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 望
有了改革開放30年的人才積累、財富積累、制度積累,一切風險與挑戰,都不可能動搖我們的意志,削弱我們的勇氣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在全球金融海嘯對我國經濟的影響進一步加深,中央召開改革開放30周年紀念大會在即,中國即將跨入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60周年的前夕召開的。因此,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意義非比尋常,中外輿論對此的關注也非比尋常。
這種關注之中更深層的關切,則在于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巨大風險和嚴峻挑戰,中國已經堅持了30年的改革開放是否仍能保持生機與活力,如何向縱深推進;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是否仍然持續快速健康;中國將采取什么樣的政策方略化解這一輪的金融風險,以回應全球對中國在世界擺脫金融危機中發揮更大作用的期待。
勇者無懼。中國人民在百年罕見的全球金融危機面前保增長、促發展的共同信念,凝聚成中央一條條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措施。中國藉此向世界發出強烈的信號,中國共產黨和全體中國人民正視現實,正視困難,有信心戰勝這一輪金融海嘯所帶來的風險,有決心、有能力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把改革開放繼續向縱深推進,為世界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作出應有的貢獻。
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告訴我們,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壯麗史詩,就是在應對風險、迎接挑戰、戰勝困難中譜就的。
改革開放是應對風險挑戰的基礎所在。僅在今年,中國就先后經歷了南方雨雪冰凍災害、汶川大地震、全球金融危機等重大風險和考驗。中國共產黨和全體中國人民沉著冷靜,運籌帷幄,從容應對。這向世人雄辯地證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積累了豐厚的精神財富和物質成果,足以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最大限度地釋放這種基本經濟制度的活力和競爭力。這種經濟制度,將中國經濟送上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快車道,給中國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帶來了深刻變化。
2007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比1978年增長了68倍,對外貿易總額上升了105倍,并擁有2620億美元的巨額貿易順差;2009年,中國有610萬名大學生畢業,源源不斷壯大中國知識階層隊伍,中國的人力資源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2007年中國城鎮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達1.3786萬元,較1978年增長了近40倍,農村家庭的平均可支配收入則增長了31倍……
有了這種日漸增長的綜合國力,使得中國在蘇東劇變的危急關頭、1998年特大洪水南北夾擊之時、亞洲金融危機兵臨城下之際、2003年百年未遇的非典瘟疫肆虐面前,我自巍然不動,一次又一次轉危為安。
改革開放是應對風險挑戰的力量之所在。改革開放最偉大的歷史功績和原動力之一,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尤其是解放了人——這一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革命、最積極的因素。一切社會變革的出發點和歸宿,都要還諸人本身。在改革開放大旗的引領下,中國人民的改革精神、開放精神、創造精神、創新精神、創業精神,如山呼海嘯般爆發出來,推動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有了這股力量,任何風險和挑戰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
改革開放是應對風險挑戰的信心所在。短短30年,中國人民的生活實現了由貧窮到溫飽,再到整體小康的跨越式轉變;中國社會實現了由封閉、貧窮、落后和缺乏生機到開放、富強、文明和充滿活力的歷史巨變。這種歷史巨變,被世界輿論稱之為人類近百年來最激動人心的發展故事。這些滄桑巨變,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每個中國人都是親歷者——參與者。經歷過改革開放歷史洗禮的中國人,從不缺乏改革開放的勇氣和決心,從不缺乏在改革開放中戰勝各種風險和挑戰的信心。
中國的改革開放,在全面借鑒和吸收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追趕人類發展的進步潮流中,演繹著具有濃厚中國特色的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五化”之路。世界上從來沒有這么多人口的國家同時展開這“五化”之路。中國成功的、快速的工業化進程舉世矚目。
如今,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已經到了中期階段,工業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已經占有絕對主體地位;中國信息化整體水平在發展中國家中處于中等或中等偏上位置;到2007年,中國城市化率已經達到45%;中國走出了全新的市場經濟體制模式,創造了市場經濟與公有制相結合的成功范例;同時,2002年以來,我國進出口貿易持續快速增長,進出口貿易總額已經穩居世界第三位,中國已經成為了國際化大國,并正在向國際化強國轉變。
有了改革開放30年的人才積累、財富積累、制度積累,一切風險與挑戰,都不可能動搖我們的心志,削弱我們的勇氣。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所強調的:“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是沒有出路的。”這也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贏得新勝利的信心之源!
(轉自《瞭望》2008年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