樣的強勢媒體一結合,那將更是如虎添翼,定能成為市場的寵兒。銷量和票房的雙贏結果不容置疑,因此,有實力、有魄力、有才學的編導們的目光不僅雷達般快速掃描著市場上的暢銷書,那些有著品質保證和歷史積淀的文學經典也早就成為他們獵取的目標。古今中外的文學經典被他們用影視化的專業眼光——審視篩選,于是就有了或小心翼翼、或大刀闊斧的改編成果。有的相當成功,如電影《亂世佳人》、電視劇《紅樓夢》等佳作。但糟蹋經典、貽笑大方者也不在少數。不管怎樣,如今見怪不怪的一個現象是:人們對文學經典的熟悉和青睞并非都源于對其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藝術價值、品質特性的強烈興趣,而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與商業接軌、與影視結合的文化調整策略。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很多人對歷史的了解是通過影視劇的“戲說”;對四大名著的熟悉是通過影視劇的改編。同理,文學經典名著的熱銷,除了經典作品永不褪色的魅力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影視劇成功的推波助瀾。因此,《康熙大帝》、《雍正皇帝》等書籍的熱銷不得不感謝電視劇一再地“戲說”以及唐國強、陳道明們的精彩表演。“三國”、“紅樓”的重新拍攝也勢必帶來新一波重讀經典原著的熱潮。
要想給文學經典影視化這一現象的思想價值或社會效益做普遍性的結論,或是概括其在文學上的價值是很困難的,本文旨在考察它們在大眾文化建設中所起的正面作用和負面影響。
二
作為大眾文化的一個具體表現形式,文學經典影視化現象在大眾文化建設中究竟起著怎樣的作用和影響,這里有爭論,并存在著二律悖反現象,
1在促進文學經典大眾化、普及化的同時,也使得高雅文化、精英文化日漸走出大眾視野。
如今,雅俗之間相安無事的文化秩序正日益失去其存在的根基。對于市民大眾來說,五光十色、弦樂盈耳的影視劇更貼近他們的具體感受和經驗,更能滿足他們現實的欲望和追求。正是這種親和感使得文化的共享性得到真正實現,影視化改編正因其疏遠政治道德的理性權威以及舍棄形而上思考的特征區別于嚴肅、深刻、精致的經典著作。人們不再以個性、思想性、超越性、“韻味”這樣的標準來衡量電影、電視了。應該承認編導們力圖使文學經典擺脫曲高和寡,疏離隔膜的孤獨處境所做的調整、修正策略和姿態本是無可厚非的,經典精神、歷史感能夠借此重新走進公眾的視野也是很有意義的,關鍵在于如何能夠在改編的“戲說”或“大話”中保持一份獨特的審美品位和歷史嚴肅性。因為我們看到,影視劇改編使得經典不無尷尬地充當了影視招牌下的文化佐料,這勢必對高雅文化、主流文化構成巨大沖擊。高雅文化在現實的條件下不能不受商品規律的制約,它的價值不是以銷量、以票房來衡量,而在于對終極價值的追求,對生存嚴肅性和嚴酷性的感悟以及對生命的批判意識。
2貼近大眾、貼近生活的同時,難免產生迎合大眾的媚俗傾向。
文學經典的影視劇改編走的是“群眾路線”,它基于對觀眾心理的主動把握和主動迎合,從一開始就貼近大眾,貼近生活。仔細欣賞改編的經典,你會遺憾地發現,愛情、秘史、案件、內幕、金錢這些在原著中也許是細枝末節的東西卻被夸張地放大,構成了吸引大眾眼球的賣點和亮色。連《赤壁》這樣經典的軍事題材都被加上了周瑜與小喬大膽裸露的床戲。這樣赤裸裸的賣點,吸引了觀眾,但經典形象、經典意韻卻被解構了。
3市場競爭催生藝術創新的同時,也會導致追求流行的趨同傾向。
