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昌秀
[摘要]本文對趙派中篇墜子《雙槍老太婆劫刑車》進行創作思想、創作手法、文體結構、敘事特點、口語評說與敘唱風格的分析,論證了其突出的曲藝文學特性,敘事中的曲藝文學趣味美,評說與敘唱中色彩斑斕的語言音調及藝術處理。突出塑造了雙槍老太婆帶有傳奇色彩,具有革命英雄氣度的“儒將”風范,展現出一幅幅明快諧趣、生動熱辣、氣勢恢宏的戰斗畫卷。
[關鍵詞]曲藝文學;人物模式;三迭模式;審美趣味
《雙槍老太婆劫刑車》是趙錚1962年根據小說《紅巖》中的情節,改編的一部墜子中篇。趙錚選擇了“雙槍老太婆劫刑車”這一段極富傳奇色彩的故事情節,從曲藝文學的角度對整個故事情節進行再創作。趙錚在創作手法方面,注重把握“平與奇”、“隱與顯”的對比,注重曲藝文學語言的審美趣味,以及評說、敘唱的口語藝術特點,以說白中多種曲藝表現手法,多種語言音調、多種曲藝技法的巧妙運用,突出塑造了雙槍老太婆帶有傳奇色彩,具有革命英雄氣度的“儒將”風范,展現出一幅幅明快諧趣、生動熱辣、氣勢恢宏的戰斗畫卷。
一、突出的曲藝文學程式與人物模式
趙派中篇墜子《雙槍老太婆劫刑車》的演出行時長達40分鐘,在如此長的時間內,如何抓住欣賞者,引領他們,感動他們。需要有一定技藝的。趙錚在創作這部中篇墜子中,運用了傳統曲藝文本的“三迭模式”、人物塑造的階梯模式、使得整個故事緊湊激躍,妙趣橫生。
1突出曲藝文學結構程式。
“曲藝文學話語繁多,不易掌握,在編講和傳承中不能不加以程式化,在人物塑造、結構設置和語言運用方面形成了許多套路,經過歷代藝人的競爭與選擇,一些套路連成系統,成為相對穩定的文學模式。”書篇中劫刑車的主線始終圍繞著書膽人物雙槍老太婆進行,雙槍老太婆、游擊隊三次與敵軍的遭遇中,每一次的交鋒均有出神入化的描繪,形成了三番迭進的程式。即:曲藝中篇話本正活部分的“三迭模式”。“三迭模式”是中篇話本中故事“結構采用三番迭進的形式,最終揭露事物的本質或達到某種結局。視為三迭模式。……原則上中篇與短篇也可以采用三迭模式。許多著名書目中存在若干這種三迭結構的故事,傳統書目如《三顧茅廬》、《三打祝家莊》”。作者在“三迭模式”中以多種筆法,多種書面與非書面的語言構件,扣人心弦的演繹著富有時代審美趣味的傳奇故事。以本人的分析作品可分為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整部墜子書的鋪敘。
第二部分:雙槍老太婆等在橋頭與敵人四個崗哨的遭遇;
第三部分:雙槍老太婆等與敵警察局長在橋頭茶館內的交鋒;
第四部分;雙槍老太婆等與敵匪在橋頭的激戰,最終擊斃魏吉伯、叛徒甫志高。
2突出曲藝文學塑造人物的階梯模式。
河南藝諺說:書無根不生,書無領不起,書無膽不立,書無筋不俏。蔣敬生在《傳奇大書藝術》中對“四梁八柱”具體闡述,他說:“總的說,四梁是指一部書的書根、書領、書膽、書筋。八柱是支撐著四根書梁的配角,起著保梁作用。……書膽就是一部書的主角,他(她)的命運變化構成了全書的故事情節,或主要情節;書筋是一部書中必須具有的異趣橫生、寓莊于諧的人物,以奇取勝,以趣逗人……解危排紛,別有訣竅。”在這部中篇墜子中,作者采用了曲藝文學的人物塑造模式。
(1)書膽人物:雙槍老太婆的舉手投足,她在書篇中的統領地位使她成為“書膽人物”。
(2)書柱人物:華衛、金戈是書中的書柱。
(3)書賊人物:警察局局長、魏吉伯、叛徒甫志高是書篇中的書賊。
(4)書筋人物:茶館老板娘。
