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法飛
編者按:西部大多縣區鄉村公路比重大,道路基礎和安全設施差,通行能力弱,運力不足,客運市場無序,交通事故頻發。如何改善現狀,加快新農村建設,本文所介紹的云南“丘北經驗”,對西部其他地區無疑具有借鑒意義。
云南省丘北縣舉全縣之力把交通安全問題作為全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先破解的一道難題,創造了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路、站、運一體化”發展的成功經驗。
“丘北經驗”受到了普遍關注,引起了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曾培炎、回良玉等中央領導及云南省委書記白恩培等省州領導的關注,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曾批示:“丘北縣探索了一條解決農民安全出行的好路子。”
堵疏并舉治頑癥
丘北縣地處滇東南,是典型的農業縣。全縣山區半山區多,過去農村道路基礎和安全設施差,管理體制不順,職責劃分不清,處于交警不管、農機部門又管不了,致使監管失控,造成安全管理上的盲區。拖拉機、農用車、微型車、摩托車違章載客問題突出,無證駕駛、酒后開車、超載、超速屢禁不止,導致群死群傷的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頻頻發生。2004年1月26日,一輛農用車事故造成27人死亡、53人受傷的重特大交通事故。
在取消農業稅后,同時也取消了民工建勤、民辦公助的政策,出現了農村道路誰來建?誰來管?誰來養?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縣鄉村干部,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攔路虎。
丘北縣沒有回避這些問題,而是采取積極有力的措施,及時成立了縣鄉村領導小組,開展專項整治,著力從源頭上預防事故的發生。
首先是摸清底子。全縣合法的和運輸部門安排的運力僅能滿足1200人的出行,而正常的客運需求為1800~2000人,平均每天約有500~800人無安全、合法的客運車輛乘坐,遇有節、假日和農村趕集日客運需求增大,約有1.1萬余群眾無車可乘。
公路交通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命脈和先行官,治理農村交通不能采用堵的辦法,而只能采用疏的方式來進行。
基于這種認識,縣里緊緊圍繞農民出行要有車坐,突出解決制約群眾出行及出行不安全的難點,禁止了低速車、拖拉機載客,取締、強行報廢無牌無證拖拉機和低速車輛;取締了城區無序營運的三輪摩托車;將在郊區非法無序營運小微型面包車重組納入有序管理;在農村取締了低速車、拖拉機載客。在城區投放100輛出租轎車,新開通16條村委會客運線路,將縣鄉主干道和部分通村公路的大中型客運車輛增加到140輛;投入64輛客運車開通了縣城至鄉(鎮)的公交車。
通過整合各種客運車輛和市場化運作讓駕駛人自購車輛的辦法,政府在未出一分錢的情況下,把縣內56輛客車運力增加到260輛。同時在縣城興建錦屏客運站,并分別在一些鄉(鎮)建立客運站,形成以縣城客運站為中心,向各鄉(鎮)站、場延伸的客運站(點)網絡;同時,針對農村逢集日群眾出行量增大、客運市場需求矛盾突出的實際,對全縣所有集市貿易按農村客運公司經營范圍統籌規劃成片區,由客運公司組織趕集車隊滿足農民趕集客運需要。農民風趣地說:“城內青蛙叫,城外‘黃蟲跑,百姓出行有依靠,不再擔心閻王叫報到。”
改革創新破瓶頸
過去,丘北有道路通車里程2393公里,其中三級公路僅151公里,四級公路734公里,通客車僅673公里,全縣道路基礎差。對此,丘北縣按“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誰管養”的原則,作出了出讓鄉村公路客運經營權和許可民營企業投資修路及建設農村客運場、點、站的規定,把投資修路、建站、購車與經營權捆綁起來,吸納民間資金參與農村公路建設,激活了民間資本。
全縣已吸納民間資本3000余萬元,修建了6個農村客運站,總里程為184公里的15條鄉村公路,并投入了客運車輛300余輛。試點以來,共籌建7570余萬元,修建農村公路24條,里程299.1公里。
此外,縣里還多管齊下、綜合治理,由政府出資完善規范了道路交通設施,增設了警示標牌、標線;還結合整頓無牌無照車輛的同時,對全縣全部客運進行了整合,然后按照車輛類別和交通人流情況,分類集中,專線運行,統一管理,強化監管力度,從而在滿足農民出行需求的同時,又規范了客運車輛運輸秩序。
長效機制保安全
丘北縣針對長期以來農村交通管理薄弱、放任自流的狀況,增加警力,在鄉鎮成立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站,配備專用車輛和辦公用品,增加交通協管員。
縣委、政府把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的監管、管理按有目標、有任務、有檢查、有獎懲“四有" 的要求,將農村交通安全責任目標層層分解,在縣、鄉(鎮)、村各級干部中建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責任制。
每一名鄉(鎮)干部都與一個村民委或一條線路或一個村小組掛鉤,明確目標責任,強化對鄉村道路的交通管理和監控;并分別在鄉鎮成立交通運輸協會,設管理人員2至3人,各村民委設置交通安全員1人,負責轄區營運車輛的監督、管理教育;把全縣低速車、拖拉機的監督管理按屬地分別落實到各鄉鎮的每個干部和工作人員,對車輛、駕駛人實行“一盯一”的管理方式和“一幫一”的監管辦法;低速車、拖拉機按屬地分掛到各鄉鎮干部和工作人員頭上,對掛鉤對象進行教育,面對面與車主(駕駛人)簽訂交通安全責任書,監督其規范使用并及時進行登記、檢驗;實行“一車一檔”的管理,全面落實對車輛和駕駛人的資質審查;對每輛機動車、駕駛人由各村建立詳細的管理檔案和臺賬,在駕駛人熟知管理規定的情況下,簽訂車輛的購入、使用性質、轉賣責任書,凡不按責任書規定使用的,限制其在轄區上路;對遵章守紀的,經鄉鎮交通協會評議予以獎勵。
這樣,全縣農村交通安全管理形成了各級黨委、政府齊抓共管,公安交警、交通、農機等部門通力合作,縣有關職能部門“治大治難”,鄉鎮“治小治易”,干部包點、包線治事故“黑點”的管理運行機制,有效預防了交通事故的發生。
數字是枯燥的,但用于反映丘北縣試點工作的成果上卻具有迷人的魅力。2007年與2003年同期相比,全縣事故次數、死亡人數、受傷人數、直接經濟損失分別下降了37.26%、53%、79.9%和68%,不僅全縣農民出行坐上了安全車,規范了農村客運市場,每年還為農民降低出行成本上千萬元。不但解決了農民出行難的問題,也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