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濱
[摘要]謝晉導演的電影具有現實主義藝術風格,其現實主義藝術思想在作品中不僅體現為對現實,對人性的批判,還表現為一種強烈的責任意識,這種責任意識使他著重宣揚民族精神,呼喚人性中的真善美,這種批判精神和責任意識永遠值得后人發揚。
[關鍵詞]謝晉;批判精神;責任意識
影響了中國幾代人的謝晉導演離去了。但他留下的作品卻是中國電影事業一筆寶貴的遺產。著名作家余秋雨在《足跡為中這樣評價謝晉:“回想一下,在這風風雨雨的半個世紀中,在中國人的文化生活中如果沒有謝晉,如果沒有他導演的那一大批電影可看,那將會是一種怎樣的失落?……他早已成為了當代中國人集體審美歷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重看謝晉電影,一是緬懷大師,二是對謝晉導演的電影再思索也有助于未來的電影藝術創作。
謝導電影生涯可分成五個階段:1947年——1956年,1957年——1964年,1964年——1978年,1980年——1987年,1988年——2008年。1947年到l 956年是他的學徒時期,是藝術經驗的積累時期,這一時期他拍攝了《幾番風雨》(1948年),《望穿秋水》(1949年),《控訴》(1950年),《雞毛信》(副導演,1951年),《一場風波》(1954年),《水鄉的春天》(1955年),《春節大聯歡》(1956年)。通過這些電影的拍攝,觀眾逐漸開始了解謝晉導演,1957年到1964年是他藝術創作的一個高峰時代,這一時期,他拍攝了《女籃五號》、《紅色娘子軍》、《舞臺姐妹》等一系列優秀作品。這三部電影都不約而同地通過新舊社會的對比表現了新舊社會中國女性生活的天壤之別。1964年到1978年是“文革”期間,這段時間謝晉導演中斷創作七、八年,只拍攝了《海港》(1974年與謝添合導)、《春苗》(1975年)、《青春》(1977年)三部電影,這是謝晉導演藝術生涯的一個黑暗時期。即便如此,這三部電影在當時也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1980年到1987年是謝導的另一個輝煌時期。謝晉透過鏡頭對中國10年動亂進行了深刻反思。拍攝了《牧馬人》、《天云山傳奇》、《高山下的花環》和《芙蓉鎮》等一系列優秀作品,貼近時代與政治,貼近生活,反映上個世紀70年代來的反右擴大和“文化革命”的十年內亂對人性的影響,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的不正之風。1988年到2008年是他繼續的一個創作時期。謝晉導演拍攝了《最后的貴族》、《清涼寺的鐘聲》、《鴉片戰爭》、《女人谷》等作品、這一時期謝導做了許多新的嘗試,作品雖然一改以往對政治的關注,但卻反映了他對人生、對人性、對歷史的思考。“謝晉以他的執著與細膩,以他的真摯與匠心,捕捉了人性更加細微的脈動和搏跳,表現了人道更加廣博的胸懷和衍愛。”
謝晉是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和豐碑。在謝導50年的拍攝生涯中,謝晉導演的電影繼承了中國電影現實主義傳統的影響,并受到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影響,始終如一地將自己的目光對準生活,對準現實。謝晉在談到自己的藝術理想時說:“電影說到底是一個大眾化的娛樂品,而且要跟時代能夠結合。”對現實題材的關注不可避免地給謝晉電影打上了現實主義的烙印,這也正是謝導電影生命力的源泉。謝晉導演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他用自己的獨特拍攝視角關注現實,無論是女性題材、戰爭題材體育題材,還是關愛題材。無不反映了他對中國現實的關注。他自己說:“藝術家的心靈伸向社會重大矛盾和人生機遇,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現代的憂患意識,對人類的前途、祖國的前途、祖國的命運和群眾的命運作出準確的、非常動人的判斷的作品,一定會引起全國乃至全世界觀眾的歡迎。”正是這樣的觀念,“使謝晉從中國儒家文化傳統、中國通俗文藝傳統與中國倫理情節劇電影傳統和好萊塢通俗情節劇傳統中,獲得了主流電影的定位”。
