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達莎
[摘要]紀錄片作為電視藝術學的一個重要領域,一直為人們所關注。隨著技術和藝術的不斷發展變革,紀錄片的種類日益繁多,內容也越來越多樣化。本論文所涉及的是一部著名的人類學紀錄片《哭泣的駱駝》。它講述了蒙古國戈壁荒漠上一段關于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感人故事,通過對影片制作特點,內容分析,來發掘其中對感情的書寫,以及對自然,對生命的膜拜。
[關鍵詞]人類學紀錄片;生命;情感;自然
《哭泣的駱駝》講述了蒙古國戈壁荒漠上一段關于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感人故事。駱駝產仔的季節到了,烏干納一家也迎來了新一批小駱駝。其他小駱駝的到來都波瀾不驚,只有一位可憐的駱駝媽媽難產了。經過兩天艱難地掙扎,這最后一只小駱駝終于降生了,這是只溫順可愛的小白駝,可它那剛經歷生產痛苦的媽媽卻對它不屑一顧,棄之不理,無奈,烏干納一家決定從鎮上請一位著名的樂師,來為這母子倆做一場霍斯儀式,優美的樂聲中,焦躁的母駱駝漸漸平靜,心中的母愛隨著這流淌的音樂迸發出來,終于,泣淚漣漣的母駱駝俯下身親吻著自己的孩子,在古老的音樂儀式下,小駱駝也終于重拾母愛。
看這部片子始終很糾結,因為實在有些搞不清楚它到底是劇情片還是紀錄片。這部作品是由德國慕尼黑電影學院的兩名學生拍攝的,其中一名就是地道的蒙古人。據說作者本人也沒把這部片子當作紀錄片,可是它卻以紀錄片的名義在世界獲得大獎無數,例如2004年德國國際電影節最佳本國紀錄片獎,邁阿密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歐洲電影學院最佳紀錄片提名,2003年巴伐利亞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等。所以我想我們可以把它看做是一部隱藏在劇情片背后的優秀的人類學紀錄片,因為它表現了蒙古戈壁荒漠中真實的生命狀態和人性的真善美。
風吹過沙丘,天高,云淡,地荒。通過影片中無數個空鏡頭我們可以看到蒙古戈壁荒漠上這樣的自然風貌和生命狀態。也許,這里曾經水草肥美,溪流潺潺,但那些都已經隨著漫天黃沙塵封于歷史中了,時過境遷,如今,這里荒涼的令人不敢駐足。但是,那個古老的游牧民族依舊駐扎在這里,他們世世代代在這里生息繁衍,他們熱愛這片荒漠,固守著祖先留下來的生活習慣和古老傳統,他們心滿意足的生活在這里,羊奶、酥餅、駝群、《勸奶歌》、祭天儀式,多少年來不曾改變。他們敬畏這里的天地,尊崇這里的生靈,正如拍攝者所說:“我們不希望征服自然,而是要與自然和諧地共存,并始終追求索取和給予的平衡”。他們的生命堅韌而多情,也許是神的撫慰,也許是信念的力量。影片具有明顯的故事性,建構起整個故事框架的就是烏干納一家九口人的日常生活。這些日常行為的展示也正是讓整個片子看起來最像紀錄片的部分:強調展現真實生活的片段,直接表現被攝人、物的真相,全片沒有權威性的、主導性的聲音,沒有解釋性的字幕,更沒有任何形式的記者采訪;多使用長鏡頭,像是借給觀眾一雙眼睛,來窺視這家人的自然生活情態;聲音運用簡單而直接,作者的主觀視角被削弱了,最真實的生活流程被呈遞在觀眾面前,讓我們自己去體會,去思考。