以上四類人物模式形成了穩定的金字塔形人物階梯,層次清晰地突出著書膽——雙槍老太婆,無論是第一部分鋪敘中對她的外形描述,神奇威名的民間傳聞,墜子唱腔的人物內心刻畫,還是“三迭模式”中每次與敵人的交鋒,她的統領地位始終貫穿整個書篇,也緊扣書題。給欣賞者以清晰的故事人物階梯感、層次感。
二、創作筆法中突出的曲藝文學趣味美
書篇中突出的曲藝文學趣味美,體現于作者對文本內容“平與奇”、“隱與顯”的對比把握。“中國的曲藝文學經過一千多年的流變,積累下豐富的創作經驗,形成了獨特的審美趣味。……經驗的積累與趣味的形成,致使業界內和社會上出現了一些對曲藝文學比較穩定的看法,凝結為一系列的審美觀念,這些審美觀念,一般通過藝訣、藝諺的形式保存和傳流下來”。
(一)以平托奇,突出寫“奇”。
中篇墜子《雙槍老太婆劫刑車》題目本身,就具有強烈的神奇色彩。老太婆的身份之“奇”,身手之“奇”。智謀膽略過人之“奇”,均是構成書篇中神奇色彩的要素。民間文藝理論家烏丙安提出了“故事素”的概念,他說;“什么叫故事素?就是整個故事,不管是短篇的,中篇的,還是長篇的,離開了它就根本不能成立。”他把故事素歸納為“超常表現的人、特殊用途的物、非常行為的事、不同凡響的意、不流世俗的境。”作者在書篇中以三個角度敘述故事之奇。
1超凡之奇:雙手打槍為一奇,百米開外,百發百中為二奇,六旬開外的老太太能為槍械之事為三奇,老太太身為我軍華鎣山游擊隊的縱隊司令員,帶兵劫刑車更是奇中之奇。
2平中見奇:雙槍老太婆三番與敵軍遭遇的平靜、沉穩、泰然,可謂平中蘊奇。
3巧中藏奇:喬裝貴婦的雙槍老太婆。慢搖鵝翎賞畫、品茶、吟詩的雙槍老太婆,五十個彪形大漢,轉瞬變成華鎣山游擊隊員;敵警察局局長被飛起的茶壺砸個倒栽蔥,彰顯的是巧中藏奇。
如果說書篇中作者突出了“奇”,那么其次,就是隱與顯。
2以隱彰顯,諧趣巧妙。
隱與顯的統一,是曲藝文學中非常重要的審美觀念。“隱的對象可以說是‘用捉迷藏的游戲態度,把一件事物先隱藏,只露出一些線索來,讓人可以猜中所隱藏的是什么。狹義的隱語就是后世的謎語”。“……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敘述故事的曲藝都離不開破謎、解密的語言游戲”。構成曲藝主體的是說書藝術(評書、鼓書、彈詞之類)‘聽書聽扣兒,使扣子無疑是說書最重要的藝術手段。”在中篇曲藝文學中,扣子的使用很多,扣子具有“謎”的含義。中篇墜子《雙槍》中扣子的應用可謂異彩紛呈。
在第一部分就有:開場“扣子”,擬聲“扣子”,開臉“扣子”,碎“扣子,這些扣子的巧妙運用,使故事具有細致、潤澤的神秘感。如:擬聲“扣子”,擬聲“扣子”在此鋪陳著書情,提出了一個懸念,而開臉“扣子”,設好了“謎面”,再次提出懸念。書篇中還貫穿了許多碎“扣子”、“枝頭”,這些都是扣子以下的最小單位,實際上它們本身就是小扣子的存在方式。“扣”字在古漢語中釋為“紐”,當今河南方言還在使用“扣”字。
請君入扣,是為“謎目”,道破玄機,解開扣子,是為“謎底”,從設“扣子”到解“扣子”的故事過程,給欣賞
者以由隱匿到豁然的心路歷程,讓欣賞者在一種探秘、尋奇的心理過程中,最終釋然、暢懷、明了。
三、說話的藝術
“曲藝是一種言語藝術。即說話藝術……曲藝中的口頭言語不是人際交往中的自然言語而是經過藝術處理的藝術言語。這種藝術處理,包括對口語的語音、語義、語調、節奏,韻律等的藝術處理,這樣一來,自然口語就變成了藝術口語。因此。也可以說曲藝是一門使用藝術口語的口語藝術。”書篇中藝術口語的運用,是整個書篇的基本藝術表現手段。其中,文本結構中語言構件運用得生動準確,技藝性評說、敘唱大氣恢弘、張弛有度、諧趣橫生、真是令人心馳神往。
