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霞 季中揚
[摘要]生態電影是指一切包含生態觀念的影片,在歐美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一種相對成熟的類型片,對現代大眾的思想產生著不可低估的影響,中國生態電影雖然有了一定發展,但仍然存在視野狹窄、表現手段單一、思想深度不足等缺憾。中國生態電影應該一方面立足于電影的藝術性本位,把生態觀念有機地融入藝術形象中;另一方面,要從文化角度反思生態問題,提升影片的思想高度。
[關鍵詞]生態觀念;生態電影;文化反思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與自然的沖突逐漸成為人類面臨的最為重大的問題之一。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人類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與日俱增,由此直接導致毀滅性的自然災害頻頻發生,諸多物種不斷滅絕。面對這些問題,人們提出了生態主義思想,要求人們敬畏自然、保護環境、珍愛物種的多元性……隨著人類對生存環境認識的不斷深入,生態主義思想也不斷得到深化,甚至在人文社科領域出現了生態美學、生態批評等學科方向,而生態文學、生態電影更是以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手段廣泛地傳播著生態主義思想。所謂生態電影,就其廣義而言,指一切含有生態觀念的影片,包括科教片、紀錄片、故事片等。生態電影在歐美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一種相對成熟的類型片,對現代大眾的思想產生著不可低估的影響,但中國的生態電影卻幾乎剛剛起步。本文將對中國當代生態電影的發展現狀進行概略性論述,并在此基礎上對其存在問題進行思考。
一
中國的生態電影發端于20世紀80年代,由于當時中國的現代化剛剛起步,還沒有切身面臨西方發達國家所遭遇的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嚴峻問題,因此,在80年代初出現的生態電影基本上都是介紹珍稀物種的科教片,如《草蛤》、《藍色的血液》等,以及與農業生產有關的影片,如《魚桑爭秋》、《防治沙漠化》等,這些影片還不完全具有自覺、自足的生態意識。自80年代中后期開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在西方思想觀念的影響下,影視界逐漸出現了一批真正意義上的生態電影,如故事片《大氣層消失》,紀錄片《沙與?!贰ⅰ哆h離的愿望》等。這些影片開始完全站在生態主義的立場上,關注人們的生存環境,并將這種關注融入引人入勝的敘事與生動的藝術形象中,尤其是馮小寧導演的《大氣層消失》,通過講述一個能聽懂動物語言的男孩與一只大白貓一起尋找污染源的故事,來反思、批判人類破壞生存環境的行為?!渡撑c?!?、《遠離的愿望》等紀錄片也采用了敘事、塑造人物形象等藝術手法。這種重視將生態思想與藝術形象相結合的趨向開啟了中國生態電影發展的新局面。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電影先后面臨著電視劇以及電視娛樂節目、網絡游戲等的強烈沖擊,這就迫使電影要不斷進行藝術創新,以曲折的敘事、富有震撼力的視覺效果來吸引觀眾,當然,生態電影也不例外。新世紀以來,中國生態電影中的科教片、紀錄片越來越少,而精彩的故事片卻越來越多。如2002年上映的《嘎達梅林》,就是把生態思想有機地融入英雄故事中,影片開頭是滿眼綠色、碧藍的天空、天真無邪的孩子,而片尾是一望無際的沙漠,這種鮮明對比,很容易給觀眾帶來觸目驚心的震動,讓觀眾在對比中直觀地感受到生態破壞所帶來的嚴重后果。此后,陸川導演的《可可西里》以近乎紀錄片的形式講述了保護藏羚羊的故事,戚健導演的《天狗》講述了一個戰斗英雄保護山林的故事,這兩部電影都直接地關注著當代生態問題,而且影片把這種關注與思考通過曲折的敘事與富有震撼力的視覺效果呈現出來,使得影片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在取得票房收益的同時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這兩部生態電影的成功對于中國當代生態電影的發展顯然有著值得深入思考的啟示。
二
綜觀中國生態電影的發展現狀,本文認為當代生態電影雖然在國內、國外屢屢獲獎,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也存在諸多缺點與不足。
首先是視野比較狹窄,關注的生態問題不夠深廣。當代生態電影關注的問題不外乎是沙漠化問題(如《沙與?!?、珍稀動物保護問題(如《可可西里》)、林木資源保護問題(如《天狗》)、環境污染的直接危害等(如《大氣層消失》、《毒吻》等),此外,諸如水資源保護問題、氣候變異問題,以及由于生態與環境惡化而帶來的疾病與自然災難等深層次的問題都沒有在銀幕上得到足夠的表現。相比較而言,歐美生態電影的關注面就比較寬廣,對于生態與環境惡化而帶來的溫室效應(如羅蘭·艾默里克導演的《后天》)、冰川融化(如卡洛斯·薩丹哈導演的《冰河世紀2》)、龍卷風(如簡·德·邦德導演的《龍卷風》)等自然災難,以及珍稀物種的生存狀態(如呂克·雅克特導演的《帝企鵝日記》)、生物變異(如羅蘭·艾默里克導演的《哥斯拉》)、新生疑難疾病與疫情(如羅蘭·艾默里克導演的《永不妥協》、理查德·皮爾斯導演的反映禽流感的《致命接觸》)等問題,無不在影片中得到表現。尤其是災難片,已經成為好萊塢影片中具有很大影響的一種類型片。