動物的生命,在這部片子里與人、與自然形成一種共生共存的關系,尤其是與人類之間那種相互依賴,猶如一家的生存狀態更是展露無遺。羊,駱駝,這些不僅是烏干納一家生活的來源,更是他們生命的伙伴,片子里,展現動物的生存環境時多用了小全鏡頭,把駱駝、羊群等置于藍天、黃沙之中,表現了動物與自然環境的共生共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展現動物與人相處的鏡頭多是中近景,甚至是特寫。例如烏干納與小羊羔親昵玩耍的鏡頭。烏干納媽媽安撫焦躁的母駱駝“你為什么不喜歡自己的孩子呢”,以及給小白駝喂奶的鏡頭等,使人與動物之間那種和諧共處的情誼自然的流淌出來。值得注意的是一系列的特寫鏡頭,如第一只小駱駝吃奶的鏡頭以及它沒有心機地忽閃著機靈的雙眼,好奇地望向這個陌生的世界的鏡頭,小白駝孤單的望著遠處的媽媽的鏡頭等。和一些對比性的蒙太奇組接鏡頭,如孤單的小白駝的鏡頭對比小羊羔守著媽媽吃奶的鏡頭,表現小白駝和媽媽疏離的鏡頭對比其他駱駝母子溫馨親昵的鏡頭等,這些都表現出作者的一種主觀評介和態度,正是這些特殊的關系鏡頭引導我們去思考,去反省。這也是人類學紀錄片的獨特之處,
在本片中,自然界不只是簡單的作為表現人、動物的背景出現,而是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含義以及飽含作者的一種對戈壁荒原特有的情懷。片中展示這些自然環境的鏡頭多用了境生像外的空鏡頭和引導人去觀察和體味的長鏡頭,抒情色彩濃重。風暴,沙丘,龍卷風,枯木……這些類似于圖畫的、造型性很強的鏡頭給人的感受是,既有對荒漠的恐懼,又能體會到世代生活在這里的子民對這一方水土的眷戀。當然,我想,也許還能引起許多觀眾對遠古時代的草長鶯飛,水繞山丘的想象和念戀。作者把這些相對真實的戈壁景象鋪開陳列在我們眼前,是人類主宰著自然,還是自然一直把我們擎在手掌心?通過這些意味深長的空鏡頭和長鏡頭的展示,我想,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吧,但肯定都關乎生命的意義,關乎生存的價值!
影片中展示了蒙古戈壁荒漠上人們的兩次祭祀活動。一次是祭天儀式。一次是為小白駝母子舉行的霍斯儀式。另外還有一些其他細節均表現了蒙古民族那種對神靈的態度,比如給初生的小駱駝戴繩套的時候,奶奶把羊奶淋到小駱駝頭上,以祝愿它長的健康壯碩。這些展示讓我們很輕易地捕捉到蒙古游牧民族那種尊崇天神,并信守天、人、自然和生靈共生共息的感情“承諾”,也許正是信仰的文化力量才讓蒙古人民與生態環境合二為一。
《哭泣的駱駝》為我們紀錄了一個自然、真實又溫馨唯美的故事,全片結構清晰,敘述生動,普遍運用的長鏡頭。原生態的現場聲等都讓我們堅信它的真實性,也是它獲得紀錄片大獎的基礎;境生像外的空鏡頭,細節的敏銳捕捉,造型性很強的藝術化構圖,引導人們進行哲理性思考和體悟,這些特點則是使其獲得大獎的精華所在吧!故事是本片的核,真實紀錄的畫面是講述這個故事的手段。影片在和諧中也展現出了一些沖突,主要體現在原始文明和現代科技文明的對立。收音機,電視機闖入了牧民們的原始生活。也許戈壁上的生活再和諧也難以抵制科技的侵入,有些平衡勢必將被打破,老人認為電視機是無用的,而孩子卻對這些新鮮有趣的事物充滿好奇和渴望,老人代表古老的文明,孩子代表現代文明,這種對立將會有個什么樣的結局呢?作者沒有說,只是在影片最后給了這樣兩組畫面:一個是大全景:天、人、駝群,畫面溫柔卻有些清冷,另一個是狹小的蒙古包里烏干納興奮的擺弄電視機,畫面熱鬧卻嘈雜。作者什么都沒說,卻又像是什么都說了,其實,也許根本就沒有一個確定的結局,無論是人的生命還是自然界的生命都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性,但也許正是這些不確定性造就了生命的魅力,引發人們無限的遐想和無盡的探究。最后我想說的是,這部充滿悲天憫人大情懷的作品代表了人類學紀錄片的理想和信念,它將永載紀錄片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