這部中篇墜子的講述與演示是在一位演員身上體現的,在語言語調中,說書人的語調占主導地位,其語言具有生動的描繪性和強烈的動作性,是中篇墜子的‘底色性語言音調,其他的語言音調或密集交織,或竊竊私語,或高聲斷喝,或悠然吟誦;或一語點睛,以不同的語調、聲調、口氣、方言來區別和表現各個角色,而不用特意表明是某某所言,僅憑著語氣、聲音、語調的顯示、對比,就令觀眾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將一個個性格迥異、色彩鮮明的人物展現在舞臺上。層次清晰地用口語語調編織著故事。
四、唱腔的藝術
1開場音樂。
這是一段引場音樂,是在傳統墜子前奏[大過門]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音樂中快板性的節奏、速度,激越的音調昭示著不同凡響的故事。按墜子常規程式來講,音樂之后緊跟的是敘唱,作者一反常規,在此設計了開場敘說,使人耳目一新,憑添了視聽趣味。
2第一段唱腔。
作者在唱腔中注重人物性格、身份、情感的全息把握,在板式、音調、行腔、歸韻、插白以及唱腔速度的變化上,突出了沉穩、莊嚴、悲憤、剛毅、堅定的音調。全段以上下樂句的落音“為主調音,中段的[大寒韻]悲愴而深斂,作者在此設計用鼻音“嗯”出沉痛的旋律,既表現出老太婆的悲憤又不失她的將帥氣度。段末唱腔轉入緊垛板,腔句勢如破竹,神威逼人,末句戛然而止,豹尾閃收。
3第二段唱腔。
是一個趣味性的、調節氣氛的“過溝”性唱段。作者運用傳統墜子《小黑驢》的音調,以民間曲調中常用的垛句連綴形式,特別是‘兒話音的嵌入,為茶館老板娘的“開臉”敘唱平添了俏麗、精干的意蘊。一句四川方言的插白,把表演角色切換到茶館老板娘。緊接著在喬派腔彎的三次變化腔句中,各樣時令鮮果、當地特色甜茶點、各種香茗在茶館老板娘的俏口花舌中娓娓道來。一串朗聲哈笑“哈……來杯沱茶,沱茶吧!”爽快的應聲“要得!”緊隨一長串活潑的花腔,結束此段。起到了釋緩緊張情緒,調節欣賞心理壓力的作用。
4第三、四段唱腔。
第三段唱腔是一段四十八小節,銜前接后的快板小插段。唱段充滿了明快的調色彩,剛毅而富有感召力,顯示出雙槍老太婆的運籌帷幄和必勝信念。第四段唱腔是整個書篇的結束段,由快板轉垛板,唱腔中的速度變化復雜,由!=1445;!=1205;!=88;!=120三次變化。形成了該唱段疾風驟雨般節奏的內在動力。全段由八個上下腔句構成,前七個腔句以宮、調性色彩為主,段中的擬聲、口白極富感召力,突出展現了雙槍老太婆及華鎣山游擊隊勇士們在戰場上的英姿。在唱段的結尾處,口白一語點睛,駁口落音在“商”音上結束了整個書篇,給人以欲罷不能之感。
《雙槍》是趙錚先生在風華正茂的青壯年時期,創作和演唱的許多膾炙人口的精彩唱段之一,她以自己杰出的創作才能,深厚的表演功力,為英勇不屈的革命志士們,豎起了一座供后人憑吊的藝術豐碑。1962年她演唱了《雙槍》,取得很大成功,成為久演不衰的代表曲目。在本年度舉行的河南省曲藝會演中,被選為優秀作品。1983年趙錚帶領她的曲藝班。應邀參加湖北第二屆百花書會作實驗演出,演出曲目有《雙槍老太婆劫刑車》、《晴雯撕扇》《打漁殺家》等引起轟動。湖北藝術界名人王冼等撰稿評價:“不粗不俗,其細膩雅致不次子評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