其次是表現手法比較單一,可觀賞性有待于提高。20世紀90年代之前,中國生態電影以科教片為主,過度突出思想性,相對缺乏吸引眼球的看點,新世紀以來,雖然諸如《可可西里》等故事片的可看性大大加強了,但是,像這樣優秀的影片并不多見。還沒有積累出豐富多彩的藝術經驗,形成自己的發展路徑與特色,相比較而言,歐美生態電影中的故事片則有效地吸納了一般劇情片與動作片中的藝術元素(如羅伯特·澤米基斯導演的《荒島余生》、羅伯特·李導演的《紐約熔城》等),并且重視影片的視覺震撼性(如《后天》),還往往啟用大牌明星(如朱莉婭,羅伯茨主演的《永不妥協》),形成了一整套生態電影的生產路數,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借鑒。
再次是思想深度不足。當代生態電影對生態問題的思考與認識往往停留在問題的表面。如反映動物保護、林木保護、環境污染等問題,未能將生態與環境問題提升到關系人類生存與未來這樣的高度來表現。本文認為,歐美生態電影中的災難片非常值得我們深入思考,這些影片有效地利用了電影的特色,通過把毀滅性的災難場面直觀地呈現在觀眾眼前,如《后天》中地球的瞬間冰封,使得觀眾在視覺震撼之后,不能不對眼前的場面進行反思,從而自然而然地把生態問題與人類的生存、未來這樣的終極性問題聯系在一起,總而言之,電影的思想性必須通過藝術形象表現出來,如何深入思考當代社會所面臨的生態問題,并且把思考的結果以恰當的藝術手段表現出來,這是當代生態電影工作者所面臨的一個難題。
三
針對當代生態電影的現狀與問題,本文認為,中國生態電影首先應該立足于電影的藝術性本位,把生態觀念有機地融入藝術形象中去。具體而言,一方面生態電影創作者應該立足于對當下生態問題的切身體驗,貼近現實生活,從各方面挖掘生態電影的素材,然后充分利用電影獨特的表現方式和手段將其展現出來。眾所周知,真正的藝術必須來自生活、關注生活,并能夠激發人們思考生活,
只有這樣的藝術才能廣泛地引起人們的興趣,才能成為真正的大眾的藝術,因此,從現實生活中尋找、發現創作素材,這是生態電影的立足之本,史蒂文,索德伯格導演的《永不妥協》是這方面獲得成功的范例。另一方面,當代生態電影還應該在劇情與藝術形象上多下功夫,因為觀眾之所以走進電影院不是為了去接受思想教育,而是為了娛樂與審美,因此,好的生態電影必須既具有現實性,又具有藝術性。
其次,當代生態電影還應該不斷提高對當下生態問題的思想認識。生態電影與一般商業電影不同,它在獲取資本利潤的同時,還自覺地追求社會效益,而社會效益能否達成關鍵就在于影片的思想性以及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上。本文認為,在這方面我們應該一方面學習、借鑒歐美災難片的成功經驗,另一方面應該把生態問題與人類文明聯系起來思考,深入反思與批判現代文明與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切中當代生態問題的要害,才能使中國生態電影在思想性上超越歐美生態電影,當代著名生態學家唐納德,沃斯特曾指出:“我們今天所面臨的全球性生態危機,起因不在生態系統本身,而在于我們的文化系統。要度過這一危機,必須盡可能清楚地理解我們的文化對自然的影響,”人類一切文明與文化都建立在與自然抗爭的基礎上,但是,抗爭在一定限度之內才是合理的,而現代文明與文化早已將抗爭演繹成征服與奴役,從而造成了環境污染、物種滅絕、氣候變異等生態問題,可以說,現代文明與文化系統本身是導致當代生態危機的根源。只有認識到這個根源,并且把這種思想認識轉化成生動具體的藝術形象,才能真正激發起觀眾反思現代文明的利弊,才能喚醒現代大眾的生態意識,從而促進現代文明與文化朝向有益于全體人類未來的方向發展。以生態電影來反思現代文明與文化,激發人們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這并非完全是理論設想,事實上,羅伯特·澤米基斯導演的《荒島余生》和法國導演雅克·貝漢的杰作《喜馬拉雅》已經在這方面積累了可資借鑒的成功經驗。
總而言之,在現代社會中,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危機,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應該自覺地肩負起生態責任。當下生態危機是由人類一手造成的,人類必須對此承擔責任。緩解、消除生態危機,恢復、重建生態平衡,確保這個星球上所有物種持續、安全、健康地生存,這是人類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關注人類生態環境、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應該成為更多影視工作者的創作自覺,我們也期待著出現更多優秀的生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