謝晉電影表現出批判精神。其批判意識表現為對現實的參與,對靈魂的自省,對社會的多重剖析,批判視角并不是單一的,呈現出多元的特點,從開始的《女籃五號》、《紅色娘子軍》、《舞臺姐妹》等作品對舊社會的批判,到后來《牧馬人》、《天云山傳奇》、《芙蓉鎮》等作品對“文化革命”的反思以及對極“左”思潮的抨擊;還有《高山下的花環》中對社會弊端、人性弱點的冷靜剖析;尤其是《芙蓉鎮》將道德批判與歷史批判融為一體,傳達出深廣的社會內涵,揭示了極“左”路線給人民造成的災難;《鴉片戰爭》從歷史的角度進行反思,直面民族悲劇和歷史不幸,即使在“文革”時期拍攝的《春苗》也正面的、相當深刻的揭露了我們社會的某些黑暗面,特別是敢于揭露某些領導干部的嚴重官僚主義作風,這一切無不反映了謝晉在創作過程中的批判精神。謝晉鍥而不舍地以自己的藝術創作,執著關注干預社會生活,憂思民族前途命運,謝晉在談及自己的創作時說,“面對人民的不幸,面對人性的蒙羞,我不準備也不愿意掉轉頭去視而不見,更不對昨天的邪惡,丑陋采取寬容態度,而是將強烈的愛憎感情傾注在作品中。”正是這種批判精神記錄了一代知識分子的良知與覺悟。
批判并不是藝術家唯一的責任,展現美更是一個有責任的藝術家的應該所為,謝晉電影被人們看做主流電影,雖然他的攝像機也聚焦那些社會的黑暗面,但謝晉的電影更會帶著我們從生活中去發現溫暖。在他的電影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對事實真相的忠實反映和對社會弊端、人性弱點的冷靜剖析,更可以感受到他對人性中美的一面的不懈追求。他的電影就像一雙睿智的眼睛帶領人們去發現生活中感人的事兒,發現普通人身上的美,去喚醒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謝晉說“我拍影片更多地追求美育作用、警世作用,希望對祖國、對人類貢獻美!”這就是謝晉作為一個藝術家而具有的責任意識。這種責任意識體現在他對陷入逆境的弱者的關愛和不幸人生的同情以及負責任的深刻思考。《老人與狗》、《啟明星》、《青春》這三部電影都將鏡頭對準了社會的弱勢群體孤老、弱智和殘疾人。他的責任意識也使他的電影特別注重渲染崇高的民族傳統,《牧馬人》中李秀芝這個農村姑娘的善良人性,《天云山傳奇》中馮晴嵐忘我奉獻,《高山下的花環》中為國家犧牲了自己生命卻還留下一張賬單的戰士,梁三喜和玉秀間的淳樸忠貞的愛情,媳婦孝順婆婆的美德……正是在這種對美德的頌揚中讓人感覺到溫暖和做人的幸福,使人發現了美、體會到真、感受到善。回顧自己的電影作品,謝晉曾經充滿深情地說:“我每導演一部影片,都是我一次生命的燃燒。任何國家、任何時代都要呼喚自己的英雄,都要為自己的民族塑造形象。如果20世紀中國電影還沒有美好的形象留下來,并且被全世界都能接受的話,那我們這一代電影人就沒有盡到責任。”謝晉正是這樣一個有責任的藝術家,他在漫長的50年藝術探索道路上,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執著呼喚可貴的人性,呼喚被遺忘的高尚和正義,正如謝導生前所說,他追求的是較大的思想深度,歷史內容的生動性和莎士比亞的情節的豐富性相結合的一種電影,正是因為他作品中這些美好形象以及以情動人的故事使他的作品具有無窮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使他的作品在新中國的電影百花園中獨放異彩,引人矚目。
“在創作態度上,謝晉無疑是一個現實主義者。在繼承傳統和超越傳統、在承認現實和改造現實、在過去和未來之間,謝晉電影找到了一個最佳的平衡點。”“凡是現實性,都有局限性。”謝晉的電影也必然有其局限性,這是歷史的局限所形成的,但謝晉在藝術創作中面對現實時所表現的批判精神和社會責任意識,永遠也不過時,永遠值得我們繼承與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