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巍 朱 琳 范興愛
【關鍵詞】胃造瘺;內鏡;腸內營養
經皮內鏡下胃造瘺術(PEG)是一種新的內鏡下介入技術及管飼方法,具有操作簡便、安全、快捷、經濟實惠等優點,目前在國內外已廣泛應用。筆者最近對3例去皮質綜合征患者行PEG進行腸內營養支持,效果良好,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情況 3例均為男性,年齡42~71歲,平均56歲。導致去皮質綜合征的原因其中2例為反復發生的腦血管意外,1例為顱腦外傷所致。行PEG前,均留置鼻胃管,留置時間1~2個月,其中1例并發吸入性肺炎,行氣管切開術。
1.2 方法 器材選用美國Wilson-Cook公司生產的PEG-24-PULL拉式經皮內鏡下胃造瘺套裝。患者術前常規化驗出凝血機制,禁食8~12 h,預防性給予廣譜抗生素。術前15~30 min肌內注射地西泮10 mg、山莨菪堿10 mg、鹽酸哌替啶50 mg,患者取仰臥位,頭向左側偏斜,按外科手術常規上腹部皮膚消毒鋪巾,常規進鏡至十二指腸降部,排除幽門及球部梗阻、穿刺部位腫瘤及潰瘍等病變,退鏡至胃體中部,注氣使胃腔充分擴張,利用內鏡在前腹壁的透光點(關閉室內燈觀察),選擇在左中上腹最明顯透光點,即胃前壁與腹壁最貼近處作為造瘺位置,一般為左肋緣中點至臍連線的中上1/3交界處,助手用食指按壓該部位,胃鏡直視下見胃前壁有壓跡,確認此處為穿刺點。用2%利多卡因局麻后做一長約0.5 cm的“+”皮膚切口,將套管針在切口處垂直刺入胃腔,退出套管針蕊,經穿刺套管內送入引導導絲至胃腔,經胃鏡活檢孔道用圈套器套住引導導絲,同胃鏡一起退出,將引導導絲同造瘺管的環形導絲相互穿過打結,在腹壁外回拉導絲,使造瘺管經口、咽、食管、胃腔,直至拉出腹壁,造瘺管的蘑菇頭緊貼胃壁。胃鏡隨蘑菇頭再次進入胃腔,確認胃前壁與蘑菇頭緊密接觸,位置滿意后在腹壁外用墊盤鎖扭牢固定,剪掉造瘺管末端,接上“Y”形套管,消毒,方紗覆術野周圍,術畢。
2 結果
3例PEG均成功,術后3 d每天局部換藥,并適當應用抗生素,每天旋轉胃造口管180°,防止發生包埋綜合征。術后12~24 h用生理鹽水沖洗造瘺管,觀察無不良反應,24 h后開始予以流質飲食喂飼。營養均有明顯改善,并發吸入性肺炎患者經拔除鼻胃管、注意體位改變及抗生素治療2周后,肺炎治愈。現2例已出院進行家庭護理,隨訪一般情況良好,目前置管最長1例為6個月。
3 討論
去皮層綜合征為雙側大腦皮層的廣泛性損害引起的皮層機能喪失,而皮層下機能尚保存的一種特殊意識狀態,常見于嚴重的腦外傷、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急性腦血管疾病等。本病患者可長期存活,但由于不能正常進食既往常需留置鼻胃管鼻飼以維持機體營養。但長期留置鼻胃管會出現一些較嚴重的并發癥,如反流性食管炎和吸入性肺炎等[1]。本組3例患者留置鼻胃管后均出現口咽分泌物明顯增多及干嘔、煩躁等癥狀,其中1例并發吸入性肺炎。PEG是20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項無需外科手術和全身麻醉的造瘺技術,具有簡單、并發癥少、創傷性小、麻醉風險小、拔管簡單、術后恢復快等優點。適用于昏迷、球麻痹等各種原因導致的不能經口進食需長期腸內營養而胃動力無異常、幽門無梗阻的患者。與常用的鼻胃管相比,能減少胃食管反流的發生,避免了胃管對鼻咽部的刺激,以及因鼻胃管長期壓迫磨擦引起的糜爛和不適。病情輕者(如食管瘺患者)可以帶管外出參加某些活動而不影響尊嚴,病情重者便于護理和方便給藥。雖然PEG有著諸多的優點,但如操作、術后護理不當等,仍可出現一些并發癥,包括造瘺管滑脫、阻塞及斷裂,造瘺管磨菇頭移入胃壁,傷口感染,瘺口擴大,瘺管的形成,消化道梗阻等[2]。其中最常見并發癥為造瘺管周圍感染,病原菌主要來自消化道,故術后應密切觀察傷口,一般經積極治療可痊愈。
綜上所述,PEG操作簡便、安全、易行,成功率高、手術時間短、只需局部麻醉、危重患者易耐受,是一項值得基層醫院推廣應用的內鏡技術。
參 考 文 獻
[1] 鄭亮,柯建利,金海燕.經皮內鏡下胃造瘺術臨床應用.浙江醫學雜志,2007,29(3):248-249.
[2] 張春芬,宋震亞.經皮內鏡下胃造瘺術并發癥及其防治.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5,22(6):431-432.