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衛國
2008年11月,監察部、發改委、財政部、審計署等四部委組建24個檢查組,分赴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開展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監督檢查工作。
兵貴神速,擴大內需剛剛拉開大幕,紀檢、監察、財稅、審計等專業執法隊伍便睜大眼睛緊盯不放,這種快捷、高效的監督對于減少或杜絕擴大內需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必然大有裨益。
擴大內需能否成為保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 “靈丹妙藥”,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資金投入是否嚴格按照中央政策措施迅速落實到位。2008年內有1000億元中央投資項目付諸實施,此后兩年還將投入4萬億元,這么大的投資量和密度是極為罕見的。大量事實說明,腐敗總是熱衷與工程項目“結緣”,因此對擴大內需投資實施有效跟蹤監督必不可少。
監督越細致、越廣泛、越深入,越能減少問題發生,這就需要編織一張政府監督、民間監督、社會監督、媒體監督相互配合、補充的天羅地網,讓腐敗無計可施、無隙可乘。4萬億元投資所囊括的建設項目不計其數,分布全國各地,單靠中央政府監督顯然力不從心,即使地方政府參加,人力與精力也很不夠,產生監督死角在所難免,因此必須鼓勵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監督,擴大內需的監督大網中,公眾監督是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環。
有人說內需監督涉及審計、環保、財稅等專業知識,普通公眾既不知情,也缺乏這方面技能,怎么監督呢?竊認為群眾參與監督主要是拾遺補缺,彌補政府專業監督因人力不及所遺漏或顧及不到的地方。按照中央要求,監督檢查有五項內容,其中包括防止財政資金用于高耗能、高污染和產能過剩項目建設以及建樓堂館所,還包括檢查工程質量,杜絕“豆腐渣”。這些方面監督不需要多少專業知識,群眾完全可以勝任,譬如某地方大建小化工廠、水泥廠,或大興土木蓋辦公樓,老百姓發現后就可舉報。
公眾監督的一個必備前提條件是政府信息公開,國家投了多少錢?要做哪些事?上哪些項目?其中民生項目幾何?這些應透明化,讓當地百姓知情。
政府監督即使是火眼金睛也抵不上人民群眾成千上萬雙火辣辣的眼睛,政府應充分挖掘和發揮公眾監督的資源,可雙管齊下,一是從公眾中招募一批志愿者加入專業監督隊伍,進行必要培訓,以彌補專業監督力量的不足;二是發動、鼓勵普通群眾參與當地擴大內需監督,設立舉報電話,暢通信息渠道,對監督有功者給予必要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