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造杰
[摘要]電視連續劇《梁山伯與祝英臺》,講的是我國東晉末年的一個傳奇愛情故事,它熱情歌頌了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忠貞不渝的愛情,同時也有力揭示了我國古代士族制度下黑暗的社會現實,堪稱一曲古典愛情的挽歌,該劇主題思想深刻,歌頌與批判并存,人物形象生動傳神,兩類性格對比鮮明,達到了人性的高度真實和性格的鮮明對比,是一部難得的優秀作品。
[關鍵詞]《梁山伯與祝英臺》;土族制度;愛情挽歌
由貴州衛視7月首播的41集大型電視連續劇《梁山伯與祝英臺》(2007年版),由何潤東和董潔主演,講的是一個在1600多年以前的東晉末年的傳奇愛情故事,它很早就在民間廣為流傳,并且在國內外有著深遠影響。劇作熱情地歌頌了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忠貞不渝的愛情,同時也有力地揭示了我國古代士族制度下種種黑暗的社會現實,觀看之后令人拍案叫絕,并為梁祝的這種忠貞不渝的愛情而感動,堪稱一曲古典愛情的挽歌。
一、主題思想深刻,歌頌與批判并存
故事發生在我國特定的東晉時期。那是一個專制而動亂的時代,社會盛行門閥制度,它是中央集權制減弱和歷史動蕩的產物,不僅標志著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區別,而且標志著統治階級中部分家族與其他家族的區別,即“封建社會中等級制度在家族中的深刻表現及其制度化”。在當時則表現在由士族階級把持權貴、標榜門第,使得社會等級森嚴,士族與平民保持著嚴格的限制,他們不能聯姻、同乘共座,甚至服飾也有嚴格的區別,不能互相往來。各種傳統觀念束縛著人們的思想。使得愛情自由難以存在,兩者之間發生著嚴重的沖突和對立。
在這種背景之下,電視劇主要以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悲劇為主線,以他們到杭州的尼山書院求學為主要場所,真實生動地表現了他們從相識、相知,到情投意合,再到分離相思,最后相殉化蝶的過程。全劇演繹了一段生動曲折、溫馨浪漫而又凄艷絕美的傳奇愛情故事,其可歌可泣,令人感動,值得我們去同情和贊賞。可謂愛情史上的千古絕唱。在與種種惡勢力作斗爭的過程中,我們既為梁山伯與祝英臺為爭取愛情自由所做的努力奮斗而感動流淚,同時也看到了士族制度的罪惡本質并為之而深惡痛絕,收到了歌頌與批判主題思想并存的效果。
士族制度給當時的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危害,由于士族階層和官僚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導致了平民百姓的貧困和落后。加上遇到戰亂和自然災害,他們被迫逃離家園并淪為難民四處流浪。秦京生為了改變平民身份到尼山書院求學,將自己的妻子玉無暇賣到青樓里賣身以獲得上學費用,結果斷送了自己的愛情,在學校里他還甘心忍受士族子弟的種種欺負和侮辱。杭州太守馬大人為了娶玉無暇為妾。直接把她從青樓里贖去。他為玉無暇建一所別墅而強征土地,強迫平民從原住地離開,使得谷心蓮一家流離失所、家破人亡,而這又牽連到又一個貧民蘇安的愛情和幸福。蘇安遭受到士族制度的各種壓迫之后,心靈受到了嚴重的創傷和扭曲,最后為了達到報復的目的,在馬文才的利用之下,他竟然當了土匪,干起了許多傷天害理的事情。士族制度盛行下的社會,普通老百姓不僅忍受著物質上的極度的貧困,而且在思想上變得十分的愚昧和落后,這才是最大的危害。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電視劇對士族制度的腐朽本質和罪惡現實的揭示是深刻而有力的。
二、人物形象生動傳神,兩類性格對比鮮明
電視劇不僅主題鮮明、思想深刻,而且劇中的人物非常生動形象,成功地塑造了梁山伯、祝英臺、馬文才等人,加上演員的技藝也很真實高超,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梁山伯出生于平民家庭,他性格耿直、堅持正義、憨厚篤誠,一心想繼承父志,去幫助弱者,救濟蒼生并改革社會。祝英臺是上虞富裕的士族小姐,她敢于沖破士族制度的傳統觀念,愛上出身貧寒的梁山伯,勇敢地去爭取自己的愛情自由,而拒絕豪門子弟馬文才的多次挑釁和逼婚。在尼山書院的三年中,梁山伯和祝英臺白天同桌上課,晚上同床睡覺。相互照顧,情深義厚。他們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最后梁山伯當上了縣令,而祝英臺則學成順利回家。
圍繞著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自由,人們在贊成和反對他們的結合中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性格和個性,所以他們互相沖突爭斗,構成了矛盾的主要內容。由于士族制度的觀念深入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它滲透到官場,家庭、學校等場所當中,其消極影響無所不至。但同時也有一些主持正義和具有良知的進步人士,于是在每個場合下,這兩派人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和較量,而這又增加了故事的生動性和戲劇性。
在尼山書院,陳夫子、王大人極力維護它的等級制和保守觀念,同時也暴露出他們虛偽和丑陋的一面,而以山長、師母、謝道韞、陶淵明為代表的則是主持公平正義的師長,他們追求進步平等,以品德才能來衡量人,深受學子們的喜愛。在學生們當中,以梁山伯、祝英臺等人物為代表著進步的力量,而以馬文才、王藍田等眾多人物則代表著紈绔子弟、仗勢欺人的力量。在上虞的祝家莊中,以祝夫人、大嫂為代表的人物,極力維護士族制度的規矩和觀念,反對祝英臺的離家出走和婚姻自由,而以祝員外和八哥為代表的人物則理解和同情祝英臺的選擇。圍繞著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學習和愛情生活,兩種不同的思想觀念始終充滿著挫折而復雜的斗爭,推動著故事的發展,并也有力地刻畫出人物不同的性格和特征。而祝英臺最終的屈服和讓步則表現出士族制度力量的空前強大,同時也給故事增加了巨大的悲劇色彩。
總之,電視劇《梁山伯與祝英臺》以我國古代的一個民間故事為基礎,以歷史真實和藝術虛構相結合的手法,有力地歌頌了梁山伯與祝英臺忠貞不渝的愛情,讓人受到前所未有的感染和陶冶,獲得了精神境界的提高。劇作還真實地反映了東晉時期的士族制度的種種罪惡和弊端,深化了主題思想和批判的力度,同時在人物塑造和演技方面,也達到了人性的高度真實和性格的鮮明對比,是一部難得的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