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珍
銀行之間將加快購并重組和互相參股、控股,以實現規模的快速擴張、市場占有率的提高。
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以及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和社會生活深度影響的逐步顯現,面對中國政府、理論界、實務界對金融體制、監管體制、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體制的反思,中國的商業銀行既承擔著支持經濟振興、結構調整、擴大內需的任務,同時,也承擔著對行業自身檢討、改革和發展的重任。
經營模式趨于多樣化
經過金融危機的檢討,盡管中國的商業銀行綜合經營仍然面臨缺乏精通銀行運作模式,還沒有建立適應綜合經營的人才使用和管理機制,也沒有與銀行綜合化經營發展相適應的激勵機制和收入分配機制,內控體系還不盡嚴密,風險控制能力相對較弱,但通過綜合經營實現經營模式戰略轉型仍然是中國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
世界性金融危機不會否定或延緩中國商業銀行綜合化經營的步伐,2009年也將是中國商業銀行綜合化經營加快推進的一年,但商業銀行的綜合經營模式將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除了傳統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以外,商業銀行的全能銀行模式也將成為一種探索和探討的模式,而在兩種傳統的綜合經營模式之外,部分綜合經營也將不斷出現。
商業銀行綜合經營模式的多樣化選擇,不僅僅是對商業銀行自身經營管理的巨大挑戰,同時也是對監管體制的重大挑戰:一是風險控制監控和監管“防火墻”的建立。如何在進行綜合化經營過程中,提高商業銀行自身的內控水平和風險控制能力,如何在商業銀行與證券、保險、信托、基金、租賃等母子公司及子公司之間建立“防火墻”制度、有效隔離風險的積聚和放大,是監管體制設計的最大挑戰和要素。二是綜合性產品的監管挑戰。隨著銀行、證券、保險、租賃信托等業務的兼容和融合,對各業務內部和各產品之間構建獨立、權威性的風險監督、評價管理體系要有足夠清醒的認識和健全的監管手段和方式。三是監管的協調性挑戰。各監管部門之間如何構建有效的溝通渠道和明確的責任劃分,以實現對風險的有效監管。
金融創新重歸理性
創新一直被認為是商業銀行發展的持續和原始動力。這次金融危機的原因之一是以美國為首的金融機構創新過度所致。中國一直被認為創新不足。事實上,中國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一直存在著過度和不足并存的問題。
整體而言表現為行業創新不足,但在具體商業銀行和部分業務也存在著創新過度的問題,表現為表外業務規模持續擴張中的業務創新風險累積,一些業務以創新的名義和方式牟取高利或是繞過相關規定,伴隨信貸規模控制導致的信貸資源稀缺,商業銀行通過與資產業務高度相關的貸款承諾、財務顧問等實現中間業務收入增長迅速。

有的銀行將貸款承諾、財務顧問等業務作為發放貸款的先決條件,變相提高貸款利率;有的銀行將信貸資產轉讓、信貸資產信托化和委托貸款作為騰挪和逃避貸款規模的手段,有的理財產品是變相讓利,有的理財產品片面夸大收益而淡化風險。有的銀行創新概念化,善于營造一些誰也不明白甚至也說不清楚的概念,有的熱衷于借用國外一些銀行的概念,而缺乏對概念的理解。
通過反思金融危機,2009年中國商業銀行的創新可能會回歸理性,即所有的金融創新包括體制創新、制度創新、業務創新、產品創新和流程創新都以風險的有效控制為前提,充分提示和揭示風險,慎重地制定業務風險政策,使風險程度處于可控的狀態。特別是會更加注重資本充足率風險,拓展和完善資本有效補充機制,使資本充足率逐步提高,并根據不同銀行的風險取向確定不同的資本充足率;提高風險的識別能力,建立完整、科學的風險測量方法,應用完整科學的風險監控工具,科學制定風險控制參數。
修正單純利潤最大化目標
