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苞
當代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蕭萐父教授于2008年9月17日在武漢逝世,享年84歲。《長江日報》社評稱“蕭萐父先生是一個特殊的哲學史家……是在人類進步和社會革新的尺度上發現中國思想史失蹤的部分……他以堅定的啟蒙立場,探尋中國現代的內在思想根芽,開掘一個古老文明擁抱世界價值的源頭活水。武漢為先生所居之地,先生之貢獻亦是武漢為思想界之貢獻,武漢應為擁有這樣的思想家而自豪。”《楚天都市報》認為“蕭萐父先生開珞珈山中國哲學一派……他既是一位正直不阿、儒道釋兼容的哲人,又是一位敢恨敢愛富于激情的詩人。”
蕭萐父祖籍四川井研,生長于成都,幼年深得家庭教育的熏陶。其父蕭中侖是著名的文學家、道學家、書法家、詩人,四川大學教授,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其母楊勵昭是著名的蜀中才女,嫻于書畫詩詞。蕭萐父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一直到12歲。他在讀了兩年小學后,考入成都縣中,有幸得到熟諳中國優良傳統的羅孟禎等諸良師的教誨,文史知識及為人之道更趨成熟。
1943年,蕭萐父考取了內遷樂山的武漢大學哲學系,在校期間除學習有關專業的中外經典著作外,仍然沒有放松對中外文學名作的精讀;同時積極投身學運,曾擔任武大學生自治組織的宣傳部長,撰寫了多篇反對國民黨腐敗專制的詩文。抗戰勝利后蕭萐父隨校遷返珞珈山,不但對中國古典文史哲學有了較深造詣,而且英文功底也很扎實,所寫論文《康德之道德形上學》的參考文獻全是英文原著。1947年7月,他為避國民黨特務的追捕,潛離漢皋回到成都,暫時在華陽中學任國文教員。1949年,他在成都中共地下組織領導下,團結要求進步的學生組織“讀書會”,傳播時代新風及進步讀物。這一時期,蕭萐父亦受著名歷史學家蒙文通之邀,為“尊經國學專科學校”講授歐洲哲學史,并主編《西方日報》的副刊《稷下》,發表了許多文筆犀利的學術政論文章,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的四川思想界發揮了良好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之初,蕭萐父參加接管華陽中學并任副校長,稍后又受黨組織派遣參與接管華西大學,為華大軍管會成員,后任該校馬列主義教研室主任,主講《新民主主義論》、《社會發展史》、《辯證唯物論》等課程。他自己也從而再次認真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增加和鞏固了對馬克思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理解。1956年,蕭萐父在中央黨校高級理論班進修。同年,武大校長、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李達決定恢復哲學系的建制,邀請蕭萐父返母校參與重建。蕭萐父欣然從命,離開中央黨校,前往北京大學進修中外哲學史,以作準備。時北大經院系調整,大師云集,這一良好機遇使蕭萐父得以親聆多位前輩宏論,遂使學識再獲提高。此期,他先后發表《關于繼承祖國哲學遺產的目的和方法問題》和《怎樣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繼承性》等論文,闡釋其對中國哲學史研究方法的理解。他認為,研究中國哲學史的目的,在于探索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根據和思想土壤。這就從論、史兩方面形成了他早期的中國哲學史研究成果。美籍學者陳榮捷編譯、普林斯頓大學于20世紀70年代出版的中國哲學史匯編中對此觀點專門加以摘介。蕭萐父在北大進修期間,正值全國開展反“右派”運動。作為北大哲學系中國哲學史黨支部副書記,因保護同志仗義執言,被定為思想“嚴重右傾”,受到“留黨察看”的處分。
1957年秋,蕭萐父正式調入武大哲學系任教。自此,他在這里從事哲學領域耕耘六十年再未離開。他的學術活動主要是建構具備武大特色的中國哲學史課程體系和深入探討哲學史方法論并致力于王船山哲學研究。為此,他編寫了近百萬字的《中國哲學史》教材和一套《中國古典哲學名著選讀》作為輔導教材,使武大哲學系課程開始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與理論體系。蕭萐父深受侯外廬關于中國近世思想啟蒙之說的影響,十分看重“周秦之際”和“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與作用。他因此對標志著傳統理學終結和近代思想活動開端的王船山學進行鉆研,同時深研中國哲學史方法論,形成雙管齊下,撰寫出多篇有關論文。