文化市場的競爭有助于藝術生產的解放、主體能力的發揮。審美消費的多層次、多樣化需求以及求新求異的原則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著藝術的創新和品種的多樣化。電影、電視劇市場表面上形式多樣、精彩紛呈,但實質上蒼白貧乏。模式千篇一律、結構單調重復、內容浮淺平庸的作品不在少數。文學經典往往是不可復制、獨一無二的,而影視劇的生產是按照一定的模式和固定的程序生產。改編不再是創作而成為制作,創作者逐漸蛻化成一個生產流水線上的工人。大量的同類復制品淹沒了藝術的“獨一無二”性、權威性與真實性。
4感性價值地位重新確立的同時,伴隨著理性意義與深度的放棄與沖淡。
文學經典的改編使人們習慣于避開那些沉重滯澀的經典文本,流連于通俗淺懂的畫面而樂不知返。但當藝術僅僅停留于人的表層感官娛樂與滿足,過分迎合和突出人性結構中的感性部分時,這就潛藏著對人的精神瓦解的長遠的危機,會不知不覺地消磨人們閱讀文字的耐心,使人們習慣于浮光掠影地接受信息,而疏于深入思考。
凡是進入影視的信息,化作聲像之流,其真實可感的魅力、事實勝于雄辯的說服力,遠非抽象的文字概括和說明所能代替。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影視再一次顛覆了文字的霸權,使文字淪為影像的奴隸。從傳播效果看,影視化的改編具有極強的輻射力和滲透性。它使得經典傳承的效率、質量都產生新的飛躍。但文學經典是需要“讀”的,“讀”文化的傳播特質、所蘊涵的文化內涵與“看”文化有著本質的區別。盡管在調動受眾立體直覺感官方面與電影、電視等電子媒介不能相比,但“讀”用文字作為符號代碼,按線性序列、因果關系刺激受眾的語言功能、培養受眾理性思維的能力卻很強。文字的最大優勢在于它能夠以文字特性、精練的語言、嚴密的邏輯,培育單一時序化線形生成的表意習慣,并導致抽象思維方式的產生,正是從這層意義上講,“讀”文化較之“聽”文化和“看”文化有更深層的文化意蘊。對于這一點,就連當今極力向世人推介“多媒體時代”和“數字化生存的未來學家尼葛洛龐帝也承認:“像一部好萊塢電影一樣,多媒體的表現方式太過具體,因此越來越難找到想象力揮灑的空間。相反的,文字能夠激發意向和隱喻,使讀者能夠從想象和經驗中衍生出豐富的意義。閱讀的時候,是你賦予它聲音、顏色和動感。”
三
在文學經典影視化改編的背后,消費文化的特征以及精神趨向清晰可見。具體表現為趨眾性、世俗化和娛樂化。“趨眾性”表現在影視劇往往重視大眾的社會理想、價值判斷,尊重大眾普遍推崇的審美習慣和流行時尚,最大限度地趨向大眾、貼近大眾。“世俗化”與一般意義上的庸俗化道德判斷有所區別。經典改編現象顯示大眾文化愈益同大眾日常生活需求和滿足形式聯系在一起。美從理想精神的峰巔降回到現實的人世。
毋庸諱言,影視劇改編本身的確帶有先天的平庸氣質和難以解決的弱點、矛盾。但當我們暫時拋開傳統的價值標準的苛求和責難時,我們也會看到它在遺憾地失落了藝術高屋建瓴的人文精神和穩定高雅的審美趣味時,卻取得了難能可貴的平民性、普及性。它強烈的時代感、務實的文化精神使它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如魚得水,這不僅有利于形成文化產業,也有,于打破舊的文化觀念、文化模式和體制,因此,文學經典影視化無論是正面意義還是負面影響都是必然的。
經典并非只能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真正的經典不可能沒有讀者、觀眾和市場。好的作品是跨時代的、永恒的,如陳年老酒,愈發醇香。這也給我們一個啟示:不管改變什么樣的形式也無法替代我們對作品內在價值的苛求。我們所期待的仍然是精品和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