利潤最大化一直是西方金融機構的經營管理目標,中國商業銀行特別是上市銀行也越來越注重利潤的最大化。這次金融危機讓我們看到,利潤最大化確定的以短期利潤為主的激勵機制和以高杠桿率牟取暴利的經營模式為這次金融危機埋下了禍根,其病態的盈利創新與惡性競爭造成了系統性風險,在金融機構內部出現的精英至上主義,只追求業務量和高利潤而不顧風險都直接或間接導致了這次金融危機。而利潤最大化在中國的商業銀行中也同樣或多或少存在,有的銀行一味強調貸款利率的上浮比率,以得到較高的盈利能力,忽視貸款對象的質量和貸款質量;有的銀行將存貸比運用到極致,從而有可能導致流動性困難。
今后商業銀行將需要重新評價對利潤的追逐,重新認識商業銀行安全性、流動性和效益性的統一,實現四大戰略性轉變:
一是經營管理戰略由突出利潤轉變為利潤和風險對立統一轉變,要更加注重長期生存和發展能力。把風險與收益統一考慮,同時設置一些中間性指標,如資本量目標、風險指標、安全性度量、流動性考慮等。二是增加資本的戰略更加全方位,要更注重整體資本實力和經營效益的提高。三是要更加關注商業銀行的安全性,商業銀行要始終將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并實現銀行業務發展向銀行的業務綜合化、多功能化與專業化業務體系并存轉變。四是銀行的戰略向更加注意銀行綜合經濟實力的提高與銀行發展中的對立統一轉變,提高銀行的綜合實力與對外信譽,增大無形資產,實現銀行的理性經營。
對外投資提速且慎重
由于資本、資金實力的增強,特別是創新沖動下代客外匯交易、代客外匯理財、以及進入國際市場的渴望,中國商業銀行加大了對外投資的步伐,無論數量還是頻率都大大加強。目前,中國銀行業在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澳大利亞等29個國家和地區設立60家分支機構,海外機構的總資產2674億美元。同時還有相當數量的對外債券投資,據報道,中國主要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外證券投資總額為近1600億美元。
而我們對國外金融機構股權投資增加的幅度更快。在對外投資過程中,大小銀行都有對外投資的沖動,招商銀行收購香港永隆銀行、民生銀行投資美國聯合銀行控股公司等;并且對外投資過于相信四大評級機構的評級,而四大評級機構對美國及相關國家評級偏高,這是值得警惕的。目前風險程度較高的非政府類債券、資產證券化品種比重過大,過于相信西方大金融機構的信譽、實力和風險控制能力。而對歐美金融機構所做的金融衍生產品缺乏風險認識,有可能因交易對手破產或違約而引發風險,也有可能因歐美金融機構構造的陷阱造成損失。
2009年,面對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的金融危機,中國銀行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對外投資機會,因此,不少商業銀行也許會抓住這一時機加快對外投資步伐,包括對國外銀行的投資和其它金融機構的投資。但同時,由于金融危機給我們海外投資的教訓和損失,中國商業銀行對外投資也將更加審慎,特別是對外債券投資的選擇需要更加注重低風險。
并購重組進一步加劇
商業銀行對企業并購業務的信貸支持力度將加大。根據國家對擴大內需政策的要求,銀監會先后出臺了《商業銀行并購貸款風險管理指引》,支持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開展并購貸款業務,加大對小企業金融支持力度及涉農信貸投入力度,鼓勵企業實施貸款重組,支持信貸資產轉讓。
同時,商業銀行業內也將加快兼并重組,一方面商業銀行之間、商業銀行與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信用社將加快購并重組和互相參股、控股,以實現規模的快速擴張、市場占有率的提高和存款規模的擴大;另一方面商業銀行也將加快對其它金融機構的參股、控股和購并,以進一步完善服務功能。同時,商業銀行也將根據政策松動的有利時機,加快成立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步伐。
(作者系華夏銀行發展研究部總經理,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