“文革”一開始,武大造反派就發動對莫須有的李達“珞珈山三家村”的批判,株連無辜達數百人。蕭萐父亦在其中,被批斗、抄家、下放襄陽廣德寺農場勞動改造,生活環境十分惡劣。“文革”后期,他被囚居野寺,緬懷明清之際的哲學先賢不畏鋒鏑,雖牢囚而堅持弦歌的剛毅風范,僅一冬即寫成《船山年譜稿》二十余萬言及《船山哲學》十余萬言。
“文革”結束,知識分子迎來了學術的春天。這一時期蕭萐父的主要學術活動一是主編受教育部委托的大學教材《中國哲學史》;二是在《光明日報》上連續發表《真理與民主》等多篇文章參與真理問題的討論;三是對哲學史方法論進行思考,完善武大哲學科學的教育體系,并與陳修齋教授共同編寫了《哲學史方法論》一書。蕭萐父在教學中提出“德業雙修,學思并重,史論結合,中西對比,古今貫通”二十字的學術方向與學風特色;又經多年探索,終于使武大中國哲學史學科點發展成一個受到海內外學術界關注的哲學史專業人才培養基地。
雖然蕭萐父在20世紀60年代早期就以王船山學名世,但在進入80年代后,他又在《中國社會科學》上發表了《中國哲學啟蒙的坎坷道路》、《對外開放的歷史反思》等論文,主編《王夫之辯證法思想引論》并受托為羅馬尼亞LucjanBoia教授主編的《國際史學家辭典》撰寫《王夫之》條目。蕭萐父認為:“清初的歷史回流使明清之際的思想火花未能形成燭照黑暗的光焰,其散播的火種反而成為清王朝禁毀的對象。‘五四以來的思想文化啟蒙同樣坎坷曲折,中國歷史上新的突破舊的、死的拖住活的這種帶規律性的狀況為中國近代革命難產的原因,給中國現代科學文化的發展也帶來了局限與困難。”
從20世紀90年代始,蕭萐父對佛、道、儒家哲學及現代新儒學進行了更加系統的鉆研,認為“人類文化是多元發生,多元并存,多元發展的”;中國傳統文化中“道法相依而分馳……儒法由相乖而合流……儒道由相黜而互補”;論定“中國文化為含括儒釋道乃至百家諸子之學的多元集合,多維互動,應該基于主體的自覺對歷史形成的傳統進行評判篩選,探索新舊文化代謝發展的機制,找到傳統與現代化之間的歷史接合點”。
蕭萐父在教學中除了專業知識的傳授外,還十分注重對學生的品德教育。他的學生說:“蕭先生在教學中總是和顏悅色的,當他要求學生務必做到一個正正派派、有益于社會的人時,態度就嚴肅起來,好像他自己都有一種敬畏感。”蕭萐父從事教學五十年,可稱桃李滿天下,而且其中不乏足以薪火相傳的高足。學生郭齊勇現任武大哲學系教授,他說:“蕭先生對我們的身教與言教,令我們最為感動的,一是他的人格美,二是他的‘博通”。蕭萐父的同道、好友饒宗頤先生在他《壽蕭萐父教授八十》的《滿江紅》詞中,稱蕭萐父“喜提挈,船山師友,文瀾壯闊。……參洙泗,異端息。……商量絕學肱三折。”
蕭萐父認為,對中國哲學史的研究必須從中國歷史的研究起步,因此,他寫有多篇史論,如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有關論文、《欲從今古究長河——緬懷呂振羽同志》等。他不但是一位學問嚴謹深邃的學者,還是一位富于激情、辭藻華麗的詩人,其多首詩詞廣為人傳誦。其老伴盧文筠教授愛梅擅畫,亦喜吟詠。其子女蕭遠、蕭萌收集父母及祖父母遺作,學生文川設計,線裝精印為《綴玉集》及《松萱遺墨》各一冊,套為一函分贈親友。見之者咸許為現代書林之珍,競相收藏。下面選錄蕭萐父八十自省《金縷曲》詞一闋,略窺其抱負、心愿與文采于一斑。
髦耋休言壽,恨平生韶光半擲,愧酬師友。
蓬島迷茫泥路滑,自擇何須搔首,幸葆此童心無垢。
桃李芬芳騰巨浪,更峰嶸,筆劍沖牛斗。
少年游,詩情茂。星穹德律榮懷久。
解連環,螺旋結構,樂章合奏。
平等智觀儒佛道,偏賞蕾新秀。
佇橋頭,承前啟后。
歷史洄流多激漩,弄潮兒爭作擒龍手。
丹柯炬,燃心授。
蕭萐父是武漢大學哲學學科的創建者與學術帶頭人、武大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曾任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國際道聯學術委員、國際儒聯顧問、中國文化書院導師等,著作等身。
蕭萐父生長于成都,在四川奠定了其為人為學的基礎。筆者作為這位川籍著名學者的親故,茲為他的遠行而深感痛惜,謹撰此短稿以志悼念。
參考資料:
1.蕭萐父:《吹沙集》。
2.蕭萐父:《吹沙二集》。
3.蕭萐父:《蕭氏文心》。
4.郭齊勇、吳根友主編《蕭萐父教授八十壽辰紀念文集》。
5.2008年9月23日《長江日報·社評》。
6.2008年9月24日《楚天都市報·特別報道》。
作者:四川省文史研究館(成都)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